镇江博物:青铜器篇

无夏

文/图 无夏177223 <p class="ql-block">都说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就得去当地的博物馆转一转、看一看是最高效、最直观的方式。展览是博物馆的基础,讲解是让人游客更深刻地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那么作为一个本土的文化志愿者来说,为了更好地让大家认识咱大镇江城的人文风貌,为镇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传承做一点贡献,现将镇江博物馆青铜厅的资料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看后,有了更大的兴趣前往博物馆亲临现场近距离的观展。</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多是考古出土,因其在地下环境中和空气、土壤、水发生化学反应,表面形成一种“锈”,呈现为青绿色而被人们所熟知。在中华文化中,青铜器有着极高的地位,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咱镇江博物馆的一些青铜器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宜侯夨zè簋guǐ</span></p><p class="ql-block">1954年6月出土于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它可谓是一觉三千年,醒来惊世人,出土后即送上海、北京研究。后经著名古文字专家郭沫若和故宫博物院唐兰先生的探索研究认定为吴国最早的青铜器,距今有三千年的历史,是一级甲等国之重器。宜是镇江古称,侯是封号,夨是人名,簋是盛器。内有铭文120余字,记载了周天子册封虞侯为宜侯的历史事件,与《史记》记载的太伯和仲雍来到江南建立勾吴有关。这就决定了它在研究西周分封制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不过从此它再也没有回到它的属地宜,现收藏在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原件图片由志愿者范如适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西周凤纹尊</span></p><p class="ql-block">1976年12月它出土于镇江丹阳司徒公社西周时期窖藏,外形敦厚粗大,通体纹饰精美华丽,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宴饮酒器和祭祀礼器,重达18公斤,属国宝级文物。在它的腹部有两对大型凤纹鸟,每对凤鸟顾首相对、羽冠卷曲。在两凤纹之间又各有一似龟似蛙动物图形的图像文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青铜人面𬭚于</span></p><p class="ql-block">此青铜器一组三件,上部向前倾斜,具有不等称的特征,1985年4月出土于镇江谏壁,常和钲、鼓配合用于指挥军队前进或后退,是军中乐器。它虽不像兵器那样有杀伤效果,但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面有一人脸图案,下巴和颧骨突出,象征着古代战神,寓意保佑战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青铜鸳鸯尊</span></p><p class="ql-block">吴国青铜器大致分三种类型,一是中原铸造的舶来品,以宜侯矢簋为代表,二是仿中原青铜器,以凤纹尊为代表,三是自创器也称土著型,以鸳鸯尊为代表。它轻巧薄小稚拙可爱,整体仿鸭形,但由于鸭只有二足,不宜保持稳定,于是吴地先民设计一个螺旋形支柱支撑全器,很具吴地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青铜钲</span></p><p class="ql-block">钲又叫“丁宁”,1975年12月高淳县柒桥公社收购站上交博物馆。它的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有长柄,使用时口朝上,用槌敲击,也是古代行军时用的乐器。作战时击鼓则进军,敲钲则退兵。成语“鸣金收兵”的“金”指的就是指这钲。钲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又因小巧,别具一格,极具吴地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青铜鸟盖壶</span></p><p class="ql-block">鸟盖壶也属于土著型青铜器,1982年9月出土于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中,它形体硕大,壶盖上作展翅欲飞的小鸟形。最为特别的是:这件鸟盖壶出土时,里面竟还存有一些酒,可见青铜器密封性非常好。另外鸟眼珠不能动,只能通过转动脖子来观察周围环境,鸟壶盖居然注意到这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青铜钩鑃diào</span></p><p class="ql-block">又名句鑃,1975年江苏高淳顾陇公社松溪大队出土。是一种手持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以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江、浙两省出土为多。已发现的有三件一组,七件一组的,浙江绍兴战国墓中还出土了一组青瓷钩鑃11件,11件可能是战国钩鑃的最多组合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青铜罍léi</span></p><p class="ql-block">罍为古代盛酒和礼器,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其中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器形多为大腹、圈足、两耳,一般在一侧的下部有一穿系用的鼻钮。其表面常饰三角雷纹、络绳纹和蟠螭纹等,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合肥人把喝酒叫炸罍子,说的就是这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青铜甗yǎn</span></p><p class="ql-block">甗‌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还反映了他们在饮食文化上的创新和进步。这件青铜甗出土于1979年3月的江苏镇江丹徒谏壁粮山大队,通高58厘米 ,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甑,用于盛米;下部为釜,用于盛水。甑与釜之间设有箅,即今天的蒸屉,利用水沸后产生的水蒸气将米蒸熟。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熟物的目的,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物的营养和原汁原味,是古代中国烹饪技术的一大创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提梁盉hé</span></p><p class="ql-block">提梁盉也是古代盛酒的礼器,它出土于1985年的江苏丹徒谏壁王家山春秋墓。它的上腹部一侧设计了一个兽首状流,上面有一个八棱形把手(提梁)。“流”的本意是水流动。古代通常把器物上用于流出液体部分叫做“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在这件盉的盖上还装饰着具有吴国特色的小立鸟造型,非常可爱。在梁与盖之间还有一根由很多个环组成的链子,它可是古人设计的防止盖“走失”的小发明哦!这件盉的提梁各个部件都是先分开来铸造,然后再焊接于整个盉体之上,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是一件不可多得精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薄胎刻纹青铜盘匜yí</span></p><p class="ql-block">1985年4月谏壁王家山春秋墓出土,通长28厘米,高10厘米,整体呈瓢形,前有短流略上扬。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器内壁纹以三道线分为四层,第一层树木,第二层鸟和树,第三层宴饮图,第四层云气纹带,纹饰刻画细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薄胎刻纹青铜盘,</span></p><p class="ql-block">通高5.3厘米,口径25厘米,与匜同时出土,也与匜一同堪称古代贵族的洗脸盆套装,盘用以承水,匜用以注水。青铜盘腹内壁纹饰以两道横向双线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渔猎场面,可见者八人;第二层宴饮歌舞场面,乐舞者十五人,分上下两层;第三层双线三角纹带。纹饰严谨和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三轮盘‌</span></p><p class="ql-block">1957年出土于江苏武进淹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由盘、轮和两只回首观望的兽首组成,展现了浓厚的吴国青铜文化特点和十足的动感。盘的圈足上安装有三个可以转动的轮子,每轮有六根辐条,三轮皆能转动,前轮两侧有两条长颈回首的龙兽。三轮盘的通高为15.8厘米,口径26厘米,盘的敞口平沿,弧壁浅腹。<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个设计既精美又富有创意,</span>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盛食器,更是吴越青铜器中具有浓厚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的器物,体现了春秋晚期吴越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青铜鼎</span></p><p class="ql-block">古代炊器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来发展成一种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三足或四足有盖无盖之分,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利和等级的一种器物。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鼎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成语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的鼎,说的就是这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西周青铜伯簋guǐ </span></p><p class="ql-block">簋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伯”为作器者的称谓。出土江苏丹徒大港乔本山脊的母子墩,重3.35公斤。深腹、圈足,圈足下附方座,两旁为鸟形双耳,腹及方座上均饰以相对称的回首分尾鸟纹,喙向后卷曲,腹内底有铭文两行五字:“白(伯)乍(作)宝尊彝”,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青铜兽面纹簋</span></p><p class="ql-block">1982年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通高14厘米,口径22.2厘米,腹深11.5厘米,直口、卷沿、深直腹、圈足、双兽耳下有小珥。颈部以蝶形浮雕牺首为界饰简单的实线交连纹带,腹饰图案化的兽面纹,即仅以线条象征性地勾画出兽的鼻准、角、眉、耳、吻、爪及分解了的躯体。整器纹饰华丽,但不繁缛,造型威严、庄重,但又不失典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江博物】吴国兵器</span></p><p class="ql-block">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吴戈越剑”为代表的青铜兵器铸造,无论文献记载还是出土实物所见都质精物美,为人艳称,驰名列国。吴国青铜兵器主要有戈、矛、剑、戟、镞等,多用于步战,其中矛最多,其次为戈、剑,再次为、戟等。矛是吴国主要的兵器,戈为其标志性兵器,剑则引领周代剑制的发展。吴国兵器所采用的复合金属、暗花纹、剑首同心圆等铸造技术,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仍然难以再现其高超与精湛。吴剑的双色复合技术、精致的剑首同心圆纹、几何暗花纹饰被誉为青铜兵器三绝。</p> <p class="ql-block">青铜展厅藏品已为大家介绍完毕,欢迎大家亲临镇江博物馆深度打卡,更好地触摸历史脉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