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烧水做饭用的是煤炉,最早的炉是烧煤球的,再后来用的炉是烧蜂窝煤。</p><p class="ql-block"> 虽然年代已久远,但尘埃飞扬的日子依稀在目。用煤球炉的时候我尚小,父母不让我靠近炉子,只是看到父母经常查看炉子,时而添煤球、时而铲煤灰……然后就是一阵烟尘腾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怪怪的味道,夹杂着细碎的噼啪声。然后……没有什么然后,盖上炉盖板,屋里的烟尘与气味便散去。那时炉子的功能是烧水做饭,冬季取暖,屋里总是一层浮灰。记得这些是因为曾被烟囱烫过,本以为只有炉体会烫人,忽略掉了烟囱的威力。直到被烫到的那一瞬间,我像一只被打的猫,嗷地一声窜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后来用上了蜂窝煤炉,这炉子比煤球炉好了许多,但是添煤的时候依然会灰尘飞扬,有些脏,但是仅限于厨房里。那蜂窝煤就是煤粉掺入适量黄土,在压煤机里被压制成一个圆柱饼,中间整齐排列着四排十二个孔洞,所以称做蜂窝煤。蜂窝煤块儿有三种: 引火煤,俗称草煤,是稻草加煤粉混以少许黄土,是作为引燃煤用的,颜色呈灰色,很轻。还有半煤,整煤,俗称小煤,大煤,由无烟煤粉混合黄土压成。黄土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塑型,二是延缓煤的燃烧速度,增加耐用性,煤块颜色是黢黑的,很有质感。</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家里最重的活儿就是买煤,一买几百块儿。煤送到了,整齐地堆放在楼下,用粉笔写上房间号,送煤工的工作就完成了。虽然可以请送煤工送到楼上,但是需要付费的,具体的交易都是父母办理的,我并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以后,登泰山的时候,看见泰山挑夫的身影,忽然想到了小时候的那些搬煤工。他们戴着帆布的兜围,用专用的托板,上面码放着高高的蜂窝煤,撇着八字腿,上楼梯时沉重的脚步声……</p><p class="ql-block"> 搬煤上楼,作为家里的男孩当然是义不容辞。虽说住在二楼,但是那是几百块煤,也是需要搬一阵子的。每次搬得多些,就能少跑几趟,省力不省功,省功不省力。思来想去想到了家里四条腿的板凳,那时的板凳都是实木的榫卯结构,结实得很。把它倒置过来装上煤块,脚撑正好当做把手,顺手极了。再有一件苦差事就是冬储大白菜,北方的冬季,菜很少,存储大白菜是家家户户的必备之需。那也是四五百斤的东西,还是用凳子法去应对。</p><p class="ql-block"> 蜂窝煤炉子也变革了不少次,最先是用炉钩钩碎下面烧乏结焦的煤,然后对准孔洞添入新煤,再用炉灰填充到蜂窝煤与炉体的周围。后来出现了炉瓦,三片弧形内部有竖槽的炉瓦,对好后用铁丝捆成一个圆形,两组一起叠放入炉内,炉瓦与炉体之间填入煤灰。蜂窝煤放到瓦筒内部,这样的空气通道顺畅,煤的燃烧更加充分,添煤也便利了很多。再后来三片瓦改成了一个内部有纵槽的瓦筒,使用维护更为便利。</p><p class="ql-block"> 居家过日子,都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柴占据了首位,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柴被煤所取代,煤便成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白天人们都要工作、上学,双职工的家其实就是晚上归宿的一个窝而已。民以食为天,做饭就是人们生存的主题。乡下用灶,城里用炉,灶怎么用我不清楚,可是炉的应用便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我下午放学早,所以打理炉子自然成为了我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白天家里没人,炉需要封火,不然煤便会燃尽灭了火。炉一旦灭了火,是件麻烦的事情,需要重新生火。封火就是上面盖上炉盖,不能全部盖死,下面炉门留个窄缝,让适当的空气进入炉膛,维系着煤不灭。炉门留大了,留小了都不行,如果哪天没封好火,炉子灭了,就需要掏净炉膛,放入一块引火煤。在炉底放入引燃的报纸,或者放入少量的木柴先把引火煤引燃,再放入蜂窝煤,这需要不少时间才能将煤引燃。其实,那个引火煤也并不好引燃,是我最不愿意干的事情。为了减小麻烦,提高效率,我做了一件既是聪明的事,又是荒唐的事,总之我干了。</p><p class="ql-block"> 我把煤油倒在引火煤上,待吸收后便填进炉膛,再用一张点燃的报纸放入炉底,仅仅是一张报纸便将引火煤点燃。效率之高令自己也对自己夸赞不以,这便是聪明事。荒唐事是在其后,某日放学后发现炉子灭了,又临近父母下班的时候。我急慌慌地做完准备工作,却发现煤油见了底,在我抓耳挠腮之际,灵光一闪,竟想起自己用来清洗钟表的汽油。来不及多想我就将汽油倒在引火煤上,然后重复以前的操作。不过这次却是令我难忘的一次,随着燃烧的报纸进入炉膛,只听得”轰“地一声,一股火焰直冲出炉膛,夹杂着粉灰冲向天花板,我也立刻灰头土脸。我预测过汽油的威力,但如此地猛烈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否则我是不敢的。用一句话作为总结: 此次是空前绝后。</p><p class="ql-block"> 不过引火煤倒是一下就着了,续上两块大煤,炉子在父母回家前恢复了正常,当然,我是不会告诉父母我都做了些什么蠢事!</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用上了液化气,清洁便利。方便是方便了不少,但是也带来了断气焦虑症。那气罐说断气就断气的脾气,也是令人极为不爽,正做着饭它就突然半死不活了。记得经常中午下班刚回到家门口,只见父亲和气罐一起在楼下眼巴巴地等着我,我知道又该换气了……再后来用上了管道天然气,清洁加上便利,且无了断气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现在嘛,我做饭基本都是用电气灶具,电陶炉、电高压锅、电蒸锅、电烤箱、电饭锅、煮蛋器……各有各的功能。这些电器都是自动的,可以预约,可以定时。日常摸索出各类饮食的烹饪参数,设置好参数便去做其他的事情,不必再去操心过程。电气灶具最大的优势还不止于此,你可以发现锅具底部都是干干净净的,没有发黑的油腻印记。</p><p class="ql-block"> 煮牛奶是件最麻烦的事,以前必须在旁边看着,否则会一片狼藉。牛奶加热过程中表面形成奶皮,再继续升温就会爆炸式地扑出锅外,令人反应不及。用电陶炉煮奶就很便利,按照实验得到的参数,设定好功率、时间,便去洗漱。一会儿过来取热好的牛奶,美美地吃上一顿早餐。</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人过着平凡的日子,大抵是机械般地重复着相同的过程,过得都会忽略掉了许多细节,我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几十年做饭用“柴”的变迁,也略见了社会的变化与进步。但是再让人们退回到燃煤生活的日子,不会有人愿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