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障碍诊疗现状与发展趋势

🕊️

<p class="ql-block">一、青少年抑郁障碍的诊断困境及发展趋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青少年抑郁障碍临床表现较成人抑郁更为复杂和多样,不仅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典型抑郁症状,还常表现为情绪不稳、烦躁、易激惹、各种躯体不适、网络成瘾、反复自残等非典型症状,尤其以烦躁、躯体不适多见。</p><p class="ql-block">而烦躁、易激惹、自残等症状也是双相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导致临床诊断模糊,治疗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此外,超过60%的青少年抑郁障碍至少合并1种其他心理疾病,如焦虑症、睡眠障碍、强迫症等,这些共病可能会掩盖或加重抑郁症状,使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青少年抑郁障碍的诊断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目前,精神科对精神障碍的诊断仍依赖于患者对主观症状的描述,缺乏遗传及脑功能影像等具有诊断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医生主要依据ICD-11和DSM-5等诊断标准,通过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临床访谈及量表评估等作出精神障碍的诊断。</p><p class="ql-block">诊断青少年精神障碍通常还要综合考虑其父母或照顾者,甚至学校老师所报告的信息,但抑郁青少年因为病情本身影响及可能存在的亲子关系问题,对父母疏离和不够信任,存在回避、隐瞒临床症状现象,因此导致父母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或偏差叠加。</p><p class="ql-block">同时,具有规范临床培训及经验的儿童精神专科医生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急剧上升的青少年门诊数量。因此,面对青少年抑郁障碍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及客观诊断标志物的缺乏,诊断可能出现偏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青少年抑郁障碍的诊断发展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随着计算精神病学的发展,心理健康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的数字医疗成为热点。</p><p class="ql-block">多模态情绪识别、心理情感行业大模型、人机交互、知识图谱、心理健康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结合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生物遗传学因子、脑影像图谱和行为评估等临床数据的多模态深度学习为精准诊疗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p><p class="ql-block">该模型可以剔除主观干扰,通过及时评估、监测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精准识别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辅助诊断模型已经具有了预测心理障碍和精神状态的能力,诊断准确率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国内一项研究采集31例重度抑郁障碍患者及31名健康个体的行为数据以及事件相关电位,通过时序卷积神经网络建立模型,辅助重度抑郁障碍的诊断。</p><p class="ql-block">此外,也有研究者使用可穿戴传感器检测被试完成90 s恐惧感应任务,用监督学习方法建立二元分类模型,用于诊断儿童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其诊断准确率达到80%。基于人工智能研发青少年抑郁障碍辅助诊断模型是时代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p> <p class="ql-block">二、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治疗现状</p><p class="ql-block">抑郁障碍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后者主要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替代治疗。</p><p class="ql-block">心理治疗是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循证依据也最充分,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人际关系疗法(interpersonal therapy,IPT)及家庭治疗等备受认可。目前,优化治疗策略、提升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成为此领域的研究重点。</p><p class="ql-block">单纯药物治疗虽然能减轻患者痛苦,但并不能改变家庭环境以及患者出院后面临的各种社会压力,导致其病情容易复发。而非药物干预方式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且有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远期疗效。</p> <p class="ql-block">1.CBT</p><p class="ql-block">是一种基于自然科学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认知重建纠正患者负性思维模式,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改善破坏性行为、非理性行为和暴力等问题,其对情绪障碍的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p><p class="ql-block">CBT不仅针对认知层面进行干预,更重要的是,其借助“行为激活”的方式进行启发式的“认知矫正”,对于青少年患者,其优势更为明显。但CBT治疗周期长、对治疗师要求较高等使其在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推广。</p><p class="ql-block">因此,简化认知行为治疗(brie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BCBT)被提出,BCBT保留了CBT中对治疗效果影响最大的成分(自动思维的修正和行为激活),删除了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小的成分(核心信念的修正等)。BCBT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更容易实施,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p> <p class="ql-block">2.IPT</p><p class="ql-block">是一种以情感和关系为中心的短期心理治疗方法,由Klerman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现已适用于治疗多种心理障碍,对抑郁障碍尤其有效。</p><p class="ql-block">而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人际关系心理治疗是改编自成人抑郁障碍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的一种有时间限制的个体干预治疗,是一种以改善人际关系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在青少年抑郁障碍干预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p><p class="ql-block">IPT以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改善沟通技能来减少青少年抑郁症状、改善人际功能,治疗关注当前人际问题而非心理事件。</p> <p class="ql-block">3.家庭治疗</p><p class="ql-block">家庭治疗包括结构性家庭治疗、系统性家庭治疗、功能性家庭治疗、策略性家庭治疗、经验性家庭治疗、行为家庭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等流派。</p><p class="ql-block">目前,家庭治疗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认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中居首位的是家庭危机或教育不良。</p><p class="ql-block">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行为、情感交流、文化素质、思想理念等对青少年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高度批评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等因素与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和病程高度相关。</p><p class="ql-block">目前认为,家庭治疗可能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最高效、有力的干预手段之一。</p><p class="ql-block">家庭治疗常用的技术有:在治疗中对家庭成员的各种提问技术,如循环式提问、假设性提问、差异性提问、例外性提问;鼓励正性看待成员出现的问题或偏差;促进家庭成员自我思考及领悟;布置共同家庭作业巩固和继续治疗。</p> <p class="ql-block">4.药物治疗</p><p class="ql-block">传统的以单胺能递质为靶标的抗抑郁药仍然为临床治疗抑郁障碍的主要手段,但其起效慢(需2~4周)、临床治愈率低(约30%)、残留症状突出、复燃率和复发率高、功能损害等问题突出。</p><p class="ql-block">因此,突破单胺能递质的局限,将谷氨酸盐系统作为作用靶标成为新的抗抑郁策略,目前,针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相关系统的快速抗抑郁机制关注度持续上升。</p> <p class="ql-block">5.物理治疗</p><p class="ql-block">目前,非侵入式神经调控,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rTMS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tDCS)、脑膜下皮层刺激、经颅近红外激光刺激等成为精神障碍治疗的热点领域,特别是在精准治疗及疗效预测方面。</p> <p class="ql-block">目前,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自残、自杀等行为问题突出,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p><p class="ql-block">国家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防治,提高其识别和就诊率。</p><p class="ql-block">但我国青少年抑郁障碍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基础和临床研究尤其精准诊疗还远远不足。</p><p class="ql-block">因此,未来需要融合多模态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辅助诊断模型和对治疗有指导意义的预测模型,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同时,青少年抑郁障碍与成人抑郁障碍之间的异质性提示需探索针对青少年患者群体的干预和治疗策略,并评估不同干预策略在青少年患者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p><p class="ql-block">最后,未来的研究需聚焦开发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群体的特定防控模式、服务技术及干预程序,来降低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