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续前文</p> <p class="ql-block">三、文字创作是一种挑战和艰难之旅</p> <p class="ql-block"> 王国维《人间词话》关于做学问的三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不仅总结了在追求学问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也能反映了文字创作的历程。创作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在创作初期,创作者往往如一个独自向着山顶攀登的独行侠,需要独自面对深谷陡峭而带来的内心的挣扎与迷茫。这就是三境界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p> <p class="ql-block"> 创作能让我们收获知识与成长。 在创作道路上,没有兴趣与坚持是走不远的。所以耐心与坚持是必不可少。每一作品从灵感的闪现到最终成型,往往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推敲与修改,不可能一蹴而就。欧阳修《醉翁亭记》开篇的五个字,可看出欧阳修在练字用句上的严谨态度。关于这五个字,有一则故事,起初欧阳修初稿中,开头是“滁州四面有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半山,南有花山,北有白来山,其西南诸峰,”他反复修改了数十次,惜墨如金,方提炼得到“环滁皆山也”五个简洁有力的开篇,这五个字写出了滁州周围的视觉空间,突出了滁州的地形与地貌,从而覆盖全篇,为全文定下基调,铸就了作品的深度与厚度。创作中我也体验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感受。在创作中,开始有写的冲动,但不知如何下笔,如何完整表达出来,会有才穷词枯、自我怀疑的挫败感,甚至有时都畏难想放弃的念头。但忍一忍,坚持之后,灵感忽现,又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感觉。正是这不易的坚持,让我学会了在逆境、挫折中寻找灵感。一旦突破困碍,就会朝也思、暮也思,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地乐在其中。一般来说,我从初写到最终定稿,在内容、结构、文字、甚至标题标点等方面,修改不下几十次。我有一个体会,如果数千字的文章其逻辑顺序、每一段字表达什么,甚至里面的每一句、每一字都烂熟于心;如果数百字的短文或数数字的诗词,每字用意已反复斟酌和推敲过,说明功夫到了。其次,耐心静心,推敲细品每一字句,力求精准传达心中的情感与思想。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创作的热爱与追求,文字创作之路漫长艰辛,因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煎熬,才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我以为, 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像孩子从蹒跚学步,独立行走到奔跑,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这是能力储备。前者要成为作家、后者要成为运动员,都不是一时之功。创作是一条既孤独又充满陪伴的旅途,是一场灵魂对话,是与自己、与古人、与他人的对话。它让我们学会了琢磨和倾听,既是内心的呼唤,也是外在的感知。每一段文字的铺写、每一情节的完成,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文字陪伴的奇妙感受。在创作的世界中,那陪伴我们的是苦思冥想,或是书籍、音乐、交谈、甚至是窗外的风景,都仿佛成了我最好的灵感来源。在创作中,自然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瓶颈和困惑。每当这时,只要秉持初心、审视自我和倾听各种意见,反复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一番努力后,当将作品呈现出来时,那些共鸣的情感、鼓励的目光,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慰。内心精神世界中,那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满足感,又再次形成前行的力量。总之,但行耕耘,才求收获,不断学习进步,精益求精,自然会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攀越高。</p> <p class="ql-block"> 四、创作需要自我文学素养提升</p> <p class="ql-block"> 文字创作是一种学习与成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温故知新,不断充实自己,提高驾驭文字能力。“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创作的。十年以前,大家多阅读的是纸质书籍,纸质书籍的好处是可卷不离手,或读或做读书笔记、或掩卷思考,或反复阅读,甚至一些文章诗词能够背记,以此来提升和滋养自我。现在有了网络在线阅读,什么书都可在网上搜到,不懂也可在网上查询,比以前方便许多。无论纸质的或网络的书籍,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就需大量地阅读,读书就要读经典、读名篇。古人云;“法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这说明阅读是要有所选择的。现在垃圾书籍实在太多,真假难辨的信息也很多,如不加以选择,贻害无穷。另外创作要取得好的结果,“功夫在诗外”很重要,就是除文学外,历史、哲学、宗教、法律、医学、民俗、地理、经济和自然科学类书籍都是应涉猎的范围,个人的知识水平越高、越丰富,见解和趣味就越高;一部《红楼梦》可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其中高水平的诗词歌赋应有尽有。足见作者知识的广博;以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刀郎的音乐创作举例,音乐与旋律我不懂,但刀郎音乐作品《山歌寥哉》中许多歌词文学水准不一般,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刀郎通过十年潜心学习,歌词大量蕴含中国的诗经、佛经、楚辞、聊斋、山海经等传统典故和元素,文化底蕴深,哲学意味浓;如花妖中讲到轮回,词中的余杭、临安、泉亭所指是古代的杭州,虞美人开篇运用的是楚辞;罗刹海市则以聊斋为原本,写人间黑白颠倒之事。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各压力交织、信息爆炸的社会,是抖音、短视频等海量的、碎片式的自媒体与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人们往往被这些所束缚与影响,急功近利,内心被各种工作、俗务、名利左右,被手机牵行,内心不静。现在一篇千余字的短文,许多人都无耐心细读,何况大部头著作?久而久之,自然使人的认知力降到较低层面。为应付了事,写文章靠抄袭、或复制粘贴和拼凑,即使速成,缺乏静心推敲,这样难有好作品。</p> <p class="ql-block">五、 文学欣赏与创作分享</p> <p class="ql-block"> 文学需要欣赏与分享。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作品,就是作者给我们的分享。好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人心,只是我们是否认真阅读过?是否慧眼识珠?是否能理解与意会?钱钟书说:“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这种病症,我们依照色盲的例子,无妨唤作文盲。”中国是有文字狱历史的国度,所以古人的作品常常含蓄不直言,通过用典引申意思。苏东坡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短短46个字,含蓄而说尽作者的酸楚、冷暖、悲愤,状物写心,却不直言)此外,古代文人常寄情山水,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还有各类型的作品,如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诗沿用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至于现代像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朦胧派诗人外,还可一读,许多像贾浅浅之流的轻薄诗人则庸音杂体、无病呻吟、故弄玄虚、逗人眼目,刺激神经,不值一道。像英国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礼赞》(别对我,用忧伤的调子说,生活不过是春梦一场!因为灵魂倦了,就等于死,而事情并不是表面那样。生是真实的!认真地活!它的终点并不是坟墓;对于灵魂,不能这么说:你是尘土,必归于尘土。)很能代表和反映西方人的直白。总之,懂得欣赏,对反哺创作多有裨益。只是可赏可道的经典太多,这里不展开说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欣赏他人的作品的同时,自己的创作也需要让人看,或文友切磋,或高师指谬,不只是夜郎自大、孤芳自赏。就我而言,每写出一篇小文章,十分愿意与人分享,当将自己的创作分享给他人时,那份由衷的喜悦与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建议,修改不足,从反馈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通过分享,他人指瑕,拓展思路,也让我们用心于下一次的创作,而不犯同样的错误。文字创作还教会我们谦逊。在浩瀚的文学中,在伟大的作品面前,我深知自己的渺小。每一次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欣赏了不同的风格与思想,都开卷有益。另外,自己创作并非孤立的行为,它需要与读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互动。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与建议,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六、坚持就是胜利</p> <p class="ql-block"> 如果能长期坚持地不懈读与写,随着岁月流转,积沙成塔、集腋成裘,量变定会发生质变。长期笔耕,笔触自然会愈发顺畅而达意和自然,只是能坚持者寥寥,这也包括我。当到了一定的高度和积累,一旦如机缘巧合,就像王勃信笔由缰写《滕王阁序》一样,会出现文章天成,妙手偶得的情况。在文字创作道路上,逆境多于顺境,挑战自不可避免。我相信,只要保持对创作的兴趣与坚持,勇于求索,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在我看来,文字创作不仅是一种表达与释放的方式,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我在美篇中各种文章有64篇,有51万次阅读,因为兴趣使然,即使退休,我还会不断的尝试,坚持写下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保持对创作的热爱,用文字书写生活和感悟。因为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笔下有情,终会有所收获。展望未来,我憧憬与期待。我梦想着能够创作出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作品,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的读者都能在我的文字中找到一丝共鸣。我心足矣!</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与各位共勉的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难做则必成,路远行则必至。创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没有最远,只有更远。在这条路上,始终保持着一颗探索的心,不断学习进步、不断超越自我。定会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今天此番交流仅为个人的一点体会,不敢为人师,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