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秋光入镜时

顾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边一文是应太原晚报女编辑小潘所约。她主持一个“摄影沙龙”专栏,给我的写作范围是,谈谈太原秋天的摄影。这多少让我惶恐。我不是摄影专业人士,知趣,也未参加任何一级的摄影协会,即与我许多沉潜玩乐的摄影朋友比,也是差距够远。尤其对摄影的技术性层面,近乎于“盲人瞎马”,属于乱撞型。小潘不依,说,大众摄影,各有意趣,你写自己的拍摄感受即好。是这个理。于是,壮了胆子,缥缈地涂抹一篇,算是隔山打牛。</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图发至报端的版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太原是四季分明的城市,以风光视角,秋天为胜。苏轼诗吟:“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个橙黄橘绿,不是说橙橘好看,特指深秋之季的草木变化,之于此际太原,十分贴合传神。北地十月,万类霜天,红紫鹅黄,杂色纷呈,最是宜人眼目。如果再要印证,即是宋词人沈唐的咏并名句:“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大笔巨擘,将太原的秋日胜景,两句勾勒,展开一幅大美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文先戴一顶帽子。由来是,要写一篇有类“太原秋天摄影”的文章。这个题目很大,边际不好把控,至少在行笔的感觉上,也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了,不知去捡拾哪一片为好。想想,其实还是可归风光摄影类,只是将它限在特定的季节中。摄影,是取诸客观的艺术一枝,尤其风光,为大自然的本态,摄影在这里最有“照搬”的意味。摄影者要做的,或只是进入取景框中的主观取舍,也即你要用客观来映射主观。从这一意义上讲,你所表现的,其实是,你将眼中的秋天化为你心中的秋天:或金菊傲霜的凛姿,或硕果坠枝的欣悦,或残荷映碧的冷傲,或红叶如燃的激情,将这些秋日的物象裁为画面,直接作用视觉欣赏的主题。虽然,摄影是以“事实”说话,但是,入镜并不是入境,一幅光影深致、构图巧致、取景别致的作品,也只是技术上的基础奠定,它能否更胜一筹,也即能让人读出画面以外的味道,有了诗性延展,这就需要跳出具象、营造抽象,以典型来氤氲出富有张力的有限画面。古时,没有照相设备,但在大量的诗词文赋中,我们可以读出深邃优美的秋天画意感。如“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萧悫句)”,如“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句)”,如“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句)”,如“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句)”……如此近乎极致的文字表达,是秋日景象的高度聚合,如睹眼前。在今日的科技昌明下,文吟之外,以相机之眼拾萃秋光,可说是视觉的吟咏。上边诗句,不仅有实景借鉴,也更多思路启迪。一叶知秋,这“一叶”,是镜头手段的个体思考和风格体现,也所谓“我的秋天我做主”了。</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秋日风光摄影,就常形说,很容易止于静态画面。这并非说不好,但,要让人看到新意,感受画面中的不同之秋,其丰富性在于不拘一格,有着发现的眼光,植入“动感”就是一法,也就是让静态“活”起来。如人在秋林下盘桓,如鸟在苇叶上驻足,如船在秋水中漂移,如鱼在枯荷下游弋……总之,秋天摄影的审美判断,有着多重性多样性,还如秋云变幻、秋雨淅沥、秋风萧瑟、秋光旖旎……都可在摄影的慧眼中,撷取入画,自成一秋。</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值深秋,光线柔和,景物沉穆,于摄影中的太原正是天之所厚:东西两山林木覆丹,汾河一线蒹葭泛金,城在秋中,人在画中。回到文前,不妨翻新东坡先生诗句,即吟:“一年好景君须拍,最是秋光入镜时。”</span></p> <p class="ql-block">森林公园摄影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汾河湿地的白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配图片为作者拍摄。另,做此美篇,文章中个别文字小做改动,标题也换为下半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