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束有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汉江水畔米公祠,雨花石阵慰“石圣”</p><p class="ql-block">22日上午,在经过一夜降温处理后,阳光下的汉江波光粼粼,秋阳的热烈也将位于汉江另一边的襄阳米公祠映照得格外鲜明夺目。我们一行手持“石圣故里寻遗风 赏石再聚米公祠”红色横幅在米公祠前合影留念。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拾级而上,进入这座建筑立面带有牌楼风格的米公祠,以表对米芾的深切纪念。</p><p class="ql-block">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代,明代扩建后改为米公祠,成为纪念米芾的专祠,历经战火洗礼,屡毁屡建,形成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七进院落,其中有三座大的廊院。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北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书法艺术的各自魅力,更可以在那长长的碑廊中,欣赏到130余碣、以米芾书法艺术为主的拓本碑刻。</p><p class="ql-block">穿过牌楼式门厅,进入庭院,只见砖石铺地,古木森森,令人有肃然起敬之感。虽然这里有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建筑在向世人讲述着昨天的故事,但当我们一行到来时,米公祠又增添了新的亮色:宽敞的庭院,一时间成了南京雨花石收藏家们缅怀米芾、展示雨花石文化魅力、向襄阳人民传达友谊的重要场所了。</p><p class="ql-block">只见大家像变戏法似的,纷纷从囊中掏出一颗颗宝物,向襄阳人民现场展示雨花石的精美、精彩、精奇。似乎有一种心灵的默契,大家所携带来展示的雨花石刚好66颗,“六六大顺”,多么吉祥的数字!绿茵绒布铺就的长条桌位于祠堂庭院中央,大家动作娴熟地将从南京带来的白色塑料碗分三路一字排开,将一颗颗雨花石置于其中,如同摆开了雨花石阵。大家又将清水轻轻注入碗中,在石与水交融碰撞的刹那间,雨花石“见水开花”,仿佛是在向“石圣”献上了朵朵怀念的鲜花,也是雨花石故乡的南京人民不远千里,向襄阳人民送来了一份别样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由长江文化孕育出来的雨花石文化大餐。</p><p class="ql-block">我非常欣赏雨花石收藏家们将雨花石之美与他人共享的高尚情操与宽厚胸怀,南京雨花石协会的一次次展览活动,无不在向世人展示出雨花石收藏家们的人生风采。今天现场展出的66颗雨花石,各呈惊艳,内涵丰富,令前来参观的襄阳市民赞叹不已。有些人甚至怀着忐忑的心情,想用手去摸一摸这精灵奇妙的精美小石头,他们的愿望都能够得到满足。</p><p class="ql-block">雨花石故乡的南京人民以这种方式瞻仰米公祠,以这种方式与襄阳人民以石结缘,堪称是两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绝妙佳话。</p><p class="ql-block">江苏大地、尤其是宁镇山脉的山水滋养了米芾,使他的“米家山水”风格形成;太湖山又让这位书画大师如醉如疵,顶礼膜拜,成就了他的“瘦”“透”“漏”“绉”的美石文化美学理论,使他在有了“石痴”“石癲”的雅号之后,又有了“石圣”的美誉。南京人民用他的后裔米万钟所钟爱的雨花石作为特殊展品,使米公祠在继书法家、米芾的二十八代孙米克勤书写“米令遗风”后,又增添了两地人民以石结缘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活动现场,双方还进行了书法作品互赠活动,我亦将自己的新著《七朝古都南京》赠送给了当地同志,因为我的书中也有“花石子”雨花石,那是6000多年前的南京人珍爱欣赏雨花石的考古证明。(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束有春 </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5日于金陵四合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