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九朝之都,有4000多年历史的开封,究竟还有多少古代碑刻遗存?恐怕是一个除了文物部门之外,谁也说不清,讲不明的难题。可就开封古碑的现状而言,作为一个碑帖爱好者,经过多次实地走访,还是有一定的发言资格的。就开封古碑的现状而言,可谓天差地别。有的己被移入高楼广厦之中,所受到的关爱是应有尽有的;有的依旧被抛在荒郊野外,与垃圾为伴。不错,开封的古碑除了一个多字,就是散了。多是数量,分散则是现状。从而就给管理上造成了绝大的难题。但这绝不应构成开封古碑冰火两重天现状的原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过开封博物馆石刻馆的人都知道,馆藏古碑在这里已经贏得了应有尽有的体面。它们不仅放置高堂广厦之间,即便是排列的顺序也是错落有致的。不仅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有人定时的给他们拂尘。对其关怀和保护,馆方可以说无微不至的。它们所代表的自然是开封古碑的宠儿,用享尽奢华这个词来形容,也是不过分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即便是朱仙镇的岳飞庙,由于官方的重视,仅存的几通古碑也被建了亭,戴了帽,从而与观众拉开了距离。即便人们与其之间只能隔窗相望,但其气势也足以让观众望而生畏。比如其中的岳飞书《满江红词碑》,漫患的实在可以,我用尽各种手段,在上面也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字来。纵是如此,其待遇也让人倍感欣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这通岳飞书《送紫岩先生北伐碑》,上边的存字已寥寥无几。纵是如此,我们也是要为朱仙镇岳飞庙的管理方点个赞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禹王台的古碑,就没有这种待遇了。纵是其数量不仅比岳飞庙的多,知名度更是远远超过了岳飞庙现存古碑,可就其受保护的现状而言,实在无法比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比如这通《重修禹王台记碑》,虽说被嵌进围墙内,但也是直面风吹的。更何况围墙上面的廊架,又是可能随时坍塌的。实在让人揪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几通全称《康有为游鼓吹台诗碑》,自然是禹王台的镇台之宝了。共计十条屏,刻制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期,距今已有百岁。内容是康有为写的一首诗,很是大气。由于其书法融注了汉笔和魏笔的艺术风格,独具异彩,从而显得标新立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碑文如下:将军勒写出郊关,前驱百骑走材官。植幕都庐夹道滨,马蹄沓沓扬飞尘。省长同乘度城堙,吏民环睹塞衢观。远上吹台饯行人,洒扫桧柏陈花董。将军先候立于门,登高万里来风去。芒砀云去不可闻,大野极目雁鹜群。桑枯欲雨阴霭纷,同游农圃览耕耘。短槐高柳绿皆新,长沼园亭泽似春。碑前拓影留后因,鹦鹉解语花馥芬。松下行厨洗玉盘,花边班剑酌衢尊。酒酣挥毫感殷勤,归时山河日未曛。题识:逸荪仁兄。天游化人康有为。钤印:康有为印、南海长素所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铁牛村的《镇河铁犀》极其附属的两通清碑。以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名头,加之炉火纯青的铸造工艺,按理说是无论如何不应沦落在这部田地的。可事实是,除了遍地的落叶和垃圾,除了我们几位访碑者,我们硬是没有见到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存河南开封铁牛村的镇河铁犀,为明正统十一年(1446)河南巡抚于谦为镇降黄河洪水灾害而建。 铁犀高2.04米,围长2.66米,坐南向北,面河而卧。它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造型雄健。背上铸有于谦撰写的《镇河铁犀铭文》。镇河铁犀虽是古人未能正确认识自然的产物,却表达了人民要求根除河患的强烈愿望,也是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历史见证。从而显得弥足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熟知明史的人来说,于谦的名头自然是不要多说的。无论是气节,还是才干都是超一流的。明天顺元年(1457年)于谦在"夺门之变"中遇害,开封庶民在回龙庙旁又建庇民祠一座,追思于谦治河的功绩。崇祯十五年(1642年),河决祥符之朱家寨与马家口,回龙庙及庇民祠俱毁于河水,并被黄河掩埋于地下,铁犀仅体之一部显露地表。至清顺治年间才被掘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河铁犀能够重见天日,应该感谢一个叫阎兴邦的人。康熙年间,巡抚阎兴邦治豫,三年无大水患,遂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庙宇,改回龙庙为铁犀镇河庙,庙共三进,前院供奉河神金龙四大王,后院安放铁犀,面北向河。阎兴邦亲自撰文,立改建铁犀镇河庙碑和铁犀铭碑。幸运的是,这两通碑都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开封有关方面对古碑的发掘和保护是分批进行,有许多工作也许是尚未来得及。但时不我待。在此我们恳切的呼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起来,听听还有多少古碑在寒风中哭泣?从而在古碑保护方面尽快有所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吏尚且如此重视文化遗存,难道今天的我们不应该见贤思齐?我们应该作为古碑文化的保护神,而不应该成为罪人。对开封古碑现状的改变,我们是充满期待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