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和它薪火相传的图书馆

为人乐

<p class="ql-block">  从希腊、土耳其回来,又被朋友拽上去了云南腾冲。当时,疲惫的我多少有点情非得已,但盛情难却,只好以情相伴。但一到腾冲特别是和顺古镇,见到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边陲小镇,人便兴奋起来,仿佛有一种惊艳。人说山水之美,美在腾冲;人文之美,美在和顺,真非浪得虚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在云南省腾冲市西南4公里一处山青水秀坡地上。古镇始建于明朝,最初名为“阳温墩”,后因小河绕村而改名为“河顺”,最终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镇中清溪环绕,垂柳拂岸,花红映日,金桂飘香,徜徉其中让人如醉如梦,留连忘返。镇上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明清宅院,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兼收并蓄,既婉约厚重又明朗雅典。再深入这座古镇,你会感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都恰到好处地点缀了古镇的自然美,而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又无不渗透出光芒四射的乡镇文化魅力,难怪被称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p><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各种文化五光十色,是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和边地文化的交汇地,还有独特的侨乡文化、马帮文化和东南亚风情,但让我最钟情,也最看重的是它有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陈列馆和这座边陲小镇的图书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和顺人杰地灵,这是有目共睹的。一个几千人的小镇出过民国代总理、将军,出过著名哲学家、巨商等等。和顺自古尊师重教,耕读传家之风代代传承,成就古镇“人杰地灵”美名。特别是它创办了能让穷乡僻壤人们读书,了解天下知识的乡村图书馆,而且长期坚持,不断壮大,成为我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这是让人思考和仰目的。</p><p class="ql-block"> 走进和顺图书馆,中西合璧,古色古香的建筑向你扑面而来的是历史和知识的气息。你会觉得和顺虽然地处西南边陲,可它一直站在文化的中央,不缺知识和文化的薰染。从1924年,崇尚读书开智的和顺先贤们商议开办阅书报社,到1928年正式创立,并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闻名于世的和顺图书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和顺图书馆始终散发着朴素迷人的书香气息,引发了中国近现代多位名人的关注与赞誉,胡适、熊庆来、龚自知等文化大家为其题字。特别是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和顺图书馆,为图书馆带来了莫大的荣幸与激励。正如邓忠汉教授在《遍地书香》中所描述的“它屋檐不高,却引来许多顶天立地、穿破史书的名人;它房子不大,但门窗开放、清风对流,装得下半个乾坤;它教化芬芳,房前屋后、家道邻里,处处是和风顺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然,对比世界上众多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是简陋朴素的,建筑面积几经扩展才几千平方米,藏书量也少,才17万册。不要说与世界上藏书千万、上亿册图书馆相比微不足道,就是与一般藏书数百万的省、地、市图书馆相比也难望其项背。但是,把它放在曾被人称为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极边第一城”的位置,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放在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起点上考察,和顺图书馆应是中国农村举世无双的一座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图书馆里参观的人流太多,我不得不从图书室趸出来,站在和顺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打量着熙熙攘攘来瞻仰的人流。我想,人们来瞻仰这座图书馆,不仅仅是观光,也许还是在找回时光,或者吸取一种营养和力量。有条件的话,谁会不熟悉和亲近图书馆呢!它可能是你童年时光的温馨陪伴,成长过程的解疑释惑;也可能是你事业发展的得力助手,人生向晚的珍贵回忆。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恰恰就是象和顺图书馆一样的一座座图书馆,为我们搭建起了进步的阶梯、心灵的庇护所、精神的栖息地,让我们可以在书海中遨游吸收、滋润成长,让我们沉淀思想、找回自我,实现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真像阿根廷作家和诗人博尔赫斯所言,“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记不清我童年在县城进过图书馆没有,但我的少年没有“天堂”,那时是“文化大革命”,我被迫在农村度过好几年“青春”,当时连看一本课外书都困难,别说利用图书馆。我是在上大学后才知道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但也使我感到进了“天堂”一样,它像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给予我知识与智慧,连接了我的现在与未来。在图书馆你可以驻足学习、反思、提升自己。在图书馆你能够找到力量、勇气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我想,和顺古镇各种风格的建筑能够保存,文化代代相承,六百多年来人和家顺,辈出精英,也许就是知识的力量,读书的价值,它印证了这座乡村图书馆存在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