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林</p><p class="ql-block">2024•7•15周一•晴</p><p class="ql-block">新疆哈密历史悠久,民族特色突出,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在一天时间里,参观了哈密回王府,看了塔库坎儿井,游览了巴里坤古城。这一天马不停蹄,紧张而劳累,所见所闻都是收获。</p><p class="ql-block">一、参观回王府</p><p class="ql-block">回王府是哈密的一张名片,它印记着清朝中央政权治下地方领主统治哈密、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回王府座落在哈密市回城乡。在城乡融合的当今时代,回王府院落之外车马喧嚣,而院内则显得有些清静。</p><p class="ql-block">回王府始建于十八世纪初,是清政府册封的首任哈密回王组织工匠历时七年建成的。在当时的新疆,这座建筑群规模最大、最宏伟。回王府的建筑艺术既体现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风格,又具有宗教特色。可惜的是几经战乱,原本的回王府没有保存下来。2005年,回王府在原址上得以重建。虽然重建的、复制的场景不是原有古迹,但必定再现了传世七代、持续二百多年的回王统治。</p><p class="ql-block">王爷台是回王住地,也是行使王权的治所。高大的围墙、五十九层的台阶、厚重的大门、高耸的塔楼、威严的宫殿、肃穆的清真寺…王爷台的所有建筑都在展示着王权的高高在上。回王府院内建有军营、点兵台、碉堡、牢房等设施。可想而知,回王在当时的统治力量是多么强大。</p><p class="ql-block">展室里的彩色雕塑和图片,再现了几代哈密回王接受清政府册封的情景。第一代回王进京谨见,带去了哈密特产的甜瓜,康熙帝当即赐名哈密瓜。甜滋滋的哈密瓜就是这样扬名的。清代册封制度既突出中央政府的大统一管辖,又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统治,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统一。臣服于清朝的哈密回王,响应清政府号令,配合清军阻止外敌入侵,平定叛乱,维护了地方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别是第四代回王及其后继者配合清政府,为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回王府让我们对哈密历史和清朝册封制度有所了解,一定意义上,旅行也是一种阅读。</p><p class="ql-block">二、塔库村里看坎儿井</p><p class="ql-block">坎儿井遍布天山南北。早年去吐鲁番时候,游览过坎儿井民俗园,参观过坎儿井博物馆。这次来哈密,我们特意到二堡镇去看塔库坎儿井。塔库是个村庄,因坎儿井而闻名。塔库坎儿井景区有些小众,比不了吐鲁番的坎儿井民俗园。不过,塔库坎儿井的原始性、完整性还是很突出的,而且就在村子里,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塔库坎儿井景区格次不高,仅是哈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车出哈密市区约四十公里就进入了二堡镇的塔库村。景区在村巷深处,进景区的沙石路狭窄又颠簸。景区不大,游人很少,没有停车场。如果不看木制大门“塔库景区”字样,还真会把它等同于民居院落。</p><p class="ql-block">进了景区眼前一亮,坎儿井的标志牌、碧波荡漾的湖水,湖岸上的垂柳等树木,哗啦啦流淌的天山雪水,通向坎儿井暗渠的小道…几乎无处不景观。我们沿着水渠旁的小道进入暗渠洞。暗渠里流淌着天山雪水,取一杯天山雪水喝一口,感觉清凉凉的。坎儿井中的天山雪水纯净,好喝!</p><p class="ql-block">和看门人寻问,再看牌子上的简介,我们了解到塔库坎儿井是新疆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坎儿井之一。这条坎儿井历经几代人开凿而成。景区里有一雕塑,塑造了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带领儿孙开凿坎儿井的形象。那位开凿坎儿井的老人可以堪比愚公,了不起。</p><p class="ql-block">据资料,在中国只有新疆有坎儿井,而且还有一部分在使用。新疆的坎儿井绝大多数集中在吐鲁番和哈密。在哈密,二堡镇的坎儿井最典型,能够灌溉800多亩土地。</p><p class="ql-block">塔库坎儿井和其它地方的坎儿井一样,都是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当然也有历代政府和知名人士的推动。林则徐、左宗棠在新疆就曾大力推行坎儿井,留下了林则徐井渠、左公柳等许多故事。坎儿井是中国水利工程的一大奇迹,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p><p class="ql-block">三、游览巴里坤古城</p><p class="ql-block">巴里坤是东天山脚下的边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城遗址就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里。古城分汉城遗址和满城遗址,虽然原初的民居、府衙、会馆等早已不复存在。但清代古城墙得以留存至今,而且比较完好。走近古城墙、走过古城门(复建),仿佛二三百年前的历史片段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位于巴里坤汉城南街的文化博览园是巴里坤古城景区的一部分,建有清代粮仓和松峯书院。粮仓遗址是个大院,两侧分列着八座粮仓,最里边是㾲神庙,用来膜拜神灵,祁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粮仓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朝时期,新疆的屯田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仅巴里坤屯田就接近九万亩。巴里坤粮食连年丰收,又是地处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镇,清政府在巴里坤投建的粮仓,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全国解放后,巴里坤粮仓一直沿用,直到2007年才划归巴里坤县文物局管理,此后,粮仓作为文物保护开发,分别辟为农具陈列馆,农耕馆、票证馆、面食馆等展馆。巴里坤粮仓集中大量实物、票证,并泥塑了农耕生产、屯田戍边等历史形象。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巴里坤是储备军粮等战备物资的重要驿站。巴里坤粮仓是西征军储存、运送粮草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哈密一日游,眼界里是多娇的美景和古风古韵的遗址。哈密就是一本大书,书写了灿烂的历史和民族融合的文化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