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中心点上,南依故宫,西靠北海,北与鼓楼遥遥相望,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 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曾多次更名:青山、万岁山、镇山、景山等,民间还曾称为煤山。</p><p class="ql-block"> 1928年开放,1957年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被定为国家4A级景区,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公园"。</p> <p class="ql-block"> 景山公园内古树参天,山峰独秀,殿宇巍峨,牡丹品种繁多,文化活动丰富。山上五亭横列,中峰万春亭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制高点,尽享天时地利,登临其上,可俯瞰故宫全景,一览京城轴线,领略整齐对称的布局神韵,品读气势恢宏的宫廷建筑。</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明、清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保存着寿皇殿、观德殿、护国忠义庙、绮望楼等古迹文物,散发着浓厚的根祖气息,是传承和发扬中华孝道文化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 ↑ 绮望楼</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山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位于绮望楼前的这雕塑展,本次展出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吴为山近十年来创作的中华名人系列塑像和"对话"系列作品,有中华民族上古文明时期的黄帝、炎帝,有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学派代表人物,还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一代"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仙"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及文学家汤显祖、李渔、曹雪芹等,他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中华民族文明的星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怀着文化自信与自觉,吴为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写意雕塑并提出"写意雕塑"理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这是对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总结,对中国雕塑当下创作的发展方向起到积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 老子</p><p class="ql-block">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 问道 孔子</p><p class="ql-block">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p><p class="ql-block">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 墨子</p><p class="ql-block">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4。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p><p class="ql-block">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p> <p class="ql-block"> ↑ 荀子</p><p class="ql-block">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稷下学宫的主要思想家田骈已于齐襄王时故去,齐国需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职。后齐国有人诋毁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国,被春申君任命做了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县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职,在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一直居住,直至去世。 </p><p class="ql-block">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有着相当显著的贡献,所著《荀子》一书,又名《荀卿子》,集中体现了其学术主张和理论思想,强调“礼”在社会中的规范作用。“礼”不仅是一个人人生的最高准则,而且也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其次,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还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言“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的命题。对于荀子而言,宇宙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p> <p class="ql-block"> ↑ 韩非子</p><p class="ql-block">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韩非师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但观念与其不同,没有承袭儒家思想。“喜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身为韩国的公子,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的悲愤和失望,遂著书多篇阐述了其法治思想,秦王读后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为了见到韩非,下令攻打韩国。韩王被迫派韩非出使秦国。然而韩非在秦国却未被信任和重用,后被李斯离间而下狱,不久死于狱中。</p><p class="ql-block"> 韩非把法家的思想提高到了宇宙论的高度,从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系统。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其作品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p><p class="ql-block"> 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死后,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p> <p class="ql-block"> ↑ 庄子</p><p class="ql-block">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一说为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一说为山东省菏泽市东明,一说为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p><p class="ql-block">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p><p class="ql-block">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p> <p class="ql-block"> ↑ 孟子</p><p class="ql-block">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p><p class="ql-block">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p><p class="ql-block"> 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 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p> <p class="ql-block"> ↑ 孙子</p><p class="ql-block">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另说前48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属山东,具体归属参见“人物争议”部分)人,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p><p class="ql-block"> 孙武为陈国贵族之后。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齐国内乱,孙武避乱出奔吴国,入吴后长期避隐深居,潜心研究兵学。吴王阖闾即位后,孙武经伍子胥多次举荐,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献阖闾,被任为将军。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孙武与伍子胥共谋利用唐、蔡两国与楚国的矛盾,将其争取为吴的盟国。随即与伍子胥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攻楚,于柏举之战大败楚军,乘势攻占楚都郢。</p><p class="ql-block"> 孙武五十多岁时,便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最后得以寿终。</p><p class="ql-block"> 孙武被尊称为孙子,又称“兵圣”、“兵家至圣”,有“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之誉。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该书阐述了战争制胜的规律、战略原则、临阵战术及军队的后勤保障等,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书中强调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应对客观之道,充满辩证法,其基本原则被后人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方面,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 管子</p><p class="ql-block"> 管子,管仲(前719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散文家,同时也是春秋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管仲出身贫苦,早年以商贾为业,与鲍叔牙是好友。在鲍叔牙的推荐下,管仲成为齐国相国,辅佐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他主张发展工商、渔盐、冶铁,按照土地的好坏征收租赋,增强了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管仲还举贤任能,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整顿行政管理系统,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他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拥护周天子,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通过会盟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的思想成就显著,他认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精神支柱,后人将其思想整理成书《管子》。</p><p class="ql-block"> 管仲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揭示了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重要性。他还强调“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重视道德教化作用。管仲的改革措施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p> <p class="ql-block"> ↑ 孔子</p><p class="ql-block">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一座巨山。</p> <p class="ql-block"> ↑ 董仲舒</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思想家、学者。著有《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士不遇赋》等。</p><p class="ql-block"> 汉景帝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之策,经历汉初黄老之治,汉武帝不得不迁徙富豪,打击豪强。董仲舒上《举贤良对策》,主张教化民众,唯贤是举。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说,并进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先后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官回乡,闭门著书。朝廷每有大事,仍令使者与廷尉前来问询。</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 老子</p><p class="ql-block">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 左丘明</p><p class="ql-block">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年),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p><p class="ql-block">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p><p class="ql-block"> 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对左丘明的姓名、时代、籍贯、官职及著作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 ↑ 屈原</p><p class="ql-block">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芈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说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p><p class="ql-block">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p><p class="ql-block">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p><p class="ql-block">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 朱熹</p><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p><p class="ql-block"> 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但宁宗被韩侂胄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p><p class="ql-block">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p> <p class="ql-block"> ↑ 皇帝</p><p class="ql-block">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p><p class="ql-block">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 ↑ 炎帝</p><p class="ql-block">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在塑造炎帝的过程中,着重展现了他为华夏民族社会发展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教天下"的温和亲民形象。</p> <p class="ql-block"> ↑ 老子出关</p><p class="ql-block">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在先秦文献(《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国策》等)中皆用其名老聃,更加可靠,因而人称老子,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p><p class="ql-block"> 老子出关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85年,当时老子已经86岁。他骑着一头青牛,准备离开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非常敬佩老子,得知他要出关,便设法留住他,要求老子留下一部著作。老子便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然后骑着青牛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尹喜远眺日出时看到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到来,便拜老子为师。尹喜辞官随老子西行,最终在终南山下的一处世外桃源讲道。这段传说不仅丰富了老子出关的故事,也体现了老子思想传播的广泛影响。</p> <p class="ql-block"> 在绮望楼参观完雕塑后,开始登山,我这次是从西面富览亭上,经辑芳亭、万春亭、妙观亭,从东面周赏亭下,然后经过牡丹园,再去寿皇殿。</p> <p class="ql-block"> ↑ 富 览 亭</p><p class="ql-block"> 富览亭是景山五亭之一,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孔雀琉璃瓦覆顶,重檐攒顶尖的圆形古亭,与东侧的周赏亭形式和绘画完全相同。亭高11.75米,建筑面积76.36平方米。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不空成就佛铜鎏金佛像,但该佛像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去。</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富览亭位于景山公园的山顶,是观赏北京城市美景的绝佳地点。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西街44号,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占地23万平方米。公园内的五座亭子——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和富览亭,都是乾隆年间建造的,用于增强景山的景观效果。</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富览亭不仅是景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富览亭内的原供奉佛像被劫去后,成为了一个历史事件的见证,提醒人们铭记历史。</p> <p class="ql-block"> ↑ 辑芳亭</p><p class="ql-block"> 辑芳亭是景山五亭之一,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东侧的观妙亭相对而建。该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琉璃瓦覆顶,黄琉璃瓦剪边,亭高12.05米,建筑面积90.30平方米。亭顶覆盖彩色琉璃瓦,以黄、绿、蓝为主调,这些色彩是帝王专用的尊贵之色,搭配上亭檐下面青蓝碧绿色调的彩绘,增加了色彩的立体感,体现了皇家园林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辑芳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阿弥陀佛,为铸铜镏金佛像。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阿弥陀佛像被劫走。1928年,景山公园开放后,该亭得以重新修葺。</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辑芳亭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清王朝的兴盛与衰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亭内的佛像被劫走,象征着国家的不幸和文化的流失,提醒人们铭记历史。</p> <p class="ql-block"> 本篇北京城区景色多为华为P70·u手机3.2一10倍变焦拍摄,画质还算可以。</p> <p class="ql-block"> ↑ 万春亭</p><p class="ql-block"> 万春亭位于景山中峰,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亭高15.38米,平面呈四方形,建筑面积296.5平方米。屋面形式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木构件绘有龙锦枋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和中檐均为九踩三昂斗拱,下檐为七踩重昂斗拱,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上有琉璃宝顶,内有金柱12根,外有檐柱20根。万春亭内供奉五方佛中的"毗卢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 ↑ 故宫</p> <p class="ql-block"> ↑ 国家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 ↑ 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 观妙亭</p><p class="ql-block"> 观妙亭位于景山公园的东侧山峰上,是景山五座亭子之一。该亭子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兴建的。观妙亭为重檐八角攒尖古亭,亭高约14.2米,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亭子采用翡翠绿琉璃瓦覆顶,黄琉璃瓦剪边,显得古朴而庄重。</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观妙亭原为访仙亭,最初是朱元璋派使者上庐山寻找周颠仙的遗迹,但后来被毁。在明代,这里曾是一个低矮的小土丘,被称为煤山。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在此建亭,使其成为景山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观妙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阿閦佛,这是一尊铸铜镏金佛像。阿閦佛代表“大圆镜智”,象征着无嗔恚法门和妙喜世界。然而,这尊佛像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走,使得观妙亭失去了其原有的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 ↑ 周赏亭</p><p class="ql-block"> 周赏亭是景山五方亭之一,位于景山东侧,与西侧的富览亭相对而建。该亭子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筑形式为重檐圆攒尖顶,覆盖孔雀蓝琉璃瓦,边缘使用紫晶色琉璃瓦。亭子高11.75米,建筑面积为76.36平方米。周赏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为一尊铸铜镏金佛像。然而,这尊佛像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被八国联军劫走,现已无法找到。</p><p class="ql-block"> 周赏亭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与复杂。其重檐设计、琉璃瓦的覆盖以及精细的彩绘都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尽管原供奉的佛像已失,但周赏亭作为景山公园的一部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 下了景山,经过牡丹园前往寿皇殿,首先来到了宝坊</p> <p class="ql-block"> 宝坊</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共东、西、南三座,是寿皇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坊为四柱三间九楼形式,面阔16.2米,黄琉璃瓦庑殿顶,旋子彩画。宝坊曾数次修葺,坊额原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 寿皇殿。位于景山北侧的寿皇殿,是明清皇家御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朝,但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行了重建,现存的建筑群是清代重建后的结果。寿皇殿不仅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之一。</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寿皇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前,清乾隆十四年拆除后移建至现存位置。建筑群包括寿皇殿正殿、东西朵殿、东西配殿、东西碑亭、东西井亭、东西值房、神厨、神库、寿皇门、砖城门、宝坊等。寿皇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寿皇殿”匾额,满汉文并书,彰显皇家的尊贵与庄严。</p><p class="ql-block"> 历史事件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寿皇殿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曾是清朝陈列皇帝先祖影像的场所,供奉从康熙至光绪八代帝后的画像和牌位。每年元旦、岁暮、令节及先帝诞辰、忌辰,皇室都会在此躬行大礼。此外,寿皇殿还见证了清朝“九子夺嫡”的历史事件。雍正帝曾在此圈禁其同母弟弟胤禵十年,这一事件在清朝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注: 本篇文字大多来源于景山公园景观介绍,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