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轻干部在基层的实践中,尤其在与基层群众、干部的互动中,务必学会“说话”的艺术,方能实现高效沟通,践行群众路线,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p> <p class="ql-block">会说“家常话”。</p>
<p class="ql-block">年轻干部在工作中,面对基层群众或走访群众家庭时,应学会说“家常话”。诸如询问“家中有几口人”、“耕种了几亩田,是水田还是旱田”、“孩子上学情况如何,工作在哪里”等话题,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了解真实情况,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从而深入调查研究,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若一进门便生硬地喊“户主在不在”,随即提出要求或宣讲政策,甚至卖弄学问,只会让人感到官僚气息浓厚,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p> <p class="ql-block">会说“贴心话”。</p>
<p class="ql-block">面对基层群众、干部或下属,年轻干部应多做换位思考,学会说“贴心话”。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暂时无法满足的诉求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让对方感受到温暖与理解,而非寒心与失望。例如,作为乡镇领导,在多个村庄同时申请有限资金、项目时,应对未入围的村庄耐心解释原因,从村庄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合理规划现有资源,使对方感到你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着想。作为市直部门干部,对待服务对象时,应用诚恳的语言沟通,让他们理解你的工作性质。面对下属时,要推心置腹地交流,深入了解并解决他们提出反对意见或存在攀比心理的根本原因,让他们感到可以向领导倾诉心声,领导也能倾听心声,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或忽视。</p> <p class="ql-block">会说“本地话”。</p>
<p class="ql-block">随着公务员遴选、人才引进和干部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异地任职。为了更快、更深地融入当地,做到“入乡随俗”,与当地群众、干部打成一片,必须学会说“本地话”。这里的“本地话”不仅指方言,还包括一些地方特有的惯用语。如笔者所在地区常用的“搞么子”意为“做什么”,“老倌子老娘”则是“父母”的意思,进城则说“克石首”或“上克哈”。能够听懂并使用这些“本地话”,会使人们感到亲切,愿意与你交流。切勿认为“本地话”过于“土气”,坚持用自己的语言交流,甚至纠正当地人的说法,这会将自己与大家隔离,最终成为孤岛。</p> <p class="ql-block">会说“内行话”。</p>
<p class="ql-block">年轻干部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应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教导的那样,“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成为“内行人”,会说“内行话”。如果负责农业的干部不了解当地的农时、作物,负责食品安全的干部不清楚进货查验制度,势必难以胜任领导职责,甚至遭受质疑和嘲笑。年轻干部不论是在主政一方还是分管某一领域,都应发挥自身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做到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成为行家里手,成为能够胜任岗位的“干将”“帅才”。在讲话时避免官话、套话,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内行话”,这样才能拥有底气、令人信服,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