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座落于大同钟灵毓秀的武州山的云冈石窟,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历经百年时光雕刻而成,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 ,完整构成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走进云冈这座艺术宝库,犹如走进一个千年历史的画廊,在一尊尊气宇轩昂的造像和眼神里,在一个个飞天曼妙的身姿和摇曳的飘带里,隔着千年的模糊岁月和光影,看到不同时代的信仰,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和文明信息,在一龛龛精美的石刻造像间舒展,书写了一部千年文明的传奇……</p> 云冈石窟参与者不计其数,其中集大成者当数一代高僧昙曜法师,昙曜法师主持建造的前5窟第16-20窟,也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形制上共同特点:外壁满雕千佛,各窟大体上都模拟椭圆形的穹庐形式,造像主要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佛。美术史学家认为,云岗石窟是沿丝绸之路而来的汉传佛教早期最宏大最重要的场所,也是犍陀罗艺术东传中国后最典型的巅峰之作。 有学者认为,具有犍陀罗艺术特征的昙曜五窟,象征着北魏开国之后的五位皇帝。因为佛教西来,也以排到在西为尊,昙曜在规划时,当然要把开国皇帝放在最尊贵的位置,所以,一般认为20号窟这座像,就是云冈开凿的第一座像,对应的是第一位皇帝拓跋珪 <p class="ql-block">当你走进第十八窟,迅即被该窟造像的高大和它披着的独特袈裟所吸引,这尊大佛䘫裟上布满了小佛像,它们随衣纹而起伏,随褶皱而舒缓,就连佛陀左手拈着的衣角上,也刻满了小佛,数以千计,被称为千佛袈裟,沉重的石头,被匠心独运地赋予了轻盈和灵性,表现了匠人们精彩绝伦的雕刻技艺。透过这些斑驳残剩的千佛小像,仍然可以让我们感觉一种信仰的力量和虔诚之心。</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大佛脚踏莲花,身边的菩萨头戴刻工精美的化佛冠,上方几个弟子表情生动,气度娴雅,雍容华贵。第十八窟就是用这大大小小的菩萨弟子,众星捧月般拱托着象征招跋焘的主尊佛。</p> <p class="ql-block">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第5窟洞窟为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p> <p class="ql-block">云冈造像最具西来样式,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在第八窟东西拱门上,人们看见源自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幻景,变成了眼前有着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和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他们分别骑着孔雀和神牛而来,出席讲法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进入第11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中心塔柱,正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西壁大龛内七尊美丽的立佛像,让人眼前一亮,每一尊都和悦美丽,华衣飘飘,仪态万方,楚楚动人。在第11窟东壁上层有一块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造像碑,碑中书体端朴高古,寄巧于拙,点画多变,既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彪悍,又渗透了儒家文化的温文尔雅,是魏碑书法的精品是云冈北魏题铭中文字最多,最为完整的碑记。</p> 如果说第11窟留下了魏碑体早期的印记,紧挨着它的第12窟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音乐风貌,有人把第12 窟叫做音乐窟,欢舞扑面,长歌在心,呈现了一幅1500多年前关于乐器关于舞蹈关于心灵的风情画卷。在前室北壁的最上方,有一列14个手持各各样乐器的伎乐天,它们身处天宫的佛龛中,陶醉于音乐的旋律里。这个庞大的乐队不仅配器复杂,而且还有专门的指挥。 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胸佩蛇饰,脚踏莲花,在气宇雍容造像背后,却隐藏着一营造学玄机,在菩萨举起右手作无畏手印的圆雕下,云冈匠师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来托举,让手臂重力得到传递,得到分担,在稳妥解决了巨大手臂的支撑问题之余,将弥勒菩萨的伟岸与护法力士的神勇恰如其分地夸张表现,既入情入理,又震撼人心。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一座历史的殿堂,也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松柏环绕的山谷中,云霞相望的崖壁间,一尊尊辉耀世界石窟艺术史的精美造像慈目低垂,无声地讲述着这方土地的历史沧桑与皇家的兴盛悲欢,在历史尘烟中,赓续人类文明灿烂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注:本篇图片均为本人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