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八字墙白云山

金华大雁

<p class="ql-block">永康八字墙有一块“名山”,地图上叫白云山,海拔819.6米,是永康的第四高峰。这一带,东岩、金鸡洞、白云岩洞、雨伞顶、牛尖头、方坑、上下平、清泉寺、永康大峡谷,等等,以前都走过,这次将两条线路合并成一条,走下来还是很轻松的。线路:陈弄坑-东岩(老鹰岩)-金鸡洞-白云岩洞-雨伞顶(白云岩)-白云山-上下坪-三八水库(红军洞)-西坑塘水库-陈弄坑,全程约15公里,感谢大家一路同行。#行走金华群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p> <p class="ql-block">白云山,因山高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传说刘秀逃难时曾隐匿于此。当地人说,白云山其实是白眉山之误。白眉山上东侧有一块高山谷地,叫上坪下坪,面积有三四百亩,风景宜人,别有洞天。从清泉寺起,一条盘山机耕路一直通到上下坪。</p> <p class="ql-block">沿着清泉坑走大约二十来分钟,便能看到一级级石梯,拾级而上,未及百步,“清泉寺”三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清泉古刹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清泉”之名来源于寺边有一道泉水,该泉水从地下涌出,像地龙吐珠,清澈甘洌,从未干涸。</p> <p class="ql-block">说起清泉水,当地人都称之为“仙水”,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汉朝年间吴国太进香乌伤县,一时得病,夜得一梦清泉神灵献方,饮此水而愈。回宫后不再有疾,为感激此宝地,助银三千贯,重修庙堂,并祈祷世人永远健康,赤乌八年将乌伤县改为永康县,永康县名从此而得。</p> <p class="ql-block">清泉寺不仅曾经是香火鼎盛之地,而且还是永康民族工业先驱胡深海先生的创业之地。这里建有桐油研究所和作坊,坑口还留有胡深海建造的山塘。从清泉寺向山上走,就进入了一道长长的峡谷,当地人叫清泉寺坑。</p> <p class="ql-block">顺着崎岖险峻的山路走到半山腰,峰回路转之后,突然看见两块巨大的石头屹立在山路两旁,远看还真像两扇巨大的石门头。“神仙若不问牧童,上坪造殿坐胡公”,这是石门头边上一块碑上刻着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八字墙“土秀才”的陈德山老人说:“这两块巨石是神仙搬来的,相传玉帝为表彰胡公为苍生作出的贡献,特地派四路神仙寻访名山胜地为其建造寺庙。一个神仙从杭州灵峰背了两扇石门送往上坪,但听一牧童说‘若到上坪,蒲鞋磨平’后,怕路途遥远,就把石门放在半山腰就飞走了。”从石门头往上山路更为崎岖陡峭,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山去,正应了这里的一句土话:“人过即爬,马过即跌,方见上下坪”。</p> <p class="ql-block">永康市花街镇陈弄坑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在八字墙一带驻扎的据点,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三十四师从金华进军武义上茭道,向南追歼国民党残部。随后,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就是从陈弄坑出发,与三十四师会合作战,一举解放了永康。</p> <p class="ql-block">70多年前的陈弄坑,全村只有十来户人家,处于崇山峻岭之中,进出仅凭一条羊肠小道,村民贫穷,草棚散落,瓦房很少。浙东人民解放军六支队政委卜明、支队长应飞带领胡一元、陶健、黄光耀、吴圃新、耿易、应跃鱼等80余名队员就驻扎在这里。安顿好住处后,应飞派遣支队部短枪组组长胡一鸟去上茭道侦察敌情。胡一鸟在上茭道公路上,面见了第二野战军(刘邓大军)三十四师师长尤太忠,接受了尤师长进军接管永康的命令,一举解放了永康。</p> <p class="ql-block">从陈弄坑村到方坑村,有一条凉亭坑古道,在半山腰处有岔路,往右走就是去武义方坑,往左平走一段路,便可到达白云岩洞。走进洞口,眼前豁然开朗,山洞朝南,视野极佳,一眼能看到山脚下的陈弄坑自然村和进出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令人称奇的是,洞里从东到西排列着石床、三口大小不一的石井、一个石臼、一个石水池。其中第一口石井最大最深,最深处约一米,一股山泉不断从上方的岩壁上落下来,流入石井中。当地村民说,不管是雨季还是大旱,岩石上的水流都是这么大。</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井、石床、石臼明显是人工刻出来的,并非天然形成,井侧的青苔也表明它们形成已经很长的时间。据村民说,这几口石井的用场各有不同,第一口水井相当于水缸,用于储水,里面的水用来喝;第二口井用来洗菜;第三口井可以用来洗衣服。</p> <p class="ql-block">陈弄坑村现有一百多户村民,村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多年,最早村民大多是从仙居逃难来的,他们来的时候,白云岩洞的石床、石井就都已经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因此,这个山洞的居住者是谁,村民们也都不知道答案,不过上百年来,围着这个山洞民间有不少传说,有的认为是古代隐士的归隐点,有的认为这是土匪窝,也有的人认为是难民避难的场所,还有一种说法是神仙说,这个说法最为普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由此还延伸出了一股采药潮。当地很多村民彻夜排队到洞里采草,取水,拿回去治病,想沾沾仙气。</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石臼也有自己的传说,传说这个山洞里曾经住了一个人,原来石臼也没有这么大,每天早上,这石臼里就会出现稻谷,舂成米刚好够一个人煮粥喝一天。时间一长,这个人变得贪心起来,把石臼打大一些,想让石臼涌出更多的稻谷。没想到,弄巧成拙,这石臼打大之后再也不冒出稻谷了。</p> <p class="ql-block">八字墙背靠白云山,白云山往北与大寒山相接,向南延伸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脉,也就有了许多沟沟壑壑,在八字墙西北面除了凉亭坑和清泉寺坑,还有西坑和上炉坑。</p> <p class="ql-block">西坑塘水库由原来的西坑塘修建而成,后与上炉塘相连,经过扩建与大坝改造,库容达到35.8万方,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农村供水的小(2)型水库。大坝分成三段,连成一个“马字拐”,非常壮观。几百年前消失的上炉村,就在大坝脚下(靠上炉坑坑口),村落的风水城遗迹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上炉坑的尽头有个龙岩洞,形状似龙而得名,当地人也叫“天乙洞”“红军洞”,传说古时候曾经戳下一只老虎,曾有仙人在此炼丹修道。这是一个天然岩洞,由两山岩石夹持而成,洞边有瀑布和野生枇杷林,洞前茂密的灌木荆棘,有沟壑通向山外,狭窄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非常隐幽。</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永康工农红军吕思堂部活跃在八字墙一带,龙岩洞是红军战士宿营与养伤的地方,八字墙革命群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红军送饭送药,传递情报,看护伤员,并亲切地称之为“红军洞”。抗战时期日军入侵八字墙,龙岩洞曾经容纳450多名避难的群众;以颜金元为代表的抗日武装长期在这一带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应飞、陶健等六支队指战员长期在八字墙一带驻扎,龙岩洞曾成为他们出击前准备和撤退后休整的据点,在八字墙留下了“警察所缴枪”“智救应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建国后八字墙村当之无愧地被命名为革命老区村。</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60年代,山区群众为利用龙岩洞山泉,筑坝修建了一个大水潭,叫三八水库。修建水库的主要劳动力是八字墙村的妇女们,她们响应“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树雄心,立壮志,克服重重困难开山采石,填土筑坝,短短一个冬就把水库修造起来。如今龙岩洞的进出靠攀崖而下才能入洞。三八水库平均水深10米以上,两山与大坝合围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状的水面,就象一块巨大翡翠嵌在大山的怀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