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房岁月-海南【我的军人父辈(5)】

前路有知己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用《我的军人父辈》述说父亲、父亲的部队、眼中的众多军人父辈、野战军营房和部队大院的人和事…。</span><br></h5><h5> 以此缅怀已远去的那一代打江山的军人父辈!<br> 永远铭记那一代“英勇作战、光明磊落、一生清贫”的军人父辈!</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父亲和军人父辈(4)</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3、建国后野战军的岁月(2)</b></div> <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 野战军的</b><b style="color: inherit;">岁月-父辈和我们在海南</b></div></b></h1> <h1> 52年美军曾有支持台湾蒋军进攻海南岛的图谋,7月43军主力(127、129师,128师已在岛)立即返回海南岛(后132师也登岛),43军军部兼合海南军区。调43军戍海南是当时局势紧张所致,是赋于这支王牌部队戍卫海南的重任。由43军兼海南军区统领海南各部队,这也留下1961年撤消43军保留战区式海南军区的隐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1)海南嘉积炮兵507团团长</b></h1> <h1> 从朝鲜轮战刚回的父亲又重返海南,拟任381团团长。1952年底127师进行现代化整编(步兵团+炮兵团+坦克团)改装试点,换苏式装备。组建127师炮兵507团。老爷子说,师里希望炮团要保留127的老部队传统,要派127的干部去任团长。52年冬父亲就去锦州进行火炮改装学习,回来任刚组建的127师炮兵507团团长。当时各大军区师属炮兵团统一番号,有别于步兵团。广州军区从师属第501炮团起,到127师是炮兵是第507团。直到60年代才改称127师炮兵团。</h1> <h1> 52年全军评定职级,团级分正团、副团、准团(参谋长、主任)级,师级分正师、副师、准师等。这也是55年授军衔的依据。65年取消军衔定行政级别还是依照52年评定的职级,一般55中校行政12级,55少校行政13级等等。从取消军衔评定行政级别起,到1982年13级以上未调整过级别。也称13级以上是"高干",相当长的时间职务与级别分离,团、师、军职都有12、13级干部。有13级的团长、13级的军长。</h1> <h1> 1952年父亲朝鲜回来拟任381团团长,因127师现代化整编改装未到任,去改装接装培训学习,学习后改任炮团团长。老爷子说,那时任团长30岁,当年师、团主官30岁的很多,刚打完仗干部很年青。</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2年底锦州师属</b><b style="color: inherit;">炮团改装学习的父辈</b></h5> 127师:张本林(父亲)前右2、王慈明前左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父亲一起学习的20军60师师属炮团改装的父辈(上图后左2)</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身后可见排排苏式火炮(53.1.25)</h3> <h1> 那时炮兵算是陆军的高技术兵种,照片中这些来至各部队的团级干部。都是抗战初入伍有些文化的干部。高小文化的老爷子派去干炮兵,也许他也没想到。而且是127师首任苏式炮团团长。</h1> <h1> 锦州改装学习完老爷子即到嘉积任127师炮兵第507团首任苏式炮团团长。炮团与师部开始都驻在海南的嘉积,那时嘉积是属琼东县。现在是琼海市嘉积镇,如今离嘉积不远就是召开博鳌论坛的会议中心,琼海市是博鳌论坛所在地。后来师部驻屯昌,61年后(2023年)自驾从屯昌到嘉积不走高速,也就不到三小时。</h1> <h1> 52年炮团与师部在嘉积,开始和战争期间一样住老百姓的房子,条件艰苦。后先自建草房,再自盖瓦房(营房)和国防设施。127师就有了自建营房的传统。老爷子说:嘉积有个废弃的旧机场(也许是如今博鳌机场),嘉积因此而有点名气。在那附近部队先自盖草房,再盖瓦房(那代人的军人将砖混房称为瓦房)。老爷子在嘉积炮兵团长任上,55年授中校军衔。</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炮兵507团团长张本林(父亲)55授炮兵中校(身后自建的瓦房)</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授校官34643人。其中大校1266人,上校4439人,中校8139人,少校20799人。</h1> <h1> 127师炮兵507团团长是老爷子军旅生涯的首任作战部队团的主官。他常说:连、团主官是带兵的重要和不可缺的台阶。没任过连主官,不了解战士;团才有司、政、后和党委,没任过团主官,很难全面掌握部队。四年炮兵团长经历,是老爷子军旅生涯的重要经历。那时炮团还有苏军顾问。老爷子说,苏军顾问看不起政委,故意指着政委问那人是谁?那时师属炮团都有炮兵统一的番号(炮兵507团),到1969年师属炮团的炮兵番号取消,称某师炮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2)嘉积炮兵507团政委</b></h1> <h1> 刘云是与老爷子首个搭挡的政委,从44军131师调来任炮兵507团政委, 也是苏北的新四军老兵。父亲每次谈到他,都很尊重。母亲说,52年下半年是刘云政委来找她,告诉结婚报告批了。老爷子晚年还说,你妈妈54年转业安置到海口海南区政府,也是政委操办的。刘云政委还专门来说:尽早去报到,担心变卦。<br><br> 军政主官之间相处非常愉快。57年父亲离开炮兵团任炮兵副师长不久,刘云政委也离开炮兵团,炮兵507团政委也是他军旅生涯的第一任团政委。老爷子生前说过,刘云文革期间从榆林要塞区调去江西”支左” ,任江西省军区副政委。</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炮兵507团政委刘云55授炮兵中校军衔</h3> <h1> 当年团嘉奖纪念本的扉页,留下时任炮兵507团团长(父亲)和507团政治委员(刘云)的印章。不知是哪位前辈一直珍藏到如今。</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除授通令嘉奖外并送你这个小本子,以作留念”</b></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团长 张本林(父亲)、政治委员 刘云签章的团嘉奖纪念本</h1> <h1> 刘云政委江苏省睢宁县人,新四军老战士。1921年8月出生,1940年2月参加革命,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淮海军分区,新四军3师10旅30团教导员、44军131师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127师炮兵507团任政委。海南岛榆林守备2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由21师扩编的榆林要塞区(初期副军权级)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70年调江西省军区任副政治委员、省委常委(1970.12一1977. 4) 1983年12月离休。2021年12月10日在南昌逝世,寿至101岁。</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云政委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5)</h3> <h1> 老爷子生前如能知道当年搭挡的政委,也是长寿的百岁新四军老战士,能看到刘云政委晚年照片,定会感慨万千!127师炮兵507团曾经的军政主官,都是百岁新四军老战士;都在文革”三支两军” 结束后,留地方任职到1977年(老爷子1968.9-1977.5地委书记);都是在百岁生日后四个月离去(1921.8-2021.12 1922.9-2023.1) ,都是寿至101岁。心有灵犀,苍天默契到如此程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3)海南,永远的记忆!</b></h1> <h1> 海南屯昌,52年127师返回海南戌岛师部的驻地。师部先在嘉积暂住,后驻屯昌。因驻地边有个荔枝园,称屯昌荔枝园,那是幼年能留下依稀记忆的地方。<br><br> 1957年父亲离开嘉积到屯昌任127师炮兵副师长。炮兵副师长、后勤副师长都是学苏军设的副职职务。还有炮兵副军长等等,是苏军在陆军编制上重视步炮联合作战和后勤的作法。在50年代我军采用,那几年也是我军历史上唯一设置炮兵副师长、炮兵副军长的时期。</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7年董必武(前左3)徐特立(前左4)与127师领导在海南</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h5> 前排上校师长胡海晓(左2) 、中校副师长朱江(左5) 、中校政治部主任于兴化(左6) 、后排左起中校炮兵副师长张本林(父亲)、中校副师长王金轩、中校后勤副师长李炳宣、少校政治部副主任魏兰生、少校副参谋长程洪本 师长胡海晓:在东北从民主联军总部到16师,辽西励家窝棚阻击战任46团(379团)副团长,英勇作战负重伤,后海南军区大校参谋长;<br>朱江:七旅19团重组”刘老庄连” 副指导员,60年代晋上校、47军139师师长;后任55军副军长,与父亲在战火中过过命,同营、同团又同到师部,是从抗战起经战火共事20多年的战友。<div><br> 于兴化:七旅20团指导员,60年代初起上校师副政委、127师政委、47军政治部主任;80年代初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br>王金轩:从128师到127师,60年代晋上校,后47军140师师长、47军副参谋长支左留在湖南任湖南省军区副参谋长。与父亲同在五里牌干休所,终归三湘四水。<br><br> 李炳宣:60年代初海南军区后勤部上校副部长,后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br>魏兰生:与父亲在19团(379团)的战友,60年代晋中校,后到北京民航管理局。 <br><br><h1> 他们都是抗战初期加入人民军队,大多是跟着七旅从苏北到东北、从松花江畔战至琼州海峡,木船打兵舰解放海南岛,四野中的新四军。如今他们都已陆续远去,留下着55军装和55军衔的威严可敬的影像,令人永远不忘。</h1></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7年127师</b>部分<b style="color: inherit;">领导<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于<span style="color: inherit;">屯昌荔枝园</span></span></span></b></h5> 前左起张本林副师长(父亲)、胡海晓师长、魏兰生副主任、后左1于兴化主任(其余不详) <h1> 我的母亲1951年初由广东军政大学一期毕业,分配到当时还在粤西的43军127师任文化教员。1952年随127师进海南岛,后在嘉积炮兵团任文化教员。</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中)和到43军的学员(1951.02)</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晚年她们都在干休所怡养天年</div> <h1> 文化教员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编制。那时我军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文盲不少,文化教员甚至配置到连队。在部队母亲被称“李教员”,也许是文化教员的经历,转业后不久就长期担任部队幼儿园主任,这都是之后的事啦。</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在嘉积127师炮兵507团 1954年10月转业纪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和母亲于嘉积127师炮兵507团(1953)</h3> <h1> 我出生时家在嘉积。因母亲生哥哥时还住在老乡家,未注意保胎而难产。我出生时母亲已转业在海口,父亲提前安排母亲住海口人民医院,在那出生。也不知何故部队去报户口是通什。从此户口本上的出生地:海南通什,伴随永远。<br><br> 那时也没如今的医院出生纸,通什是当时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自治州是与屯昌和琼东相邻的的专区。也不知为什么当年户口申报就成了海南通什出生,估计是部队统一申报。我的妹妹是翁源新江127师卫生营出生,翁源属韶关专区。户口申报出生地:韶关。也许那时军娃的户口出生地就是如此申报。</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在简陋木板草房的家门前</h3> <h1> 嘉积的木板草房和日后部队自建的团部家属宿舍并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屯昌的家和部队幼儿园留下依稀的印象。54年部队授军衔前大批女军人转业,妈妈副连文化教员转业。先安排在中共海南区委宣传科,妈妈说那时海南区委都在草房里办公。43军/海南军区机关搬琼山县后,父亲很少去海口,家又搬到了屯昌。妈妈就调屯昌县人委、工会。她回忆到工会,第一次在那多人的会议上发言,很紧张。<br><br> 1959年调她到127师师部筹建127师幼儿园,开始就一个人负责筹建,压力真大。很快王恩荣叔叔的夫人纪阿姨调来,两个人就好了许多。纪阿姨天津人,天津解放后跟着128师参加革命。在海南筹办幼儿园跟妈妈共事,直到晚年在同一个干休所,同一个楼层的隔壁邻居。如今已是相识了64多年的好友。</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筹建127师幼儿园(母亲前右三)于屯昌荔枝园</h3> <h1> 筹建的127师幼儿园,开园就有100多孩子入园。那时的部队幼儿园都是全托住宿,周六才回家。妈妈回忆幼儿园孩子们住三间大草房。她每天晚10点、凌晨3点查看两次孩子。每天就睡几个小时。以至到了晚年一直睡眠不好,睡眠浅。妈妈从屯昌荔枝园幼儿园起开始了部队幼儿园主任的职业生涯。</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1961年五.一节海南屯昌荔枝园幼儿园教工合影(前左一母亲、前右一纪阿姨)</h3> <h3>0147部队(127师)幼儿园庆祝六.一合影1960年于屯昌荔枝园(三排右5右10的我们)</h3> <h1> 我们家的孩子,没有上幼儿园时与父母难舍难分的情景。妈妈就在的幼儿园,那也是家。屯昌荔枝园的幼儿园留下的记忆,是门口两侧有两块能躺着睡觉的石板台;院内有株巨大的菠萝密树,树叶遮蔽着海南炽热的烈日…</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如今荔枝园导航的位置 妈妈和我们(左1保姆)(1960年荔枝园留念)</b></h5> <h1> 屯昌荔枝园当年在那自建127师师部营房,包括军娃的幼儿园和小学。如今导航还能搜到荔枝园,那还是部队的营区。70多年前的自建营房包括幼儿园和小学应已无踪影。屯昌荔枝园,海南儿时留下的永远记忆。</h1> <h1> 1961年末我们登上渡海船。家属小孩都在大统舱,舱里有高低床架,在喧嚷的孩子声和颠簸的海浪中,随着调防的部队北渡琼海离开了海南!<br><br> 生于海南,不满6岁又随父辈的部队调防离开海南。2023年的4月自驾从父辈当年木船登陆海南的徐闻,南渡琼海到我们出生及幼年之地去寻找依稀的记忆…</h1> <h1> 如今的海南的琼海、万宁、陵水、三亚、海口各景点…,海边沙滩、华丽的酒店、免税城夺目的商品…给人留下艳丽的影像和印象。但是留下永远记忆的不是这些,还是父亲他们73年前解放海南创造战史奇迹的事和留下那些黑白的老照片,还是60多年前嘉积草房、屯昌荔枝园幼儿园留在照片及脑海的记忆。军人父辈们解放海南创造的战史奇迹,50年代人民军队艰苦戍海岛的依稀印象,50年代军人父辈首授军衔着55式军装的的形象…是永远的记忆!</h1><br> 未完待续<br> 下章节:<br> 二、父亲和军人父辈(5)<br> 3)野战军岁月-父辈和我们在粤北战备值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