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明天我们就要去研学啦!”2024年10月10日傍晚放学,杜昊宇从学校回来,迫不及待地冲进家门。妈妈在厨房忙活着,她已经做好了饭菜。曾经可口的饭菜,如今杜昊宇吃起来,味道远不如之前那样美妙——因为在他心中,有比享受美食更为重要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乎在同一时间,李牟豪正在家中收拾明天研学需要用到的物品:一支笔、一个本、一顶遮阳用的帽子,外加一个小包。打点好了,他才拿起笔,飞速完成了当日的课后作业,然后端正地摆放到家门前的桌子上,以免明早上学时忘记携带。做完了这些,窗外万籁俱寂,他躺在床上,对于研学之旅的幻想占据了大脑的高地,睡意一扫而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杜昊宇、李牟豪那样,在研学前一晚,我们每个人都兴奋得像喝了咖啡,希望时钟里的指针可以快些走,快些走,快些走到第二天早上七点。有的同学躺在床上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到了学校,摇身一变,成了一只只国宝——个个都有黑眼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学那天清晨,我们比平时提前了几十分钟到达教室。在班主任刘老师和副班主任徐老师的带领下,整队下楼。楼下,几辆大巴车已经敞开车门,迎接我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班和一班的另外四位同学共同乘坐5号大巴车。班级被分成了七个组,每组安排一名小组长。刘老师叮嘱我们,今天全程按小组展开行动,每到达一个站点,小组长先清点好本组的组员人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车前,有两位男老师给我们发了研学专属背心,我们穿上鲜红色的研学背心,看起来更有精神了,充满活力。上车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前后坐好,听从刘老师的要求,系好了安全带。快听,轰隆隆,车子启动了!大家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沸腾起来。有的人在分享昨天晚上的经历,有的人在交流此时此刻的心情,还有一些人在低声说小话,好像在讲什么机密要闻,旁人都听不清他们说话的具体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没有人想要找语文老师背书?”刘老师坐在最前面的座位,双眼注视着后视镜,悠悠地抛出一枚话语炸弹,这炸弹沉进了深不见底的大海中,大家都不敢回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里霎时安静了下来,鸦雀无声。徐老师出发前在班里讲过,研学时他会带上昨天的语文课堂小测,路上会挑默写不过关的同学背诵。徐老师和刘老师坐在同一排,中间隔着一个过道。听闻刘老师这句话,徐老师虽没讲话,但露出了会心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人找语文老师背书?不想背书?”刘老师继续发问。“不想。”同学们的回应声像破碎的银两,零零散散,话里话外,充满了心虚。刘老师笑了笑,摇了摇头,暂时放过了我们这群激动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老师的“背诵警告”过后,车内纪律得到了有效整顿,大家各自干各自的事情。李研皓拉开窗帘,欣赏车窗外的风景。他看到了一排排连绵的群山。车子驶入一道弯,方向一变,那一排群山在李研皓的视线中就只剩下一座高高的山峰。他不禁想起苏轼的一句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湖光与山色总是同时出现。栖霞的湖水蓝蓝的,看上去像一面蓝色的镜子。当大巴进入乡间小路,时不时可见三轮车在路上驶过,车上运载着许多又大又红的苹果,隔着窗玻璃,大家似乎能闻到苹果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跟随着苹果香味的指引,我们顺利来到了研学第一站:山后泊村胶东民俗文化传承基地。</p> 栩栩如生的面塑 <p class="ql-block">下了车,我们被领到一个小山坡下,山坡上种满了苹果树。一位爷爷站在小山坡的一棵苹果树旁,给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苹果树的知识。</p><p class="ql-block">作为栖霞学子,生在斯,长在斯,我们怎么可能会对苹果陌生呢?当老爷爷问道:“孩子们,你们熟悉苹果吗?”我们异口同声、略带骄傲地齐声答:“熟悉!”</p><p class="ql-block">每年阳历4月20-26日,苹果树会开花,花期一直持续到5月5、6号。苹果花白白的,像雪一样,盛开在枝头。与此同时,在五一前后,果农就可以收摘苹果了。5月25-6月15号,是给苹果套袋的最佳时间段。小苹果穿上棕色的衣服,还要系一个领带。每位同学都在仔细听爷爷讲解,耳朵都竖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再等三个多月,到秋分前后,就可以卸带了。这时候,长大了的苹果脱下衣服,面带红润。卸带后,为了增加苹果上色的速度,要在苹果树下贴反光膜,提高苹果品质。再等10-30天,苹果就可以下树了。</p><p class="ql-block">听到这,蒋欣不仅皱起了眉头。她想到,果农每年都要重复这样的工作,栖霞苹果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果农付出多少的汗水呀!在场所有同学,都体会到了种植苹果的辛苦与不易。</p><p class="ql-block">听完老爷爷传授的苹果知识,我们进入民俗文化传承基地,做起了苹果面塑。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由一排平房组成,平房外围起了个院子。几位叔叔阿姨在院子外侧支起了锅,看样子是在准备午饭。树枝在锅炉下燃烧,形成一股浓烟,这股浓烟随着风的方向,往我们这边吹。闻着柴火燃烧的味道,乡村生活气息十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院子里整好队,就进了屋里。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面塑工艺品:有漂亮的龙,有精致的多肉,还有的作品展现出了苹果树一年四季的变化。一位老师走出来,开始教我们做苹果面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发给我们一块红色面团。面团由面粉,糯米粉,蜂蜜,盐等原料组成。第一步是将面团揉圆。刚一碰到面团,王沐恩就感觉面团有一种神秘的手感,软软的,还不失韧劲。要把它揉成光滑的小球可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要么面团表面会产生皱纹,要么揉出来的小球不发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发现了我们这两个的难点,教给了我们两个方法:1.把有皱纹的地方埋在里面,再用虎口来回捏这个地方,把它按圆。2.想要让球发亮,就要完全用手的力量来揉,不要把球放在桌子上揉。老师的方法特别奏效,皱纹就像全红蝉的“水花消失术”,真的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面团揉圆后,老师又给我们发了一小块绿色面团,用来做苹果的叶子。首先,用大拇指在红色面团顶上按一圈,接着,我们先取下一些绿色面团,把它揉成长条,再用手轻轻按一下长条顶部,把它黏在红色面团那一圈上。最后,再把剩下的绿色面团搓成长条,把它对折,做成两片叶子,最后黏在红色面球上面,苹果就做好了。</p> 向抗大革命先烈致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参观苹果博物馆之前,我们还去了胶东抗大教育基地。抗大基地里面存放着各种各样的兵器,讲解员阿姨说,这些武器都是在毛泽东爷爷带领下的抗大队员用过的,非常老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让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蔡小东和他的父亲蔡正国将军。蔡小东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姐姐在战争年代,经过很多人的喂养,还是没能活下来,这给了蔡正国将军和他的妻子很大的打击。后来,蔡将军的妻子又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蔡小东。蔡正国将军始终奔赴在抗战前线,彼时儿子出生,他还在抗美援朝的一线,几个月后,蔡将军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到牺牲的那刻,蔡将军也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蔡小东一直收藏着父亲的遗物,时不时在遗存的物件中,找寻父亲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巴载着我们回到学校,已近黄昏。走下车的那一瞬间,一阵秋风掠过。身边一位同学不禁打了个哆嗦:“起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