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的陶行知烛照当代

Michelle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教育之星,他以无私的奉献、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理念,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就是陶行知先生。</p> <p class="ql-block">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p><p class="ql-block">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新时代的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须以德立身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秉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想信念,立志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要是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用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恪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道德情操,践行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的宏愿,以出世便是破门进棺材才算毕业的态度,后期扎实学识,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实践学习,以爱满天下,甘为人梯的仁爱之心,为老百姓烧新香,为了苦寒,甘为骆驼。</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至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安徽省歙县人,后改名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世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生平年鉴</p><p class="ql-block">1891年10月,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原名陶文濬。</p><p class="ql-block">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p><p class="ql-block">1917年,学成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p><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p><p class="ql-block">1930年4月,晓庄学校被封,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避难日本。</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到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p><p class="ql-block">1932年,创办山海工学团,其后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p><p class="ql-block">1936年,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p><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创办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重庆育才学校。</p><p class="ql-block">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后,从事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p><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至7月,生命中的“最后100天”,在上海的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因病在上海逝世。</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自幼便对知识充满渴望,经历了艰苦的求学之路,不断探索求知的真谛。他先后就读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金陵大学文学系,后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转而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这样的学习经历,让他既拥有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汲取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成回国后,陶行知先生毅然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教育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才能让广大民众受益。于是,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让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教育的素材,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学生们应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亲身经历,来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技能。</p> <p class="ql-block"> 为国为民,心中有信仰</p><p class="ql-block"> 陶行之所处时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促使陶行知在青少年时代便立下宏愿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大学和留学期间,他逐渐确立以教育手段来实现报国的理想信念,在乡村教育的变革中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并以之为指导,终身从事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  1927 年,陶行知先生创办了晓庄师范。在这所学校里,他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在中国教育界最先把师范教育与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称"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师范教育乃"国家拖命"之所在,他倡导师范教育下乡,并身体力行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p> <p class="ql-block">  晓庄师范根据中心学校的要求设置课程,中心学校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经常到中心学校里去,在中心学校教学做,一边学习,一边实习。</p> <p class="ql-block">  晓庄师范的生活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创造出一种新的乡村师范办学模式。吸引了教育名流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前往考察、观摩。晓庄师范的办学模式由此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直接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晓庄中心小学是晓庄师范最早成立的中心小学,1927年3月5日开办校长钱向志。学校各门课程均有指导员1~2人担任指导。师范生2~6人为之助理,这些都为后来创办的中心小学所借鉴,并逐渐形成"晓庄模式"。</p> <p class="ql-block">  小先生制在1934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二周年之际正式问世。生活教育理论在其中得到贯彻,在陶行知的积极倡导下,小先生制迅速得到推广。到1934年底,它已经推行到全国19个省、4个特别市。同时,在印度、缅甸、日本、新加坡等国引起反响。</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通过教育的方式,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鼓励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的侵略。他的言行,充分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p> <p class="ql-block">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为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不追求名利,不贪图享受。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让中国的教育事业能够蓬勃发展。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成为了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他的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无数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铭记陶行知先生的贡献,传承他的精神,让教育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