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郭亮挂壁公路洞,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郭亮村,是一条令人叹为观止的挂壁公路。它还有许多别名:郭亮洞、郭亮隧道、万仙山绝壁长廊、郭亮村绝壁长廊。这条公路始建于1972年,1977年完工,是村民们用双手和汗水在绝壁上凿出的一条生命之路。</p> <p class="ql-block">这条公路全部由郭亮村村民独立手工完成,其中主要负责开凿的十三位村民被称为郭亮洞“十三壮士”。他们的名字或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们的事迹却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郭亮洞被誉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站在洞口,望着那蜿蜒曲折的公路,我不禁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初,郭亮洞开始开发旅游项目,如今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万仙山风景区的第一分景区。电影《举起手来》第一部也是在此地取景拍摄,使得郭亮洞更加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的村民祖先是为了避难逃入此绝境。在此之前,村里出入的道路是一条完全由石块和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开凿的石阶组成,称为“天梯”。羊肠陡峭,仅容一人通行,无任何防护措施,出入非常危险。</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牛、羊、猪等牲畜大多是在小犊子时就由村民从“天梯”抱上来的,喂大后若想卖给外村,还得绕上30多里的山路才能转下山。平时从“天梯”将山货背到山外,换取一些紧俏的日用生活品。</p> <p class="ql-block">1971年的秋天,村里人为了摆脱世代穷困的宿命,让身后的子孙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在村支部书记申明信的提议下,村民申新福、王怀堂、申福贵用绳子测高度、距离,用土法绘图,到县里请教专家征求意见。</p> <p class="ql-block">1972年,村里人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钢锉。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恶劣条件下,由村中十三名壮劳力组成的凿洞突击队顶着风雪,腰系着麻绳,悬于峭壁之上握紧铁钎,舞起铁锤,在红岩绝壁上凿出一排排炮眼。</p> <p class="ql-block">1972年3月9日,郭亮洞开工。由于郭亮村海拔高,耕地少,无霜期较短,一年只能种一季农作物,全年粮食收成不过8万余斤,而这区区8万斤粮食却是全村几百口人的全部口粮。</p> <p class="ql-block">在这种状况下,13名突击队员每天只有0.12元的伙食费,玉米粥、玉米饼、窝头野菜便是他们的一日三餐,每人每天也只有两斤玉米的配额。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从未放弃。</p> <p class="ql-block">1975年年底,工程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郭亮人已经卖光了山羊,砍光了树木,吃光了粮食,再也没有一分钱。这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了,早上5点钟起床,爬5公里山路去挖鱼鳞坑,挖了一冬一春,挣到工钱3100多元。</p> <p class="ql-block">支部书记把钱拿到村里后,100多口人围着他,让他赶快到城里去买钢材、雷管、导火线、炸药。就这样,郭亮人用双手和汗水一点一点地推进着这项伟大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郭亮绝壁平均高度105米,从绝壁中间炸开工作面,需要系绳子凌空作业。没有钱买绳子,就解下牛拉犁的绳套,一段段接起来,从崖头把人放下来。参加打隧道的壮士把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和热血让天堑变成了通途。</p> <p class="ql-block">郭亮人没有用任何机械,历时5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方,打秃钢钎12吨,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个。老人孩子都轮流走上隧道工地,清理石渣。大石块用手搬,小石块用筐抬,用篮子挎,人人肩头成茧,十指流血。</p> <p class="ql-block">在工程最困难的关头,辉县教育局100多名教职员工,在局长原永同志的带领下和郭亮人一块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1977年5月1日,被人们称为“绝壁长廊”的郭亮洞终于正式通车。为此,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郭亮村村前有石碑记载着这一历史事迹。</p> <p class="ql-block">郭亮洞精神最早为日本人在1976年发现,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如今,郭亮洞不仅是郭亮村的骄傲,更是中国农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郭亮洞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联想到郭亮洞的开凿年代以及距离郭亮洞不远、同为人工改造自然伟大工程的“红旗渠”,人们不难发现这其中饱含的毛泽东时代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红旗渠等一批红色年代的伟大工程。站在郭亮洞前,我仿佛能听到那段岁月的回响,感受到那份不屈不挠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