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坚持(一)

雲峰夢溪

<p class="ql-block">——个人文字创作的一点体会</p> <p class="ql-block">  今天,非常感谢州局文联给我这次与各位交流的机会,作为公安民警,作诗为文之道并非我的主业。说实话,今天面对各路潘江陆海般的笔友,因本人文学认知浅,且无交流经验,心中忐忑,请多包涵!警协让我交流的题目是《诗歌创作》,以我的水平无能力将诗歌创作拔到文学创作的高度来谈,所以,我与大家交流的自拟题目是:兴趣与坚持—个人文字创作的一点体会。下面我以多年笔耕的一点粗浅认知,从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p> <p class="ql-block">一、文字创作的经历及对创作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我从警三十六年,在诸多部门工作过,既不是中文专业毕业,文学禀赋不高,工作之余,写诗为文纯属个人兴趣和爱好,走的是野路子、属于江湖派。动笔写文章始于2003年,起初每年写点业务类的理论文章,2008年后,文体开始有所拓展,渐涉足诗词散文等,创作各种古体、近体及现代诗20首;以一些词牌填词13首。另外,还写过一些赋文、散文,未涉猎过小说创作,一些文章虽登过报刊,散文曾获得过征文三等奖,就我目前的作品来看,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诗文肤浅,意境不高,羞言一道。</p> <p class="ql-block">  关于文字创作, 我最大的体会是文字创作首先在于兴趣与坚持。在兴趣的驱动下,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与写,如果只是责任和压力驱动那只会应付,而不会产生爱的;若抱着功利目的去写,遇到困难就很难坚持。第二则是“学而不写则罔,写而不学则殆”,通俗地说就是写倒逼读,读促进写,学然后有所得,写然后有所获,学与写相长也。就阅读学习方面而言,我读书不多,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化,《古文观止》(精选中国先秦以来历代最经典的222篇文章)《红楼梦》(构思之精,环环相扣,伏线之长,叙写精细,蕴含深刻)《文心雕龙》(从原道到序志共50篇,可以说篇篇精彩,字字珠玑)、一些唐诗宋词也是我反复阅读的书,通过阅读自会有滋养,加上自我的思考和笔耕尝试,内外因相辅,对我的文字创作很有帮助。我的《目瑙纵歌诗》是学仿杜甫《兵车行》,我填的《蝶恋花·春情秋思》是步韵苏东坡《蝶恋花.春景》。 当然除了兴趣之外,思想上受曹丕《典论·论文》的启发,他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成为我笔耕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文字创作,本乎情、理、思。通过生活感悟力、艺术想象力、文字表现力使时而平静、时而澎湃的内心情感与思想倾泻出来,无论喜悦、悲伤、愤怒或是迷茫,都能文字中找到归宿。文字的表达与释放,不仅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由,也能让人更加自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独特的风景,值得被看见、被听见。我理解,文字创作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每一位爱好文学创作者前行的路,让我们能在文字的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土。</p> <p class="ql-block">二、文字创作的过程、素材与构思</p> <p class="ql-block">  创作的形式和种类很多,如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等,我今天讲的是狭义的文字创作。任何创作过程都是一场发现之旅,文字创作与其他创作相似,是通过耳闻目睹和心理感知,依托文字来创作,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过程,像怀胎十月到婴儿诞生一样。 文字创作其实就是一个“写”字,是一种情感表达与释放。文字创作本无定法、无捷径,但是有规律和规则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用《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用十九个篇章,探讨各种文体创作过程中的个性、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以及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关于诗歌方面,中国第一部诗论著作是南朝文学批评家锺嵘的《诗品》,历代文学批评、词话、诗话之类的书籍也很多,如《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袁枚诗话》《人间词话》等。但无论如何,文字创作就像游泳仅通过书本或听别人说教是学不会,必须自己下水实践才可能学会。文字创作亦如此,必须身体力行方能入道门。</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文字创作过程是一种情感表达和人生体验。从选题构思到谋篇布局,从收集素材到查阅资料,从文章结构到逻辑安排,从遣词造句到修改润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文字创作的旅途中,每一次提笔都仿佛是作者与自己灵魂深处的一次深刻对话,是情感与思想的深度交织碰撞,更是对世界、社会、人生艰苦理解和探索的过程。“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环境,我们的身边与心中都不缺乏素材。能摇荡性情、感荡心灵的事,如纷繁的生活、丰富的体验、苦难与磨砺都是素材。杜甫的“文章憎命达”,韩愈的“物不平则鸣”,都是广为人知的名言,一个侧面反映出仅贤士失志,感愤不公就是说不完的话题。只是你我能否发现,并具归纳、提炼和表达出来的能力,而如何将简单的事情写出深度和情感来这是一种能力(举例苏轼定风波)。一般来说,素材要实,情感要真,不能虚无缥缈,无病呻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吊念亡妻的《江城子》,两篇都未用典,文字朴实无华,情真则文真,真至,何需著一字粉饰?怊怅切情,感动读者千年;此类文章还有《出师表》《陈情表》《归去来辞》等。构思要妙,简洁不杂乱,如《滕王阁序》全文773字,文字绚烂,构思精妙绝伦,转承自然,用典46处,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骈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意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  有了素材,然后就是构思,即意在笔先,这过程犹如设计一栋建筑。文章的主题要义、逻辑关系,前后关联等。构思中要了解自我目的,没有明确深刻的立意,文章就如一盘散沙,失去了存在价值。‌ 词句虽然重要,但立意更为关键。如果意趣真实,即使词句不加修饰,也是好的,如清水出芙蓉,这被称为“不以词害意”。‌以多角度、多维度的眼光去面对文章的立意与构思,然后再遣词修饰。一旦我们细心体会,不难发现,原来文字张力如此强劲和细腻,文字如此多彩。有了立意和素材才是创作的前提。之后,在起笔与落笔之间,不断地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通过提炼,那些平日里或许未曾触及的角落,在文字的催化下逐渐清晰起来。用心去对待文中每段文字,用文字去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  《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咏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认为,诗词创作其实就是一种文字创作,与其他各类文字创作本无二致。诗歌创作同样是一个既需要灵感也需要技巧的过程。创作者要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体验情感,从而获得创作灵感。大家都认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唱来也会吟”,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兴趣自己又变成自己的老师。还不能忽略的是:诗词创作者的先天气质形成了自己的文风,此外后天的学识、年龄、经历、地位、勤奋对文风的影响也很大,所谓人各为容。就像“仰面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看就是李白,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读就是杜甫,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读出一种帝王气概,像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写“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之流肯定是写不出的。至于“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是亡国之君李煜的哀叹。在宋代词人中,一般分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豪放派与善为凄戾之词、孤情宜恨、清怨凄怨的婉约派。苏东坡则豪放婉约气质兼有。</p> <p class="ql-block">  诗词创作需掌握一定的知识,唐朝之前的诗称为古诗,唐朝以来,对格律、韵律、修辞手法要求很高的诗,称为近体诗。它有严格的平仄韵律和对仗要求,如,七律平仄规则为诗句的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字。平仄格式为: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即第二、第三句的尾字和第四、第五句的尾字相对,第六、第七句的尾字和第八句的尾字相对。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七律平仄格律有四种,分别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杜甫的《登高》就是首严格的七律诗。但《兵车行》《琵琶行》《长恨歌》《蜀道难》《将进酒》这类长诗,虽有平仄要求,‌但作为歌行体诗,它对平仄格律的要求没那么严格。作为词同样有格律要求,词牌不同格律就不同(在这里不展开讲了)。如要掌握声律,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编撰的《声律启蒙》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此书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它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在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方面,唐代诗人司空图则将诗歌风格、境界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类,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然而,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废除文言,中国古典诗词创作遭到巨大影响,又到了1949至文革结束,中国的诗词传统文化教育,遭到抛弃或者说出现了空白。进入“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的文化低迷期,以致现在余害还未完全散尽。</p> <p class="ql-block">  诗词创作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古人。如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故事,在《红楼梦》第48、49回的故事,黛玉说:”王摩诘的五言律读一百篇,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 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庚信、鲍照 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自然入门。“诗词创作需通过反复的写和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正如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推敲”的典故来自于唐朝诗人贾岛,他的《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后蜀何光远在《鉴戒录》中记载:贾岛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手势,又作‘敲’手势,最终为“推”字。我个人在创作中有过此体会。推敲二字意相近,韵皆为平,前一句“鸟宿池中树”韵律为:仄仄平平仄,后句韵律必为:平平仄仄平。按格律并不冲突,两字皆可用,但“推”自然比“敲”妥,这其中蕴含着生活体验之道。 </p> <p class="ql-block">  自周秦的诗经楚辞、汉初四言、建安五言、唐朝律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文体文风一直在变。所以创作者还需要有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文字创作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在尊重传统、汲取经典营养的基础上,要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手法、探新图变,力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敢于突破自我,勇于探索未知,才能在文学的殿堂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当然,诗歌创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作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和能力,寻得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径。重要的是,诗歌创作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作品才能打动读者,产生共鸣,作品才有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我的《泼水欢歌》是受当时万人采花的场景启发而作(韵脚为平韵),其中“千车万人花一色”这句想必去过三台山采过花的人都能感知得到。我的《目瑙纵歌诗》文首的诗引就已说明我创作的原因(仄韵起笔)《登游德宏大金塔》《大美芒市》我是以五言入诗。</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