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知青文化 弘扬知青精神

美友5382594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赤城苹果闻名天下,苹果飘香红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当年在赤城下乡插队落户的知青们,怀揣当年的初心和理想,幢憬未来美好的梦想,用拼搏得来的精彩和奋斗出来的幸福,创造的辉煌和获得的收获,于2024年10月23日,返乡回到梦牵魂绕的第二故乡,寻找当年追梦的地方、诗和远方。时值距离当年插队落户的时间50周年之际,赤城镇党委和政府搭建联谊平台,乡贤郭永全、张明鹏为其奔走联络,他们中间的9位代表回来了。展望村镇山乡今昔巨变,人民群众生活安居乐业。 县政协常委、职中副校长禹应龙,当日带领其政协委员工作室一行3人前往赤城镇各知青点调研,同知青一起参观赤城支柱产业苹果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果;与参加活动的领导、群众、知青一起参观了当年的各知青点,回忆了当年的知青生活,他们用忠诚、用青春、用热血铸就了“知青精神”。知青精神是一种红色教育资源,值得弘扬传承,并参加了知青点的揭牌仪式。通过座谈交流,了解了当年知青们的艰苦朴素的生活、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些励志故事和事迹能够教育一代代年轻人发奋图强。 知青当年他们插队落户后,同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平等对待,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结成的血肉联系,青民情谊经过锻炼提高,这项教育接受再教育活动对于消灭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社会三大实践活动等都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告诉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几代人努力奋斗出来的。随后体验了久违了的农家生活风味,热情好客的赤城人民,安排中午吃了一顿陇东风味的手擀臊子面,感受一下新农村里,村民们的生活情趣和乐趣。 随着老知青的解说和乡亲们的回忆,思绪又把我们带回到哪个火红的年代……<div> 新中国建立以后,1968年12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伟大指示。1969年,他们响应了毛主席的号召,投入到上山下乡运动中,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人民公社新农村这片土地上。在此后的十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相继有一千七百多万的城市青年,几乎涵盖城市里的每个家庭中,都有上山下乡的知青。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陌生而遥远的农村或是边疆插队落户,度过了艰难而躁动的时光。他们听从党的召唤、为国家分忧而奔赴到广阔的天地,战天斗地、艰苦拼搏、无私奉献,他们用忠诚、用青春、用热血铸就了“知青精神”。</div> 他们中间除了少数高中毕业生以外,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或未毕业的十七八岁,甚至十四五岁的学生。离开了眷恋的校园,离开了父母兄地姐妹和故乡,“不在城里吃闲饭,上山下乡做贡献”。他们踌躇满志,怀揣梦想,满怀激情地奔赴到祖国的边疆、农村,来到兵团农场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到祖国的四面八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他们曾在农村、农场那片荒凉的土地上接受着严酷的磨炼,一天天的流汗,一年年的成长。面对着风沙弥漫,酷暑严寒的恶劣环境和沉重劳动,他们选择了忍耐和坚强。他们在农村农场学会了独立生活,在兵团连队坚定了信仰,自立、自强,锤练意志,净化思想。他们不辱使命,为建设自己的祖国洒热血写春秋,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力量。 他们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牢牢的捆绑在一起,拼搏出自己的精彩,已然成为共和国的命运共同体。他们的辛劳和付出经历了艰苦的岁月,建设了边疆,贡献出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这一段难忘的时光弥足珍贵的经历,正是他们一生中最可宝贵的收获。他们正确的思想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一代知青人的灵魂和图腾。是当代最勇于担当,最有奉献精神,最能吃苦耐劳、胸襟最为开阔的一代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自从步入知青队伍,他们就像一块革命的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又像是一面墙,经得起大风大浪;知青返城后,继续为国家、为社会、为改革开放做出了新的贡献。一生执着地信守承诺着忠诚、实践、责任、奉献;时常关注着山乡村镇的巨变,牵挂着父老乡亲温饱冷暖;尽管那是如此遥远,如此陌生却又倍感亲切,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赤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正因为如此,从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为新中国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和国家栋梁。有企业家,有教育工作者,有成功商人,有处级、厅级、部级领导。 他们这一代人,一生都在摸爬滚打,负重前行。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艰难困苦,到改革开放后的丰衣足食。他们既惊叹于祖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和变化,又自豪于亲历亲为,自足于自己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祖国的繁荣富强也有你们贡献的一份力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1976年返城以后的“知青”们,又逢改革开放的大潮滚滚涌来。他们有限的文化、单一的技能和偏大的年龄,显然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一些人选择进入文化夜校、电大、补习班等途径充电学习文化;也有一部分人通过恢复高考和刻苦学习,幸运地走进了大学殿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经济转型期,他们经历了下岗、退养、失业等挫折,然而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你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们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则迫于市场经济的无情压力,无奈地下岗失业,人生旅途再次跌入低谷。他们又一次艰难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自主创业。即使走进劳务市场甚至外出打工,也不曾向国家提出任何条件和要求,不给国家增添任何负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他们身怀大义,不屈不挠,深知“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挫折和困难,顽强地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他们没有自怨自艾,不消沉,不埋怨,不低头,不颓废,默默地发扬着“知青”精神,与共和国同舟共济,甘苦与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他们一生与共和国同行!“文革”、“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这些特定的名词在他们的心上已烙成印记,相伴一生。 上山下乡,他们在劳动之余,参加农村的政治运动,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将正确的理论实践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劳动中,谦虚地跟随农民下田学习种庄稼,过了劳动的这一关。从识文断字的小青年,谈论优雅的知识分子学会了干农活甚至家务活。他们书写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人生传奇,铸就了除去巫山不是云的青春神话。<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当年的知青,迎接他们的是偏远的农村和边疆,是繁重的劳动,粮食不足,保暖不能,是泥土、冰冻;是蛇虫,蚂蟥、毒蛇。他们曾经像牛一般耕耘,马一般的负力,虎一般行风,龙一般叱咤的人,在强烈的生命欲望和群众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坚强地站起来与一切困难作斗争,与死亡作斗争,忍住蚂蟥叮在背上的“恶狼”,克服天灾带来的恐惧,咬紧牙关奋起“作战”积极劳动,相互鼓励,成了彼此最好的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属于那个年代最宝贵最真诚的知青和青民友谊。 一代知青无愧于党的培养,无愧于祖国的嘱托,无愧于人民的期望!他们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初心和诺言,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担当与责任。他们的青年时代,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了你们,时代的光荣属于他们。他们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时代的宠儿,于党、于国家、于人民他们的赤胆忠心,问心无愧。对自己和后人他们可以骄傲地说: “一代知青,一世英雄!知青常青,精神永恒!”<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回顾过去,老知青,情意浓!当年小姑靓,今日奶奶当!当年小帅哥,如今鬓染霜!五十多个春秋已经过去,他们跟随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而创造的知青精神值得弘扬光大,宝贵的精神财富,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的方向。<div> “知青精神”是知青一代人用青春、热血、汗水甚至生命创造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知青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爱国是一代知青的情怀,是每个知青都具备的朴素情怀和美德。</div> 知青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而一切时代精神都将融入到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正能量的“知青精神”是新一代青年所应继承的中国精神之一。知青精神创造的奇迹来源于担当,没有对民族的担当,对职业责任使命的担当,他们就不可能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具备有担当的觉悟和担当的能力。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和挑战面前,他们是敢担当,善担当的一代。知青的一代是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有了后来的希望,民族才有了将来的祈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爱国、为民、奉献、坚韧、奋进、不老!中国的知青精神,它是划时代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它是高山之巅不老的青松;它是战地黄花纷外之香;它是时代连接相传的桥梁和纽带;向着新时代砥砺奋进! 知青精神是一种红色教育资源,他们为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逝去的青春换来了农村和农场巨大的人文物质文化。他们走过风,走过雨,是走过梦想的坚强青年。<div> 继承知青精神,不忘使命初心。走工农兵相结合的方针政策是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城乡一体化道路,教育当代青年大中小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和深远的社会价值及历史意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日月轮回,沧桑巨变!上山下乡运动,也只是历史长河里一朵小小的浪花。五十多年转瞬即逝,弹指一挥间。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从青春岁月走到了古稀之年,在这片土地上,承载了他们青少年时代曾有的梦想、激情。值得去回忆,值得去纪念,值得去追思,值得去祭奠!</div>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一起寻找他们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照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乡愁记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怕苦,最能吃苦的那股顽强劲!”忠诚、实践、责任、奉献令人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黄土高原最美的地方,硕果累累,一马平川瓜果飘香。文化如花竟芳菲,深耕细作春满园。乡愁竟是如此遥远,如此陌生而又亲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知青们回来了,如今来到那个曾经走过来的地方,回忆起那个年代,有些惆怅,没有彷徨。回望来时路,翘首新征程,砥砺再前行。尽管当年那时物质和精神生活有多么贫乏,但那属于青春的美好,在内心深处都永远存在。这美好的,就是深深的知青情结,就是浓浓的黄土情缘,就是永远向前的知青精神。 文/何得鉎<div>图/张明鹏</div> <h3><b>(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b><div><i><b>联系电话:18209349789</b></i></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