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心经》

红蓝融合-怒放生命

<p class="ql-block">  向朋友请教如何从自责和挂碍从走出来,朋友问我是否读《心经》?我说读的,朋友问“那为什么不能放下执着?”沉吟半晌,承认是自己不想放下执着,而非《心经》无用。由此想聊聊《心经》。</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给儒释道三家在人生中发挥的作用做个排序,应该是先儒家再佛家,最后是道家。按这个次序,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让儒释道三家的智慧实现和谐的交汇和圆融,再把他们分别带入到现实生活当中,让他们成为顿悟觉醒、内在提升生命转化的能量,学思践悟的过程就很圆满了。</p> <p class="ql-block">  其中《心经》作为佛家流传最广的经典,虽然只有短短260字,但是往往字数越少的经典参悟起来就越是难如登天,想要把《心经》里的般若智慧悟透,还要用今天的语言尽可能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只能尽量谈谈我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想要参悟《心经》的智慧,首先要知道他在说什么。听过很多关于《心经》的解读,都是在“空”字上做文章,但是多数人虽然听了很多关于“空”的讲解,却发现还是不知道如何把“空”落到生活中的实处。</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认为《心经》的重点并不是在讲“空”字,否则为什么《金刚经》中连一个“空”字都没有出现过?所以执着于去解释《心经》当中的“空”字,就是着了文字的“相”,“空”和《道德经》中的“无”字一样,都是在不断的体验和实修中,也就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证悟到达的境界,所以“空”是结果,并不是原因,更不是方法,不管最后把“空”字理解的有多么透彻,到头来这些理解还是无法帮助人们去化解业力纠缠,去除烦恼苦闷。</p> <p class="ql-block">  其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困住人的情绪,都是源自于头脑里升起的评判,评判一起,“我”就出现了,“我”一出现,问题就随之产生了。所以如果能让“我”消失掉,就会发现原来一切安好,并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p><p class="ql-block"> 《心经》一语道破了真相,那就是“五蕴皆空”。什么是“五蕴”呢?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接收到的一切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就是“五蕴”中的“色”,这些信息在身体内部转化而成的各种流动着的情绪能量,这就是“五蕴”中的“受”。</p><p class="ql-block"> 人把接收到的外部世界信息转化为体内不同频率的情绪能量的种种的反应机制,就是“五蕴”中的“色受想”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言行状态,就是“五蕴”当中的“行”,最终所有的“行”又赋予了人在外部世界中的各种标签,也就是“五蕴”中的“识”。所以“五蕴”合起来就是平时人所执着和认同的“我”。把“五蕴”空掉,就是把“我”给空掉,就实现了“无我”。既然“无我”,那基于“我”而生出的一切苦厄烦恼就统统都没有了,最后直到心无挂碍。</p> <p class="ql-block">  怎样才能把“我”给空掉呢?《心经》的观自在菩萨是如何做的?就是“行深波若波罗蜜多”,也就是在生活中时刻践行人类最终极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智慧。什么是般若智慧?他如是观照世间万物一切的发生和运行的终极智慧法则,这就是般若智慧,也可以理解为规律。行深般若智慧,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深刻的践行和验证般若智慧,这是真正的实修,这个过程就是学思践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金刚经》中所讲的做如是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外部世界的一次次业力纠缠显化之中,坚定的保持着对一切发生的如是观察,做到了如如不动,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才照见了五蕴皆空,实现了无我,度一切苦厄。</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只需要做到安静如其所是,安静看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和运行,不被头脑中的任何一念带走,不被头脑中生起的评判带走,便是明心见性,进入无我境界了。</p> <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要通过做些什么,从而最终得到什么。恰恰相反,修行是要在这个世界的各种无常体验之中,时刻保持如是观照、心无染着,最终实现“空”。这就是所谓的自在佛性具足圆满,只因不能做如是观而有所得,才不能见你。若能做到如是观,便是观自在菩萨。若做不到如是观,便是在执着中痛苦的凡夫俗子。</p><p class="ql-block"> 在平常的生活中怎么可能做到不去评判,只要做事就要作出选择,只要做事就会有评判和取舍,不是吗?所以,这里的评判是大脑在未经“心”的同意的情况下主动做出的分析总结和定义,而不是人有意识的在觉知下使用头脑这个工具去作出判断。这两者虽然都是头脑在动,但是却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前者是“人动心也动”,后者是“人动心不动”。</p> <p class="ql-block">  人们在做诸如吃饭、睡觉、上厕所、工作、投资、还债、娱乐、谈恋爱、学习、社交等等这些事情的过程当中,需要任何头脑的评判吗?答案是并不需要。比如你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其实你只是在觉知之下正在使用或者训练你的大脑,但是你并不需要任何大大脑主动做出的评判,因为你一旦认同于了这些评判,那么就会生出一个“五蕴”构成的“我”出来。</p><p class="ql-block"> 而“五蕴”的我会原本正在观察和体验的意识,然后把人带进烦恼和苦厄之中。我们做事情靠的是觉知,以及在觉知之下工作的头脑和身体,这两个最得力的工具,并不是那些自动化升起的头脑执念与评判,还有随之而产生的各种情绪。人头脑里不知不觉升起的那些评判,就是你无法做到如是观的真正原因,就是阻碍你明心见性,阻碍你觉醒的最大障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