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为什么是喀喇沁右旗人?

辽宁建平 刘志军

建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刘志军 海山(1857一1917年),字瀛州,蒙古名松彦可汗,绰号海三麻子。其父白音特木尔,是当地有名的士绅,家族号“永裕堂”。海山曾任喀喇沁右旗管旗章京、管军梅林。1891年金丹道教事件后,因官司缠身逃亡哈尔滨。1907年到外蒙古,参与蒙古国独立,先后任内务部司官、内阁总理。后因与蒙古当局政见不合而回国,任蒙藏事务局总裁,期间写作《蒙汉合璧五方元音》。1917年去世,葬于老哈河北岸梅林营子西山。<br> 《蒙汉合璧五方元音》<br> <div> 海山的出生地在今宁城县天义镇岗岗营子村,宁城县境在清代是喀喇沁中旗游牧地。但是关于他的资料都说他是喀喇沁右旗人,而且海山任职也在喀喇沁右旗。这是为什么呢?</div><div><br> 后金天聪年间,喀喇沁部归附后金。1635年,皇太极设喀喇沁固山,翌年改喀喇沁旗。顺治五年(1648年)析置喀喇沁左、右两旗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右旗置喀喇沁中旗。<br><br><div> 当时喀喇沁乌梁海贵族支系及其属民的游牧地错综复杂,两旗分立之后,喀喇沁中旗驻牧在右旗境内的贵族及其属民,大都迁到中旗境内。而驻牧在喀喇沁中旗境内的右旗贵族及其属民,并没有全部迁到右旗境内,依旧错居在中旗境内。右旗人依仗其札萨克爵位比中旗高,与朝廷关系比中旗近,在中旗境内争占牧地,肆意作为。</div><div><br></div> 乾隆年间,喀喇沁中旗第三任扎萨克齐齐克(1740年—1774年)在任时,中旗与右旗因此事打了多年官司。从一份档案《呈理藩院:转奏给予划给旗界等因蒙古文书》中,可以看出两旗人地纠纷情况:</div><div> “……呈理藩院,为呈报事……由理藩院派员外郎博日呼等,将我曾祖父等由喀喇沁王旗分出,……给我曾祖父所属 38个苏木阿拉特划给住地界限。当时我曾祖父所属三个苏木阿拉特划入王旗境内居住将其撤回。……我们境内的喀喇沁王属十几处兀鲁思并未搬回。为此曾向理藩院请奏过。……为我旗旗界不清之事,奏请理藩院给予划清旗界。理藩院回文称,查得,于(康熙)四十三年,本院派员外郎博日呼等,划分牧地。(康熙)四十四年,派员外郎海萨,未动两旗杂居者之房屋地亩,令照旧居住奏报事均已记档在案。为此,你们俩旗之兀鲁思,务照康熙四十四年由理藩院奏派员外郎海萨受理之例,严加管束各自属下之民,令居住在旧住地上。”</div><div><br></div><div> 游牧民族实行的是属人管理机制,清朝初期编旗划地,属人管理机制转变为属地管理。喀喇沁中旗和右旗出现这种纠纷,是属人管理向属地管理过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遗留问题。<br></div><div><br><div> 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全境。1937 年(伪满洲国康德四年)1 月,伪满洲国公布处理锦热蒙旗问题法案,在锦州省内的 2 个蒙旗(土默特左、右二旗),及热河省内的 6 个蒙旗(喀喇沁三旗、翁牛特二旗、敖汉旗)施行特别的旗制——《热河省及锦州省内旗制》,重新划分了旗县的行政区域。<br><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建平县街村区域图》 <br> 伪满康德五年(1938 年9月1日),日伪绘制了《建平县街村区域图》,明确了实行《热河省及锦州省内旗制》后,建平县的管辖区域。其划分的原则,当是原喀喇沁中旗的人员及牧地,划归宁城县。而原喀喇沁右旗的人员及牧地,划归建平县。 《建平县街村区域图》局部 此图中,今建平县三家乡西胡素台村北的土城子和沙海镇杜家窝铺村,归宁城县(即喀喇沁中旗)管辖。今宁城县的池家窝铺、河西四家、桃吐五家,以及天义镇南部和西部的大新地、四家、三家、敖汉营子、岗岗营子、西三家、庙营子、哈达城子、胡敦梁,都归建平县(即喀喇沁右旗)管辖。这些村子,就是喀喇沁中旗上奏理藩院的文书中所提到的,“我们境内的喀喇沁王属十几处兀鲁思并未搬回”的大部分兀鲁思(村子)。<br><div> 由此可见,海山的出生地岗岗营子,属于喀喇沁右旗游牧地,海山是喀喇沁右旗人。<br></div> 后记<div><br><div> 上文发表后,宁城县的骞国安老师对这些错居于喀喇沁右、中两旗境界的人作如下纠正:</div><div><br><div> “右旗贵族属民”“中旗贵族属民”说法不够准确,他们应该是按部落及血缘关系认定亲疏,与右旗血缘或部落关系近的人觉得地位尊贵,既不愿意归中旗管辖,也不肯从中旗地域迁出,始终认定自己及所住地盘都是右旗的。天义沙坨子等地在后来丈量土地时还曾因此发生过矛盾。岗岗营子老河岸边的树林子在人民公社化之前还属于喀喇沁旗,不属于宁城县。人民公社化过程一切公有,这段历史才算结束。</div></div></div> 附:乾隆年间,喀喇沁中旗第三任扎萨克齐齐克在任时(1740年—1774年)的一份档案<div><br> 《呈理藩院:转奏给予划给旗界等因蒙古文书》<br> 原来我旗有28个苏木,现增至51个苏木,耕地牧场缺少,奏请给予划界。呈理藩院,为呈报事,原来我曾祖父塔布囊额琳臣等附牧在喀喇沁王旗。后由理藩院派员外郎博日呼( buruku)等,将我曾祖父等由喀喇沁王旗分出,令附在喀喇沁公善巴喇什旗。给我曾祖父所属 38个苏木阿拉特划给住地界限。当时我曾祖父所属三个苏木阿拉特划入王旗境内居住将其撤回。而居住在我曾祖父境内的王旗所属十几处兀鲁思没有搬回。后于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授我祖父塔布囊格埒勒扎萨克印,另设一旗以来,我们境内的喀喇沁王属十几处兀鲁思并未搬回。为此曾向理藩院请奏过。乾隆二年,理藩院来文称,外藩六盟各扎萨克旗界文书均已送来。惟后增设之喀喇沁塔布囊格埒勒、鄂尔多斯台吉定咱喇什两旗 因另设扎萨克,将其旗界文书立即送来等因。遵旨,为我旗旗界不清之事,奏请理藩院给予划清旗界。理藩院回文称,查得,于(康熙)四十三年,本院派员外郎博日呼( buruku)等,划分牧地。(康熙)四十四年,派员外郎海萨(qaisa),未动两旗杂居者之房屋地亩,令照旧居住奏报事均已记档在案。为此,你们俩旗之兀鲁思,务照康熙四十四年由理藩院奏派员外郎海萨 (qaisa)受理之例,严加管束各自属下之民,令居住在旧住地上。另外将博日呼 (buruku)所划之两旗四至地名等立即造档前来上报等因。我们岂敢违背理藩院 旨意。但如今我旗塔布囊、官员以下,披甲以上均来抱怨称,原来我旗阿拉特从王公等处分出时有28个苏木,占地狭小。今托圣主隆恩,族属繁衍,已增至51个苏木,致使耕地牧场日益缺少,加上我旗境内有王属十几处阿拉特任 意侵占耕地垦种,不予搬走,致使我们受苦。兹一,托圣主隆恩却没有旗界;二,已至难以养家糊口,失去生计的地步。而喀喇沁王旗阿拉特为43个苏木, 占地甚广,有我旗三倍之多,还不满足,令其兀鲁思阿勒巴图 十几个艾里部落居住在我旗境内,任意占据居住,对属下阿拉特我们不公等情屡次上报,奏请理藩院安班怜悯属下阿拉特,请给予转奏划定旗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