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彩虹依旧

<p class="ql-block">  黑神话悟空带火了一座城,然而她之所以晋为热度高的网红之城,更源于她深厚的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她在新时代显得更加厚重。</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就是山西大同。</p> <p class="ql-block">  大同在秦以前属代国和赵国,西汉时置县,北魏称平城,唐称云州,云中等,辽代改称大同,曾是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北方的边陲重地,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地方,具有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p> <p class="ql-block">  大同博物馆,沉浸式布局, 让人身处艺术宝藏之中,似带你穿越古代,一点点发现、一点点欣赏,一点点感受中国古代的渊远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型壁画,它高约15.5米,宽约50米,是由中央美院师生共同绘制的《北魏贵胄出行图》。</p> <p class="ql-block"> 壁画中浩浩荡荡的出行队伍分前、中、后三段。前段为导骑队和鼓角吹号的骑兵,后段为“甲骑具装”骑兵。较为复杂的中段,左右两列为身着兽毛外翻披衣、头戴风帽、手持长槊的步兵护卫,中间前部依次为鼓乐队、仪仗队、伎乐杂耍队,然后是近卫骑兵护送下的引导车辆、贵胄车辆、殿后车辆。所有人物服饰均以鲜卑服饰为主,与中原汉家穿戴截然不同。但队列秩序、仪仗器物等又大量依据中原礼制,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民族融合的印象,堪称北魏时期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平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的首都。自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皇帝,“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开启北魏平城时代,至迁洛前于平城建都凡97年。</p><p class="ql-block"> 拓跋鲜卑以平城为基地,成就伟业。道武帝雄才大略,奠定封建国家;太武帝气吞万里,达成北方统一;冯太后、孝文帝“太和新政”,推动华戎一体。他们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奇迹般的辉煌,为古老的中华注入新鲜的血液。</p><p class="ql-block"> 百年帝都,气象万千,商旅汇聚,贡使络绎,成为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北魏平城历史文化的精华,遗存至今。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斑驳拙朴的宴猎壁画,威武雄壮的兵马俑军阵,异域风情的金银玻璃器皿会将我们带回到1600年前的平城。</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玻璃壶、碗器具</span></p><p class="ql-block"> 北魏</p><p class="ql-block"> 2002年大同市迎宾街北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 玻璃被称为人类创造的宝石 ,在古代被视为宝物。而北魏时期是中国古代玻璃工艺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阶段 ,工艺高超,形制多样。</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罗马使者曾数次来到当时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市),并带来了一批玻璃器。大同出土的玻璃小瓶、玻璃碗、玻璃壶,便被专家推测是北魏时期学习国外技术自行烧制的。</p><p class="ql-block"> 文物虽有残缺,但穿越千年的北魏蓝依旧惊艳,折射出了1600年前的审美和制造工艺。</p><p class="ql-block"> 光映日曜,圆盛月盈</p><p class="ql-block"> 灿若辰星,美若水滴</p><p class="ql-block"> 纤瑕罔丽,飞尘靡停</p><p class="ql-block"> 一抹优雅的“北魏蓝”,藏着千年前的斑斓世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司马金龙墓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墓葬年代:北魏太和八年(484)</p><p class="ql-block"> 发掘时间:1965-1966年</p><p class="ql-block"> 发掘地点:大同市石家寨</p><p class="ql-block"> 发掘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墓主人身份:琅琊王司马金龙及其妻钦文姬辰司马金龙墓规模宏大,为北魏平城时期最大墓葬之一。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位于大同市东南约十三里,石家寨村西南一里许,大同至浑源公路的西侧。</p><p class="ql-block"> 陶俑阵列完全按照当时贵族出行的仪仗规制,有序地排列着导骑俑、骑马仪卫俑、步行仪卫俑、步行戎装俑、侍从俑、甲骑具装俑。头戴兜鍪或者鸡冠风帽的陶俑,有的跨马勒缰、有的躬身听命、有的呈手举兵器状、表情极为生动,现场气势极为恢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司马金龙漆屏风画(复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 1965年冬,大同市石家寨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共计五块木质漆画板,是一座漆屏风的主体部分。这些漆画板的前后两面皆有图画,图侧刊写榜题。其上朱漆髹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延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p><p class="ql-block"> 它是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目录中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雕柱础</span></p><p class="ql-block"> 北魏</p><p class="ql-block"> 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司马金龙(?——484年),生活在太武帝至孝文帝执政时期,作为当时的朝廷宠信、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为我们留下的石雕棺床和柱础,自然可以代表当时的雕刻技艺水准,也有理由相信,这两件宝物与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塑一脉传承。</p><p class="ql-block"> 何为柱础?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一种,又称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为何镇馆?石雕柱础共出土四件,出土时已散乱,主要集中在后室两道和后室南部,有一件被扔置在石棺床上。其大小、纹饰略有不同,据推测应是漆画屏风(木板漆画)的插座。现山西省博物院与大同市博物馆各存两件。2019年1月,司马金龙墓石雕帐座获评山西省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雕武士像</span></p><p class="ql-block"> 北魏</p><p class="ql-block"> 2002年大同二电厂北魏基出土</p><p class="ql-block"> 大同博物馆说:“谁家还没有个显眼包啊!”😏 这两武士肌肉凸起,身材短粗,威武雄健。一个貌似年轻,双目突出,高鼻阔口,张嘴露齿;另一个面容显得苍老,颌下蓄须,双眉粗壮隆起,怒目圆睁。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杂技俑(复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 北魏</p><p class="ql-block"> 2000年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 北魏伎乐杂耍俑的种类相当齐全,共可分为六类,包括女乐俑、女舞俑、杂技胡俑、男女侍俑等,其本身形象十分鲜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考古意义,共48件。北魏伎乐杂耍俑之中,最有趣的元素,就是乐舞百戏。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北魏伎乐杂耍俑就是一种融合杂技、音乐等表演的艺术形式。随着音乐的响起,古代表演者们开始表演翻筋斗、倒立、柔术、戏车、戴竿、绳技等等,起表演的难度和技巧,都是现代杂技演员难以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铜牺尊(仿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 大同浑源李峪村出上</p><p class="ql-block"> (原物藏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件以站立水牛为原型的青铜器,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对动物形态的深刻洞察。器身上的龙蛇纹兽面纹,线条流畅,设计巧妙,仿佛龙蛇在牛背上舞动,增添了器物的神秘与威严。牛颈上的虎、犀、象等浮雕小动物,更是栩栩如生,与水牛嬉戏玩耍,为这件青铜器注入了活泼与灵动。这件牺尊,融合了艺术与实用,是古代青铜器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陶联枝灯</span></p><p class="ql-block"> 汉代</p><p class="ql-block"> 大同阳高县古城镇安家皂出土</p><p class="ql-block"> 汉代是我国灯具史上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这件陶联枝灯是和能和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相媲美的古代灯具,真是精美绝伦!它由座、柱、盘、盖四部分组成。灯碗为圆底盘型,灯柱为圆体竹节型,上部有灯枝、龙首和顶灯。灯盘上有龙顶、托盘、鸟落、树头、立人等塑像。联枝灯属于立灯的一种,具有精巧的造型和艺术价值,象征着太阳、光明和长明。</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陶骆驼及牵驼俑</span></p><p class="ql-block"> 北魏</p><p class="ql-block"> 1355年大同市石家郡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个胡人圆眼高鼻,头戴尖圆顶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侧摆开衩。下身裤口束于长靴内,腰系红带。右手平举做着牵引的动作,侧身仰头看着骆驼。<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动鲜活的人物,表情傲娇可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组陶骆驼及牵驼俑是</span>目前已发表的资料中,记载大同地区所见牵驼胡人形象的三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  🔺曲回寺金饰</p><p class="ql-block"> 元</p><p class="ql-block"> 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1982年盛夏,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曲回寺村农民在山坡上取土时,从一崖缝中挖出一个陶罐,罐内装满了黄灿灿的金银首饰,据考证,这是成吉思汗孙女铁木真妹妹、一位元朝公主对当时一位高僧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这个窖藏有13件金器、4件银器。虽然数量在出土窖藏中不算多的,但因为是公主的饰品,制作极其繁琐,工艺高超,静美无比。</p><p class="ql-block"> 这件金飞天更是令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严寺琉璃鸱吻</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来自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琉璃鸱吻,是目前中国仅存不多的辽代琉璃原物。这个高2.68米,最大的4.5米的鸱吻在华严寺大雄宝殿上。</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始建于辽金时期,距今1000多年的历史,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中“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p><p class="ql-block">参观华严寺必看的第一件宝贝就是在大雄宝殿屋顶的鸱吻。由8块琉璃构件组成,是中国最大的鸱吻。仔细看这两个鸱吻颜色不一样,北吻是金代原物,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南吻是明代补建的,所以颜色比较鲜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宋稍祖夫妇墓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宋绍祖夫妇墓俑群主要由‌骑马武士俑、‌甲骑轻装俑、‌倚仗俑、‌披凯步兵俑、‌牛、马、‌牛车等组成。整个俑群以牛车为中心,武士俑与先导马车前引,甲骑与鞍马殿后,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出行队伍。这些陶俑生动地再现了北魏时期的军事和生活场景,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