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黄振国</p><p class="ql-block">制作/赏花玩石</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不久,在知名的司法工作者、爱心人士刘国华的引荐下,平桥区农机站站长唐道武同志找到我,诉说其父亲参加抗战的经历及其坎坷的人生,并送我他多年来精心搜集到的历史资料。近日,我认真研读了这些史料,对“抗战老兵”唐立友的认识也立体丰满起来。现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把有关情况简介如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1937年7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无数中国儿女热血沸腾,积极报名参军参战。正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信阳的优秀男儿唐立友也顺应历史潮流,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立友(1926— ),河南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石畈村人。他出生贫困家庭,9岁起就到地主家放牛、打长工。1940年6月,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政治委员陈少敏(1902—1977,女,山东寿光人,外号“陈大脚”),率部来到信阳董家河、浉河港的四望山一带,创建抗日根据地。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唐立友和另外两位长工(一男、一女童养媳)一起报名参加了革命工作。入伍后,唐立友因为人熟地熟,精明能干,就被分配在陈少敏身边工作,担任勤务员和通信员两年多的时间。1942年10月,因敌人突袭,唐立友在英勇无畏掩护陈少敏脱险后,身负重伤不能行动,后被好心的村民救回。养好伤后,陈少敏率大部队已转移他处。在不知部队去向的情况下,他只好又拖着伤残之躯,回家乡继续当长工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生产队长、大队民兵排长、乡委员、乡长(因没有文化,只当了三天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来,唐立友一直务农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组织上对“新四军突围掉队”人员进行登记、落实政策时,不巧唐立友因带领村民到湖北浆溪店搞副业而错失良机。现在,98岁的唐立友唯一的心愿,就是请求上级确认其“抗战老兵”的身份,落实相关政策,享受应得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在此,我也为“抗战老兵”唐立友强烈呼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民政部门、党史部门要组织人员认真调查核实,确认身份,落实好相关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乡、村地方组织要比照国家的优抚政策,对其实行优待,能帮尽帮,使其安度余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法令,对唐氏后人要优抚优待,不要让“抗战老兵”及其亲属们流血又流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兵不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兵不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兵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附图一:信阳卓越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看望慰问唐立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 年 10 月于茶城信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黄振国,男,1952年出生,潢川县奚店村人。原任信阳市委副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市政协常委、学习文史委主任等职。现系退休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作家协会、诗歌协会名誉主席、信阳诗会名誉会长、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香港商报》特约记者。目前,已发表诗歌、文章600多首、篇,出版图书(自著、合著、编著)20多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