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潭区隐藏着一个抚琴台遗址 ‖ 袁征

傲瀚

<p class="ql-block">  旅游爱好者不一定都晓得,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的山野间隐藏着一个抚琴台遗址。由于这个缘故,该区境内有多处以“抚琴”“琴台”“抚琴台”冠名的地点。比如,小市半边街居民安置小区名为“抚琴山水”,鱼塘街道辖区内有个“抚琴台社区”,龙马高中背后的干道名为“琴台路”,泸州电视塔下面有条“抚琴街”……</p> <p class="ql-block">  泸州电视塔(徐波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马潭区位于四川省南部,泸州市城区北端,长江、沱江北岸,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带一路”叠合部。南与江阳区隔江相望,北与泸县接壤,总面积333平方公里。距成都市区约270公里,距重庆市区约230公里。</p><p class="ql-block"> 龙马潭区因境内的龙溪河有“马化龙入潭”的传说而得名。此传说在清代四川总督常明、文学家杨芳灿等纂修的《四川通志》中有载:“唐朝王昌于梓州遇落魄仙,落魄仙姓张。后王昌入泸州,落魄仙呼昌为‘易元子’,授以道术,取马送昌归至家,马化龙入潭。昌后遂仙去。”</p><p class="ql-block"> 在龙马潭区沱江岸边的龙马广场上,矗立着一尊用花岗岩雕成的龙头马身塑像。神兽高约6米,背上长着一对巨型翅膀。看上去,神兽仰天长啸,前蹄高举,两翼伸展,威风八面,熠熠生辉,大有催人奋进之感。这里虽不是包头,但仍让老年人想起了流行于60几年前的一首老歌:“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这尊别具匠心的雕塑,诠释了龙马潭区数十万民众壮志凌云、昂扬向上、奋勇当先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龙马潭区龙马广场(孔海京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西汉建元六年(前135)起,龙马潭区境域一直是江阳(泸州市的古称)属地。</p><p class="ql-block"> 1995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龙马潭区。</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末,龙马潭区常住人口48.3万人,有8个街道、3个镇,31个村民委员会、61个居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龙马潭区先后荣获四川省双拥模范县(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四川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四川省第二批工业强县(区)、四川省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龙马潭区一隅(袁韧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值深秋,一轮红日从沱江、长江交汇处冉冉升起。随着气温渐渐升高,淡淡霜露从龙马潭区的山川大地上隐去身影。城市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两江河道上船只穿梭,汽笛声声。绿中泛黄的树叶随风摇曳,向晨练者们挥手致意。波涛翻滚的江水穿过一座座雄伟的大桥,向着东海方向奔流而去。</p><p class="ql-block"> 一群来自成都的游客站在江边举目眺望,不约而同地吟诵起了毛主席的著名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class="ql-block"> 一位书法爱好者得知朋友们来到龙马潭区观赏江景,欣然挥毫书写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并将书法作品拍成照片,通过微信发来助兴。</p> <p class="ql-block">  微信群聊一幕(袁征 截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词《沁园春·长沙》(周祖开 书写并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这群成都游客身背干粮、卤菜、水果、矿泉水集合在酒店大堂内,一门心思要上山目睹抚琴台的真容。</p><p class="ql-block"> 年轻漂亮的大堂经理友情提醒:“那里不是旅游景点,听说莫得啥子看头!”</p><p class="ql-block"> 客人们一边道谢,一边不改初衷地回答:“莫得关系,看到啥子算啥子!”说罢,登上几辆出租车,向着大堂经理所指的方向疾驰而去。</p> <p class="ql-block">  龙马潭区一隅(袁俭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途中,游人们议论到远古的一位先哲。那是公元前852年,一男婴在今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高山村诞生。他长大后,成了周宣王时期的大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这位先哲,就是被尊为“中华诗祖”的尹吉甫。</p><p class="ql-block"> 下了出租车,游人们沿着一条小路来到一片民舍旁。他们向几位老人说明来意,打听道路。</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指着山岗方向,你一言我一语向探路者介绍开来:</p><p class="ql-block"> “那边的确有坨大石头,差不多有几十百把平方米吧!”</p><p class="ql-block"> “原先大石头旁边有排老房子,比较好找,不过已经拆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你们只要看到一道悬崖,就差不多可以找到那坨大石头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要爬坡上坎,够得你们走!”</p> <p class="ql-block">  通往抚琴台遗址的山路(陈一农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定要找到那坨大石头!”成都某高校的一位退休教授一马当先迈开双腿。</p><p class="ql-block"> 行进中,队伍一成员向大家说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趣事。在遂宁一个景区里,两位游客对话道:“苏东坡是我们河北人!”话音刚落,旁边的游客反驳起来:“不对哟,苏东坡是我们四川人!”手持小旗的女导游滚瓜烂熟地向游客们介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导游的精彩解说,及时化解了一场争辩。</p><p class="ql-block"> 关于尹吉甫究竟是哪里人,坊间说法不一,难免互有微词相加。不过,游人们早已通过百度搜索,知晓了尹吉甫的籍贯和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  《百度百科》对尹吉甫籍贯和出生地的介绍(吴疆 截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12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暨第8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泸州开幕。来自中国、法国、南非、津巴布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诗人、翻译家、作家、学者齐聚泸州,带来一场诗酒文化盛宴。</p><p class="ql-block">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自2017年开始在泸州举办,8年来已组织开展超过200场文化交流活动,征集超过50万首优秀诗歌作品,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诗人、6000多位文化名人、上千万文化爱好者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共同参与。</p><p class="ql-block"> 游人们行走在杂草丛生的山间小路上,一边寻觅那坨“几十百把平方米”的大石头,一边褒扬泸州市的大手笔: “假如‘中华诗祖’晓得他的出生地已经连续举办了8次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一定会笑嘻了!”</p> <p class="ql-block">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暨第8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现场(泸州老窖 供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泸州,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尹吉甫的妻子生下长子伯奇,不久离世。尹吉甫后又娶妻,生下次子伯封。长子伯奇待人温厚仁慈,侍奉后母亦至孝至顺。尹吉甫后妻欲立伯封为嫡,对尹吉甫谎称:“伯奇看我漂亮,对我有非分之想!”尹吉甫不信,后妻便设下圈套让他躲在楼上暗中观察。她将事先捉来的毒蜂去掉蜂刺置于衣领,待伯奇前来问安时令其时帮忙捉蜂。伯奇忙将手伸向后母衣领,掐死毒蜂。尹吉甫在远处只见其状,未闻其声。遂勃然大怒,将伯奇逐出家门。伯奇被流放后万分苦楚,踩着早霜爬上泸州长江边的三华山,在崖边大石上抚琴放声悲歌。歌毕,纵身投江自尽。因其歌声凄婉悲切,后人争相传唱,将歌名定为《履霜操》。伯奇抚琴吟歌时倚坐的大石,被定名为抚琴台。后来,尹吉甫乘船从黄龙堆过,听船夫所唱悲歌像是在诉说伯奇的冤情,多有感慨,遂作曲《子安之操》。回家后,尹吉甫将后妻治罪。</p> <p class="ql-block">  通往抚琴台遗址的山路(罗燕冰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说霜降已至,但在人迹罕至的山坡上攀登,仍会冒点小汗。为了缓解疲劳,游人们围坐下来稍事歇息。其间,你一言我一语,谈起了古人对伯奇遭遇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琴清英》中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谮之,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其美乐,惟念养亲,扬声悲歌。船人闻而学之。吉甫闻船人之声,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p><p class="ql-block"> 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琴操·履霜操》中题解:“《履霜操》者,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吉甫,上卿也。有子伯奇。伯奇母死,吉甫便娶后妻,生子曰伯封。乃谗伯奇于吉甫曰:‘伯奇见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甫曰:‘伯奇为兹仁,岂有此也?’妾曰:‘试置妾空房中,君登楼而察之。’后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缀衣领,伯奇前持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逐,乃援琴而鼓之曰:‘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思离别,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衍。痛殁不同兮思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p><p class="ql-block"> 三国文学家曹植曰:“吉甫信后妻杀孝子,其弟伯封求而不得。”</p><p class="ql-block">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抄录了扬雄所记故事,并载:“伯奇,黄龙堆有遗址。”</p><p class="ql-block"> 唐代文学家韩愈作诗《赞〈履霜操〉》,并在诗前写有引言:“尹吉甫子伯奇无罪,因后母屡进谗言而被逐,自伤作《履霜操》。”</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学家李昉等人所著《太平御览》,与蔡邕的题解稍有出入。即:伯奇的后母让尹吉甫在门外观察,她则在花园与伯奇相遇,低声对伯奇说“有蜂蜇我”,伯奇取蜂杀之。尹吉甫遥见大怒,流放伯奇。</p><p class="ql-block">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抚琴台凭吊》中云:“尹氏遗踪有尺台,招呼不见子归来。可怜文武为邦宪,却妮婵娟养祸胎。鸣牝缀蜂终古恨,衣苔带藻至今衰。悠悠往事嗟何及,浩浩车波去不回。”</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王士正《抚琴台诗》云:“明月生琴渡,如闻弹履霜。猿声何处发,今夜宿江阳。更有巴渝曲,能沾旅客裳。枫林前路远,叶叶似潇湘。”</p> <p class="ql-block">  通往抚琴台遗址的山路(施维树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歇完脚,游人们起身继续向丛林密布的山间攀登。</p><p class="ql-block"> “看,悬崖!”队伍中的一员高喊起来。</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找到悬崖,就离目标不远了。于是,他们以悬崖峭壁为起点和汇合地点,分头找寻那坨“几十百把平方米”的大石头。</p> <p class="ql-block">  抚琴台遗址附近的悬崖峭壁(郭宏志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寻觅中,游人们放眼江面。脑海中浮现出近三千年前伯奇抚琴悲歌、含冤自尽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队伍一成员模仿伯奇的样子,席地而坐,用白话文吟诵起来:“脚踏晨霜啊冒着晨寒,父亲不明白我的心啊听信谗言。辜负恩德,离开父亲啊悲伤至极。皇天呀,我有什么罪,遭到如此惩罚?生母去世啊父恩不沾,谁乐意于关照我,了解我的冤屈!”</p> <p class="ql-block">  抚琴台遗址一隅(何旅章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找寻中,游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些断壁、残垣、墙基,显然这些坚硬物是拆除老旧建筑时残留下来的。他们以为,此番行程的目的即将达到。</p> <p class="ql-block">  抚琴台遗址一隅(武家荣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快来看,找到了!”队伍一成员指着残墙旁边的一块大石头惊呼起来。</p><p class="ql-block"> 众人上前围观,兴奋不已。但是,激动之余又摇起头来。这块石头被土堆、垃圾和杂草覆盖在身,虽然个头不小,但无论怎么看也到不了“几十百把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抚琴台遗址一隅(贾宪生 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人们扩大范围,继续搜寻。几乎吃光了食物,喝光了矿泉水,累得腰酸腿疼,却始终未发现大石头的踪影。</p><p class="ql-block"> 出门旅行,不如意之事在所难免。在大伙儿情绪低落的时候,带队教授一番话语提振了队伍的士气:“醉翁之意不在酒,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我们来过!”</p><p class="ql-block"> 好在泸州籍国画大师曾一鲁生前精绘过一幅《琴台霜操》,为游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  泸州知名画家曾一鲁创作的泸州老八景国画作品之《琴台霜操》(图源:澎湃新闻客户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下山了,游人们纷纷感言:“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是龙马潭之福,泸州之福,四川之福。如果在沿途摆放些指路牌,在大石头上做个简介牌,肯定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打卡!”</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10月24日</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1.《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八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开幕 拓宽全球视野共谱交流华章》,中国文艺网,2024年9月18日</p><p class="ql-block"> 2.《泸州记忆 | “琴台霜操”的千年密码》,泸州发布,2022年7月26日</p><p class="ql-block"> 3.《江中有双阙!千年前的〈水经注〉奇景重现泸州》,泸州发布,2022年4月6日</p><p class="ql-block"> 4.《再“见”泸州老八景丨这些画里的酒城景致,你见过吗?》,澎湃新闻客户端,2021年12月21日</p><p class="ql-block"> 5.《港口新城——泸州龙马潭: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四川乡村频道,2020年7月16日</p><p class="ql-block"> 6.《泸州人所知的古八景之“琴台霜操”,究竟为何物?》,澎湃新闻客户端,2019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 7.《泸州记忆:回望泸州老八景》,泸州见闻,2018年1月11日</p><p class="ql-block"> 8.《行政区划得名由来》,泸州史志网》,2007年5月9日</p><p class="ql-block"> 9.《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六》,古诗文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