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随拍

李波

<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p><p class="ql-block">鸲属动物</p><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是雀形目鸫科鸲属鸟类,又称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体型较小,脚较歌鸲类短,但尾较歌鸲类长。雄鸟上体蓝色,头部蓝灰色,具短粗白色眉纹,翼上小覆羽及尾上覆羽亮蓝色:颏、喉及胸部棕白色,两胁棕红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雌鸟整体呈黄褐色,具白色眼圈;喉白,胸沾褐色,两胁橙红色,其余下体白色;尾羽蓝色。嘴黑色,脚黑褐色。红胁蓝尾鸲分布于芬兰、俄罗斯西北部,从乌拉尔山脉向东至堪察加半岛,向南至蒙古国的北部、日本。在中国,分布于除西藏外的各省区。栖息于山地森林及平原地带的林区、林缘灌丛、果园和城市公园绿地等生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徒期结小群。以各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吃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繁殖期为4—5月。窝卵数通常5—6枚。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红胁蓝尾鸽是小型食虫鸟,迁徒期间在林间自由跳跃,取食大量农林害虫,是保护森林健康的小帮手。但由于农业杀虫剂广泛、长期地使用,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p><p class="ql-block">鸟纲动物</p><p class="ql-block">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p><p class="ql-block">贡献维护者 东篱小菊 </p><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是雀形目鸫亚科红尾鸲属的一种鸟类。[7]北红尾鸲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胸沾棕色,腹中部近白色。[8]</p><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宁夏、贵州、云南、西藏、台湾和海南等地。栖息于山地森林、灌丛地带,常立在突出的枝条上,尾上下颤动和点头。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性胆怯。以昆虫及植物种子为食。[9]每年3月中旬开始繁殖,营巢于墙洞及石缝内,每窝产卵2—4枚,卵呈浅红白色,杂以紫斑及赭色细点斑。[10]</p><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虽然是非世界受胁物种,种群数量较多,但其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内。[11]中国画中画北红尾鸲的历史很早,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中就有此鸟。[12]北红尾鸲所食昆虫多数危害农作物、果树或林木,所以此鸟有益于农、林业,应加以保护。[13]是北方比较常见的笼养鸟。[14]</p> <p class="ql-block">黄腰柳莺</p><p class="ql-block">莺科柳莺属鸟类</p><p class="ql-block">黄腰柳莺是莺科柳莺属鸟类。成鸟上体橄榄绿色,头顶色较暗,中央有一道淡黄绿色纵纹从额延伸至后颈,长眉纹芽黄色,贯眼纹暗绿褐色,头侧余部暗绿黄色;翼上覆羽和飞羽暗褐色,外翔羽缘黄绿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淡芽黄色,形成两道明显的置斑;腰黄色,形成明显的横带;尾羽暗褐色,外翔羽缘黄绿色;下体颏和胁部淡黄绿色,余部近白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褐色,下喙基部暗黄色,脚淡褐色。黄腰柳莺繁殖于中亚至东亚,越冬于中南半岛等地,中国繁殖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北京、陕西、甘肃、青海和四川等地,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主要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常活动于树顶枝叶层中,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高大的树冠层中。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顶枝叶间跳来跳去寻觅食物,食物主要为昆虫。繁殖期在6-8月,营巢于落叶松和云衫等针叶树侧枝上,主要由雌鸟筑巢,窝卵数为5-6枚,卵白色且有紫褐斑,雏鸟晚成。2000年8月1日,黄腰柳莺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p> <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