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在收拾搁置很久的房子时,看到了很多您的照片,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往事在脑海中绽放。其实您早该走进我的美篇,我怕我的这支拙笔写不出您的光芒与不平凡的人生。您是心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士、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主编、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多少次泪水模糊了双眼,写写又停停。今年适逢祖国华诞75周年,您的90岁诞辰,我怀着深深的敬意,缅怀敬爱的公公,谨以此文献给我人生的导师——沈德立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进沈家的第一天,您就把我当成亲生女儿一般疼爱,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您的那句座右铭“一个人要在专业领域里留下自己的脚印”一直都激励着我。我从未觉得您离我如此遥远,您的教诲,依然在我耳边回响;您的爱,如繁星闪烁,始终照亮我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人以德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公的祖父沈明彝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倾其所能、竭尽全力地让四个孩子均受到良好教育。且做到男女平等,男孩女孩全部上大学。您自幼与祖父一起生活,祖父的话您一直牢记心中:“沈家的人都是靠本事吃饭的,你上了学,就要长真本事,学真东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为长沙颇有影响的名门望族,沈家可以说是家境殷实,衣食无忧。但是,您从记事起,就饱尝了战争的离乱之苦,爱国思想深入骨髓,于是,您埋头苦读,立志报国。</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保家卫国”呼唤着每一个新中国的热血青年,也牵动着在长沙清华中学读书的您那颗热忱纯洁的心。您报名要求参加“军干校”,这是一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预备役技术军官在奔赴朝鲜战场之前,所必须接受系统学习训练的军校,但未被批准。理由是:建国初期,国家正急需各方面的建设人才,大部分高中生将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准备进入大学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参军的希望落空,却使您明白了一个道理:祖国的需要就是一切!祖国需要您扛枪打仗,您会义不容辞地奔赴前线;祖国需要您成为建设人才,您就心甘情愿地埋头苦读。您在清华中学继续学业,但让您感到骄傲的是,您的两个妹妹被批准进入军干校。后来您就走上了60年的心理学研究之路。谁能想到,中国的心理学界走来了一个求知者,一个探索者,也是一个成功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克服我国心理学教材中资料陈旧和脱离中国实际的缺陷,也为了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心理学教材“言必称欧美”的状况,您和您的老师张述祖先生用了5年的时间,共同编著了《基础心理学》。这部62万字的著作,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心理学研究成果,反映了当时心理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就,被专家认定是“我国当前一本最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内容丰富的大学心理学教材”。这本教材于1992年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材奖。我国的心理学教材发展,终于结出了丰硕的中国之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您走上高教岗位后,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很多学生感到心理学抽象难学、知识枯燥乏味的原因并不是老师讲得不好,而主要是由这门学科的特性决定的。如果想办法通过一些仪器将这一过程外显出来,让学生亲眼看到产生心理现象的各种原因和表征心理现象的各种言行,这样就可以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去认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心理活动了,为此,需要心理学仪器来进行演示。而我国在1980年以前还没有国产的心理学仪器,您就亲自动手,研制适合教学与学生实验的仪器。您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我们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有责任去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您在极端匮乏的物质条件下开始带领同事们白手起家,研制出条件反射实验仪、光电速示仪、记忆仪、双耳注意仪等十种心理学仪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十种仪器不仅解决了国内心理学教育的燃眉之急,还为校办工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89年,由您主持研制的十种心理学仪器荣获由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平时您忙得很少在家吃饭,除夕才是我们家真正的团圆时刻。我们包饺子,看春晚,一家人说说笑笑,互送祝福。大年初一您用饭盒带上饺子就去了办公室。有一年,天津市领导要到学校给博士生导师拜年,了解到您还在实验室工作,领导们都很感动。当他们来到学校后,看到实验台上放着您从家里带来的饺子,由衷地向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先生表达了慰问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您每天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中,放弃了公休、节假日,甚至有时候春节也是在实验室过的。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外,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我的儿子小时候常常问:“爷爷呢?他为什么不和我玩儿?”我们的回答多么一致:“在办公室呢!”从此,您最爱的孙子就叫您“办公室爷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您从教的这几十年完美地诠释了如何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无论是当老师,还是系主任、研究院院长、副校长,您都坚持扎根于一线教学工作,每学年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2010年后,在科研和管理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您每年仍保证本科生、研究生授课达360课时;在不懈地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同步指导着数名博士生和十余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这样问您,一天到晚地工作,累不累?苦不苦?您笑着说:“看书与写文章,研究与思考问题,做实验与出专著,都已经成为我每天生活的内容,一切都已习惯化。当我们的实验成功、文章发表、书出版时,才是一种轻松与愉快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b style="font-size:20px;">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是事业的成功。几十年来,您发表、指导了心理学论文200多篇;编著了心理学专著、教材17部,心理学丛书6套共44本,累计近1000万字。主编《心理学大词典》普通心理学分卷和“非智力因素与成才”系列丛书,共获得4项国家级奖励和20项中央部委、省、市级奖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您的科研成果卓著,为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您先后获得天津市“七五”立功奖章2枚、“八五”立功奖章1枚、“九五”立功奖章2枚和“十五”立功奖章1枚,并被评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德业双馨“十佳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您的先进事迹和主要科研成果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读书报》,新华社等官媒均做过专门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您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经常一个人完成几个人的工作量。在诸多的奖励和荣誉背后,包含了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信念,这些奖励和荣誉是您当之无愧的。您正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您信奉的格言:“人要在专业领域里留下自己的脚印。”这是中国人的足迹,这是一个努力开拓中国心理学道路的知识分子的执著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9年的天津师范大学,没有教育系,更没有心理学实验室。您呕心沥血地培养人才、建设队伍,从生物、物理、数学、教育、计算机等专业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让他们攻读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出了一支实力强、作风好、素质高的教学科研队伍。因为您深知,要走一条中国特色心理学的道路,仅靠一代人的努力是不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师范大学的发展心理学两次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点,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心理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天津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科进入了“国家队”的行列。从一个普通地方院校默默无闻的小教研组,发展成令全国瞩目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您在学科建设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您以自己过人的努力带领一班人在中国心理学科的山峰上不断攀登,树起了一个又一个登高的坐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您实在是太累了,每一次住院我都陪护在您身边,我常常拉着您的手,心疼得泪流满面。您却笑着对我说:“人的一生能够有效地为祖国服务大约只有四五十年,对于一个专业工作者来说,这四五十年是十分珍贵的。因此,每个人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充分地、甚至顽强地展现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在您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您不仅仰承师训,而且从生活上常年不断地关心、照料自己的老师,以致八十多岁的张述祖先生对您说:“你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工作又忙,不必经常这样跑了。”但不论您工作多忙,总是抽时间以学生的身份去看望张先生。朱智贤教授在世时,您经常登门求教、看望,朱先生逝世后,您仍然坚持每年春节到北京给师母拜年,以慰朱先生在天之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您是个善良、温和而又热心的人。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是您为人处世的一贯作风。学校司机的父亲病了,求您给熟悉的医生打个招呼,您却亲自陪着病人去医院。科研处的同志因急事要出差,当时身为副校长的您,亲自联系为他们订卧铺票。北京的学界同仁到国外讲学,孩子考上了大学,您买了辆自行车送去,对孩子说:“你爸爸在国外,照顾不上你,我代表你爸爸奖励你。”一句话,说得孩子热泪盈眶。博士弟子带着爱人从美国学习回来,您派两位副院长到北京机场迎候。午夜时分,接人的汽车还在回津的路上,却接到了您打来的电话,您已经在饭店订好了餐,为弟子一家人接风洗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点点滴滴,桩桩件件,人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您的细致认真,不光体现在工作上,也融入生活中,用在关心别人上。有这样一位关心体贴大家的长者,他们没有理由不干好工作,苦点累点,要求严点,他们认了!对您,他们是由衷地敬佩爱戴,不在您的学问大小,不在您的职位高低,而在您的人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根据平时对您为人处世的了解,特意写了一幅“人以德立”的条幅送给您,以示敬意。这幅条幅挂在您的办公室里,朝夕相视,成了您坚守奉行的终身信条。您告诫自己的学生们:“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站得住,不是靠权,也不是靠钱,而是靠德。”您60年的心理学生涯,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就是您特有的人格魅力:执著勤奋、敬业认真、尊师重道、律己宽人。您不仅在心理学研究上多有建树,卓成大家,也是人们为人处事、行为规范上的楷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您曾经说过:“一个中国的专业工作者,应当有理想、有信念,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您还指出,中国人并不笨,有些成果水平也不低,不要在外国人面前直不起腰来。您认为,中国心理学不能跟在外国人后面走,要像中国研制原子弹那样走自己的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您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爱国、尊师、勤奋、认真”这八个字的横幅。这是您对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建设提出的指导思想,也是您的人生信条。学生们提起您来,从学问到品德,莫不表露出仰望伟人般的情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世系社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3月,公公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家庭。曾祖父沈克刚是清末的举人,曾在四川重庆等地当县知事,兴办过多种工矿企业,创办湖南仁术医院和游民习艺所,并长期在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其学生中较为出名的是曾任过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熊希龄。沈克刚后半生在长沙最有影响力的活动是办慈善事业,当时长沙的慈善事业走在中国的前列,沈克刚在近代中国的慈善史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慈善简史》一书中多次提到他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沈克刚的弟弟,即公公的曾叔祖父沈克诚(沈荩),是一位刚毅果敢的反清义士,是湖南岳麓书院的著名生徒,后来成为一名爱国记者。在天津被聘为《天津日日新闻》中国记者,明着从事新闻工作,暗中进行反清活动。他曾以古董商人的身份作为掩护,并因其博学多才,擅长交际,与清政府高层一些人物和一些在华的外国人有所来往,常能打探到一些秘密信息。1903年,沈荩从满清贵族口中得知,中俄两国将签订一份密约,中国将以东三省及内蒙古的路政税权与其他主权“送予俄国”。于是,他决心在签约之前,将密约内容昭示天下。当这份不可告人的密约被原文曝光后,激起了强烈的民愤,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沈荩因两个密友的告发而被捕,慈禧下旨“速杖毙”,他是中国第一个因言获罪被杀的新闻记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公的祖父沈明彝专修会计专业,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他正直善良,勤勉敬业,倾向革命,历任过几家银行的会计主任。他尤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民国初期长沙有了与洋人合办的新式学堂雅礼中学和福湘中学,沈家男进雅礼,女入福湘。沈家子女事业有成,与他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公的父亲沈其颐是一位爱国工程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抗日战争时期曾在中缅边境修建滇缅公路,为保障我国后方运输大动脉的畅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沈其颐任湖南省工程公司总工程师,被湖南省和长沙市誉为长沙杰出的土木专家。他还曾参加我国国防建设,参与修建军用机场,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军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公的大伯沈其震从上个世纪初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既出身名门望族,当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从新四军卫生部部长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一生充满了传奇般的艰辛与困苦、曲折与磨难、胜利与辉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沈其震是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卓越领导者。是我军医疗卫生工作的创建者之一,是新中国医药科研事业的设计师。从白色恐怖时期的香港、上海到红色根据地的延安、皖南,无不留下他广揽人才的佳话和传奇。从创建新四军前、后方医院,到组建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从多个研究所的创建到一项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无不体现着沈其震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谋国宁辞汤与釜,匡时应呕心与血”,沈其震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党和国家的一片赤城,也正是他一生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呕心沥血的生动写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公的叔父沈其益是一位爱国教授。早年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考取了公费留学英国的资格,抗日战争期间回国,在原中央大学任教。解放前夕奔走与上海与香港之间,动员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赴东北解放区工作。1949年9月,在北京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10月1日出席了开国大典。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揭露美帝细菌战的斗争。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势造英雄,国难出豪杰。全面抗战的爆发成了中国觉醒反抗、团结抗敌的契机。国难当头,公公的父辈们纷纷投入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公公的舅舅周光彝,抗日战争初期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编入空军第九大队二十三中队,多次参与日寇浴血奋战,1938年12月9日,九架敌机空袭南昌。周光彝身先士卒,带领两战友以三机迎战九机,交战后,我方一机被击落,另一机飞出重围。周光彝以寡敌众,沉着应战,在击落一架敌重型轰炸机后,被敌机包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光彝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足马力,猛冲一架敌机,与敌同归于尽,壮烈殉国,时年28岁。国民政府空军总部为周光彝等召开追悼会,悼词中云:“我为周氏幸,生此奇男子;更为国家惜,丧此伟丈夫。”被授予中华民国烈士称号,颁发荣誉证书,追授空军上尉,国民政府隆重抚恤了烈士家属。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又追认周光彝为革命烈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公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缅怀舅舅周光彝烈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公的表舅周光召,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毕生从事高能物理和核应用理论研究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律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用意义的重要成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光召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事业,隐姓埋名于茫茫戈壁滩、简陋的实验室19年,把一生最富创造力的岁月,奉献给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光召曾说:“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的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自信心。”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光召的一生,科学成就傲世、领导业绩闻达、为人堪称典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果我们在这三者之中做到了任何一件,将都是卓越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祖上爱国往事一桩桩、一件件,难以忘记;祖上爱国情怀激励沈氏后人砥砺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 感谢雅赏 💕</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