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7-4忍辱的差别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择法忍

华庆拉姆

<p class="ql-block"><b>节选自洛桑陀美金刚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上7-4</b></p><p class="ql-block">宗喀巴大师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在行住坐卧中都能够修忍辱,坚持每天都不发脾气、不伤害众生,那么所作的一切善根就都能够圆满地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b>【巳三、忍之差别】</b></p><p class="ql-block"><b>【分三: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择法忍。】</b></p><p class="ql-block">第三,忍差别分三: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择法忍。</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学习忍辱的差别。前面已经简要介绍过忍辱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择法忍。那么修习这三种安忍具体都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呢?</p> <p class="ql-block"><b>【午一、耐怨害忍】</b></p><p class="ql-block"><b>【分三:一、破除不忍怨所作害;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三、摄义。】</b></p><p class="ql-block">初耐怨害忍分二:一、破除不忍怨所作害;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p><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学习耐怨害忍的内容。耐怨害忍分为两部分来讲:一是断除无法安忍怨敌来加害自己。任何人或者一切众生来加害自己,必须修忍辱,不能有嗔恨心,更不能有报复的心,这样修忍辱才能达到圆满;二是断除不愿意看到怨敌、仇人等富贵、安乐、兴盛的心。看到敌人哪方面比较兴旺或者很好,心里就不高兴,这样的心念不可以有。</p><p class="ql-block">我们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当看到与自己发生过矛盾或者不愉快的人,遭受磨难或者名誉、经济等方面受到损害的时候,就会幸灾乐祸,就想看到自己的怨敌、仇人各方面都衰败,心里才能得到满足,这些心理都必须要断除,不能有这样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b>【未一、破除不忍怨所作害】</b></p><p class="ql-block"><b>【分二:一、破除不忍障乐作苦;二、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b></p><p class="ql-block">初中分二:一、破除不忍障乐作苦;二、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p><p class="ql-block">耐怨害忍的第一部分是断除无法安忍怨敌的加害,其中又分为两部分:</p><p class="ql-block">第一,断除无法安忍怨敌障碍自己的安乐以及施加痛苦;第二,断除无法安忍怨敌障碍自己获得称赞、名誉、利敬,以及无法安忍怨敌的毁谤、辱骂、散布恶名等损害。</p> <p class="ql-block"><b>【申一、破除不忍障乐作苦】</b></p><p class="ql-block"><b>【分二:一、显示理不应嗔;二、显示理应悲愍。】</b></p><p class="ql-block">初中分二:一、显示理不应嗔;二、显示理应悲愍。耐怨害忍的第一部分:断除无法安忍怨敌障碍自己安乐以及对自己施加痛苦,其中又分为两部分:一是说明不应嗔恨的道理;二是说明应当悲悯的道理,即应该发慈悲心,不能起嗔恨。</p> <p class="ql-block"><b>【酉一、显示理不应嗔】</b></p><p class="ql-block"><b>【分三:一、观察境;二、有境;三、所依嗔非应理。】</b></p><p class="ql-block">初中分三:一、观察境;二、有境;三、所依嗔非应理。今初</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说明不应该嗔恨的道理,又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观察令人嗔恨的对境;二是观察令人受苦的对境;三是观察产生嗔恨的所依,从这三个方面观察来说明不应该嗔恨的道理。我们先学习第一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b>【戌一、观察境】</b></p><p class="ql-block"><b>【分四:一、观察有无自在皆不应嗔;二、观是客现及是自性皆不应嗔;三、观其直接间接由何作损皆不应嗔;四、观能发动作害之因不应嗔。】</b></p><p class="ql-block"><b>【亥一、观察有无自在皆不应嗔】</b></p><p class="ql-block"><b>【分四:一、观察有自在不应嗔;二、观察无自在不应嗔;三、教诫须如此精勤而修;四、于此断疑。】</b></p><p class="ql-block">初中有四。</p><p class="ql-block">第一,观察有无自在不应嗔者。</p><p class="ql-block">观察令人嗔恨的对境,主要是从损害者的角度来观察,又分为四个方面:第一,观察损害自己的人有无自在来说明不应该嗔恨的道理;第二,观察损害行为无论是偶然现象还是本性造成都不应该嗔恨的道理;第三,观察无论是直接或间接伤害都不应该嗔恨的道理;第四,观察发动损害的原因来说明不应该嗔恨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第一,观察损害自己的人有没有自在、有没有自主权来主宰自己的行为等方面,说明不应该嗔恨的道理。简单地说就是观察那个损害自己的人,是不是自由自在的。其实前边我已讲过,“自”就是自己,“在”就是所处的环境、地方。损害自己的人在那个地方是不是自在的?能不能主宰自己的行为?其实,爱发脾气的人身心都是不自在的,身不由己,不具备控制自己的能力。为什么呢?因为是他的烦恼说了算,他随着烦恼走,随着他的嗔恨心走。</p> <p class="ql-block"><b>应当观察,于能怨害应嗔之因相为何。如是观已,觉彼于自欲作损害,意乐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乐,或于身心作非爱苦。</b></p><p class="ql-block">应当好好地来观察:为什么我会对损害自己的人起嗔恨心呢?通过观察发现:当别人打我、骂我、挑衅我的时候,我就会先入为主地觉得对方损害我了,于是就生起嗔恨心;而对方是先生起损害我的意乐心,然后再采用各种方法来遮止我的安乐,或者是对我的身心造作苦害。</p><p class="ql-block"><b>为彼于我能有自在不作损害,强作损害而嗔恚耶?抑无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损害故嗔恚耶?</b></p><p class="ql-block">那么损害自己的人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方是有自由的,本来是可以不损害我的,但是却故意要来损害我,引起我的嗔恨心;第二种是对方无法自主,毫无自由,完全是被他人或魔等众生驱使来损害自己,从而引起我的嗔恨心。对于这两种情况,我们接下来如理分析一下。</p> <p class="ql-block"><b>【金一、观察有自在不应嗔】</b></p><p class="ql-block"><b>【分二:一、损害心由因缘和合而起故他实无自在;二、损害的加行由损害心而起故他实无自在。】</b></p><p class="ql-block"><b>【木一、损害心由因缘和合而起故他实无自在】</b></p><p class="ql-block"><b>若如初者,嗔不应理,他于损害无自在故,谓由宿习烦恼种子境界现前,非理作意,因缘和合起损害心,纵不故思,此诸因缘亦能生故。若彼因缘有所缺少,则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b></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情况:如果损害自己的人没有自主权,这样嗔恨他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损害我的人,实际上并不是自由自在的,是无法真正自主的。</p><p class="ql-block">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烦恼在他的相续中已经形成习惯,完全是由于宿业的烦恼习气种子、相应的境界现前、非理作意,这三者因缘和合,他才会去损害别人。这种损害心是因为因缘和合而起,即使不故意去思惟,只要这些损害的因缘具足还是一样能够生起;当然,如果损害的因缘有所缺失,那么即使想故意损害他人也是办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b>【木二、损害的加行由损害心而起故他实无自在】</b></p><p class="ql-block"><b>如是由诸因缘起损害欲,由此复起损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补特伽罗无少主宰,以他亦随烦恼自在,如烦恼奴而随转故。</b></p><p class="ql-block">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第一种情况实际上是由于各种因缘聚合才引生损害的意乐,再以损害意乐发起损害的行为,然后由于这些损害的行为使被损害者受到痛苦。而这个损害自己的人实际上并不是能够自主的,他毫无自在可言,他完全被烦恼所操控,就像烦恼的奴隶一样被烦恼随意支配。因此我们不能对他生嗔恨心。</p><p class="ql-block">此外,假若我们自己先做了惹对方生气的事情,那么由很多因缘也会导致对方来损害我们,这其中都是有关系的。对方不会无缘无故地损害我们,这里必定有很多的因缘导致,因此不应该去怨恨他。</p> <p class="ql-block"><b>【金二、观察无自在不应嗔】</b></p><p class="ql-block"><b>若他自己全无自在,为余所使作损害者,极不应嗔。</b></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分析第二种情况:如果他完全无法自主,是被其他众生控制而作损害恶业,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更不能对他生嗔恨心;相反,还要对他生起慈悲心,怜悯心。</p><p class="ql-block">比如国王下令杀一个人,那么手下负责执行的武士自然要无条件地服从国王的命令,因为武士们畏惧国王的权力,自己并不能做自己的主。</p><p class="ql-block">对我们来说,真正的国王就住在我们心里面。愚痴、无明就相当于国王,确切地说,应该称为魔王。就是这个魔王支配嗔恨心、妒忌心、贪心,让我们对众生发脾气,损害众生。比如,对于某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努力求取却得不到的时候,这个魔王马上就会安排嗔恨心去做损害对方的事情。因此我们是完全没有自由的。</p><p class="ql-block">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对方跟我一样是有烦恼的,心里面也住着一个魔王,是完全受控于烦恼魔王的。我们应该以对待病人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伤害自己的人,他们是完全没有自由、是被烦恼魔王驱使才做出损害自己的事情,因此不应该责怪、嗔恨他。</p> <p class="ql-block"><b>譬如有人为魔所使随魔自在,于来解救饶益自者,反作损害行捶打等。彼必念云:“此为魔使,自无主宰,故如是行,不少嗔此,仍勤励力令离魔恼。”</b></p><p class="ql-block">例如有的人被魔所驱使,随着魔走,当我们想要去解救他、帮他逃脱魔控制的时候,反而遭到这个人蛮不讲理地打骂、损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他,要这样如理思惟:这个人被魔所控制,并不能自主,所以他才会损害我,我一点也不能责怪他,仍要继续努力把他从魔的恼害中救出来。我们要有这样的发心才行。</p> <p class="ql-block"><b>如是菩萨见诸怨家作损害时,应如是思:此为烦恼魔使无主,故如是行。不少嗔此补特伽罗,须更发心:为欲令其离烦恼故,我应勤修诸菩萨行。</b></p><p class="ql-block">同理,修习忍辱的大乘菩萨见到有怨敌来损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如理思惟:这个人是被烦恼魔控制的,是没有自由的,所以才会这样损害我。我对他不能有丝毫的嗔恨,而且更需要发心:为了让他早日远离烦恼的控制,我应该精勤地修行菩萨行。</p><p class="ql-block"><b>如《四百论》云:“虽忿由魔使,医师不嗔怪,能仁见烦恼,非具惑众生。”月称论师亦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嗔诸有情。”</b></p><p class="ql-block">如《四百论》所讲:虽然得了疯病的人由于受到病魔的驱使,打骂来给他治病的医生,但是作为医生并不嗔怪他,因为他完全清楚病人是不由自主的,是被病魔控制才会恼害自己的。比如精神病院里的病人,被病魔困扰,神经失常,经常无端地发脾气、砸东西,甚至打骂医生,他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医生不但不会怪他,还要想尽办法来为他治疗,帮助病人康复。同样的道理,佛陀是治疗众生烦恼疾病的大医王,他见到众生相续中的烦恼病患,非但不会厌离、嗔恨,反而会更加悲悯,想方设法地为众生救治。</p><p class="ql-block">月称菩萨也讲过:这不是有情的过错而是烦恼的过错。有智慧的人善加观察后,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不会嗔怪损害自己的人,反而会去悲悯他。</p> <p class="ql-block"><b>【金三、教诫须如此精勤而修】</b></p><p class="ql-block"><b>《入行论》中虽说多理,然惟于此易生定解,对治嗔恚最为有力。《菩萨地》说修惟法想,堪忍怨害与此义同,故于此上乃至定解当勤修习。</b></p><p class="ql-block">在《入行论》中虽然讲了很多修忍辱的道理,然而唯独把暴恶的众生比喻成被烦恼魔控制的病人, 这个道理最容易让人生起定解,对治嗔恨最为有力。</p><p class="ql-block">《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所说的能够修“惟法想”忍耐怨害与这个道理相同,所以对于上述道理乃至获得定解都应当勤加修习。</p><p class="ql-block"><b>“唯法想”是什么意思呢?《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云:“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随顺唯法之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依托众缘唯行唯法,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骂能嗔能打能弄能呵,或是所骂所嗔所打所弄所呵。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菩萨应如何对损害自己的有情修习“随顺唯法”之想?</b></p><p class="ql-block">菩萨应当这样思惟:一切有为法都是依托众多的因缘和合而生、住、异、灭的,“唯行唯法”,只有行,只有法。法这里指有为法,行就是指有为法的生、住、异、灭。因缘和合而生的法,是刹那坏灭的,并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性。“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有情”、“命者”、“生者”都是“人我”的异名。也就是说人无“我”、法无“我”,</p><p class="ql-block">自然也没有“能骂、能嗔、能打、能弄、能呵”,或是“所骂、所嗔、所打、所弄、所呵”。这样如理思惟之后,就能把自己和损害自己的有情都观为因缘和合的法。根本就没有一个补特伽罗来损害我,对方就是因缘和合的法。所以对所有怨害都应该安忍不嗔。</p> <p class="ql-block"><b>【金四、于此断疑】</b></p><p class="ql-block"><b>若诸有情能有主宰皆应无苦,以此诸苦非所愿故,有自在故。又诸有情若为猛利烦恼激动,尚于最极爱惜自身而作损害,或跳悬岩,或以棘刺及刀剑等而自伤害、或断食等,况于他人能不损哉?应如是思,灭除嗔恚。</b></p><p class="ql-block">众生都不愿意痛苦,如果有情众生是自由自在的,能主宰自己的心,就都应该没有痛苦,因为有情都不希愿受苦。但事实上,在猛利烦恼的驱使下,有情连自己最爱惜的身体都能损害。比如,在烦恼的逼迫下跳崖、跳楼、自焚、服毒,或用荆棘及刀剑等自残、伤害自己,或者绝食等,更何况是对于其他人,怎能不损害呢?应当这样思惟而灭除嗔恨心。</p> <p class="ql-block"><b>《入行论》云:“一切皆他使,他主无自主,知尔不应嗔,一 切如化事。”</b></p><p class="ql-block">《入行论》里讲:所感得的一切苦果都是由烦恼等因缘和合而生的,众生无法自主,由众多因缘支配而造作种种恶业。因此,一切事物无有自性犹如虚空,有为法都是缘起性空,是没有自性、如梦如幻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不应该再有嗔恨心,而是要勤修证悟缘起性空的道理,摧灭烦恼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又云:“故见怨或亲,为作非理时,谓此因缘生,思已当乐住。若由自喜成,皆不愿苦故,则一切有情,皆应无有苦。”</b></p><p class="ql-block">又讲到:因此见到怨敌或者亲友在作非理损害的恶行时,应该知道这一切都是由众多因缘聚合产生的,如梦幻一样,都是空无自性的。如此思惟之后,应当遮止心中的嗔恨而欣然安住。如果能由自己的所愿成办,自己能够作主,那么一切众生都不愿意受苦,一切有情都应该没有痛苦。然而现在众生的苦难不断生起,这说明众生是无法自主的。因此,我们对众生起嗔恨心是不合理的。</p><p class="ql-block"><b>又云:“若时随惑转,自爱尚自杀,尔时于他身,何能不为损?”</b></p><p class="ql-block">又讲到:如果有情随烦恼而转,被烦恼魔控制的时候,即便是自己最亲爱的人尚且会杀害,比如杀父、杀母,造下五无间罪,甚至会自杀,这种时候对于其他人怎么可能不损害呢?因此,大乘菩萨明白这个道理后,不但不能对损害自己的人心生嗔恨,还要更加悲悯他,尽一切努力救度他。</p> <p class="ql-block">至此,观察境的第一个方面:观察损害自己的人有没有自在而不生嗔恨的内容讲完了。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众生在伤害他人时,如同精神狂乱的病人,心是不能自主的,是因缘和合造成的,因此不能嗔恨他们,应以缘起性空的智慧修安忍。</p><p class="ql-block"><b>节选自洛桑陀美金刚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上7-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