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柿柿如意

三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霜降,柿柿如意</b></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霜降,城里亦知季节变换,街道边微黄的秋叶,不到六点就落下的夕阳,一场秋雨就被从衣柜里催出来的秋裤,宣告着枫叶飘零的晚秋已经到来。故乡的原野上,真正的霜应该还没有降落,但清晨的露珠,应该早就晶莹剔透的挂在枯黄的野草及为数不多的青菜叶子上。家家户户门前,应该还有晒制好,夜承甘露以加速上霜的柿片。过段时间,甜甜的布满析出白花花葡萄糖粉的柿片,就应该能新鲜出炉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天气,比较适合柿子的开花结果,应该算是大年。不仅故乡,连武汉公园的柿子,也是硕果累累,红红的挂满枝头。越冬的鸟儿,已经开始享用枝头的甜蜜大餐了。</p> <p class="ql-block">  美篇发来通知,提醒我美篇旅程Lv12成就达成,原来是注册美篇满7周年了。2017年10月17日,可能是从朋友圈看到了别人发的文章,好奇就下载了一个美篇App。感觉不错,在当时的应用市场,一次能发100张图片,每张图片还能配5000文字,很好的解决了直接发圈九9图140字限制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下载了几天,除了看看别人的文章,琢磨着也要发点自己的东西。适逢秋雨绵绵后一个朗朗秋日,从老家带来的柿子还有不少,应该是看到了有关柿饼的文章,一时兴起,就想晒晒柿饼,因为在故乡,柿子在树上时一般不能等它完全熟透,那样是没有办法采摘的,太软了,不能摔,得是乍黄还青时就采收。低处的可以直接摘,高处的用一根长长的竹篙,顶端劈开绑成夹子状,夹长在高处枝条上的柿子,有时还要架梯子。最好是连短枝一起夹断,有利于来年新枝挂果。夹就容易掉到地上摔破,成熟了的就会粉身碎骨。</p> <p class="ql-block">  在故乡,柿子一般只有两种吃法:一是完全熟透的,直接撕开一个小口,将如果冻般的肉质直接吸食,非常甜,但这种食用方法有个弊端,要么是在树上早熟的,不容易发现且能安全摘下来。大多数时候只能微黄时就采摘,放在阴凉通风处,柿子自己慢慢熟透,直到完全变软。一旦变软就要及时食用,而同一批采摘的基本会同时变软,吃不了的会放坏。</p><p class="ql-block"> 所以故乡的传统做法一般是柿子打下来后,留点吃软柿子的。大部分趁着还硬梆梆的时候,去皮切片,大太阳晒几天,然后夜露几天,再装入陶罐密封保存,到冬天,柿片析出白霜后食用,甜甜蜜蜜,极有嚼劲。</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靠太阳晒,而且晒制期间不能阴雨,没晒好的,一天阴雨,哪怕是没有淋雨的柿子也会发霉长毛,坏掉了。大概是晒柿饼不容易晒透的原因,老家的人很少会制作柿饼。后来在网上看到很多揭露晒柿饼的科技与狠活,大概能保持柿子含更多的水分以及不容易霉变,基本不会购买。</p> <p class="ql-block">  17年国庆回家,柿子也算丰收且早熟,我们从小就眼馋的荣家湾水库边的那棵老柿子树,小时候是我们湾子里唯一的一棵,比我年龄大多了。主人家的孩子在外打工回不来,留守老妇面对大树无能为力,就对我们说她不要了,让我们自采自拿。一帮人兴致勃勃的抬梯子抗竹竿的上阵,一番忙碌,收获了好多框,送了一筐给主人老婶子后,回汉时就带了很多整柿子。慢慢的放熟后与同事们分享了一部分,突然想试试老家没人尝试的晒柿饼。</p><p class="ql-block"> 按照攻略的步骤,一步步来,总以为太阳大应该能成功,中间下了一次小雨,看着影响不大,但实际上已经坏了,晒上霜的柿子,局部还是长霉了,失败。就像很多以为按照小红书上的美食教程,就能提高厨艺一样,结果餐具调料买了一堆,美食还是餐馆做的好吃。不是有配料步骤就能出美食,火候这个东西,得练,长期的练。如果看看视频就能提高厨艺,那蓝天学校不是要倒闭了么,何况学校毕业还要跟师傅学习好几年呢。</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几年,还是老老实实的吃软柿子,亲戚晒好的柿干。直到去年,再一次尝试,这次没有发霉,但估计是晒过头了,成品上霜了,但是硬邦邦的,吃不动,也算是失败。今年又试了一次,部分已经霉了,用绳子挂着晒的,没有问题。按照最新的攻略,把晒软了的放到冰箱里冷冻,说这样也可以上霜,期待中。</p> <p class="ql-block">  我的美篇处女作,于2017年10月21日发布,就是流水账般记录了那次制作柿饼的过程。此后的两年时间,偶尔写点关于故乡的文章,其实连文章都算不上,看图说话般的做些介绍罢了。还有那时的秋冬,我很喜欢徒步,应该算是现在的city walk吧,记录一下。那时的图片不算精美,设备像素不高,加上拍照后存相册会被要求压缩到很小的像素,质量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两年时间,断断续续的写了一些,回看一下,不通格律的我,居然学着写了不少诗。我还不知道要投稿到话题(现在叫圈子了),不清楚流程加上创作质量也不高,只能在看到别人的文章加精后表示羡慕。</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14日,写了一篇关于故乡小镇三河口的长文《什么是三河口》<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5bnyo8"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什么是三河口</a>一经发布,立即在故乡小镇引起轰动。故乡人争相转发浏览,很多人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发来质量更好的图片。一个月后,我写了一段后记:</p><p class="ql-block"><i>致谢:</i></p><p class="ql-block"><i> 上线到今天,一个月了。</i></p><p class="ql-block"><i> 一篇冲动而作,文字粗糙的散文,临时拼凑的图片并不精美,特别是我自拍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劣质,能有如此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迅速在三河同乡中广为传播,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时髦的说法就是远超预期。</i></p><p class="ql-block"> <i>作为没有平台支持,没有商家套路的自由作者,在短视频泛滥,潮流追求9秒快感,文字阅读被时尚抛弃的背景下,一篇文章完全靠朋友圈转发,口口相传,能有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i></p><p class="ql-block"><i> 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像评论里留言说的:故乡,始终是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不论你身在何方,不论你是在为生存苟且,还是成就了诗和远方。故乡的山水,一石一木皆美景;记忆中永远不会忘却家乡美食,一粥一饭皆美味;无数次走过的乡间小路,一坑一氹总关情;熟悉的校园,一桌一椅总难忘。</i></p><p class="ql-block"><i> 最最牵挂的,可能是我们留在家乡的亲人;最最想念的,是多年不见的同窗;最想重温的,可能是当年教室的朗朗书声;最难释怀的,可能是年少无知的懵懂。</i></p><p class="ql-block"> <i>以及那份藏在心底的情愫,他(她)在它乡还好吗?</i></p><p class="ql-block"><i> 千般情感,一文难尽,才疏学浅,难以呈现。初稿上线后,诸多朋友提出了修改意见,有的还提供了美图,更多的是来自天南地北的称赞和鼓励,一条条比文章更精彩的评论,饱含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情,让我十分感动之余,更是十足激励!</i></p><p class="ql-block"><i> 在此一并致谢。</i></p> <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15日,写了一篇关于麻城的长文《麻之城—我的故乡我的城》<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f6qz2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麻之城--我的故乡我的城</a>,一次性介绍了故乡的所有乡镇,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热议,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作品转发量最高的一篇文章,甚至发布一年后,还有同乡在转发。</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7日,看到老同学拍发了一组故乡殷家山小村的一组柿子照片,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散文《殷家山的柿子红了》<a href="https://www.meipian.cn/2i2sppn8"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殷家山的柿子红了</a>,这是我在美篇的第一篇加精作品。这是一个故乡非常偏僻的小山村,我的一位同学已经离开这里进城很多年了,看到文章后,立即放下一切,回去看了一眼他的山村。一文一图一曲,能让读者的一抹心弦被撩拨,一怀愁绪被回味,也许就是一篇精品存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七年过去,柿红依旧,物是而人非。美友圈中,给予我支持帮助和鼓励的有些人或许不在了,或许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亲人亦或是素不相识的出现在我图片中的人,包括那个给我感动的殷家山爬树摘柿子的老者,或许也有些人已经不在了,记忆或模糊或清晰,那份曾经带给我的感动,永远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