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渝中区抗建堂

下山虎

<p class="ql-block">刘秉义:《嘉陵江上》</p> <p class="ql-block">‌抗建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一路181号‌,始建于1940年,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圣殿”。该建筑为中西式砖木结构,有堂厢、楼厢和工作室,建筑面积817.22平方米,剧场占地面积543.28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32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文艺名流荟萃,当时的中华剧艺社、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青年剧社等五大剧团纷纷迁来重庆,其它还有孩子剧团、怒吼剧社、中国业余剧社等机构都在抗建堂排演剧目。</p> <p class="ql-block">1941年扩建,是专供演映抗战戏剧电影的著名剧场。</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知名的老作家、名导演、名演员云集重庆,如夏衍、吴祖光、张骏祥、史东山、张瑞芳、秦怡、王瑞麟、王班、田禽、朱铭仙、舒绣文等等,话剧运动在重庆形成了空前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后,决定新建一处话剧剧场,以解决当时重庆戏剧界名家荟萃而剧场奇缺的困难,著名导演史东山的夫人华旦妮具体负责改建。</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请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该剧场题名,由林森亲笔题写了“抗建堂”三字,取自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p> <p class="ql-block">抗建堂建成后,为上演进步话剧和进步文艺界集会活动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每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演出。而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雾季,这期间,因经常大雾弥漫,不利日机空袭,重庆文艺界遂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史称“雾季公演”。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雾季公演”创造了重庆话剧运动,抗建堂建成后,为上演进步话剧和进步文艺界集会活动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也是中国话剧史的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曹禺等一大批文化人曾在抗建堂宣传抗日救亡,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等著名话剧团体及舒秀文、张瑞芳、秦怡名角先后在抗建堂演出,郭沫若《棠棣之花》、《虎符》、《屈原》,曹禺《北京人》、《雷雨》,吴祖光《牛郎织女》等经典话剧的上演让抗建堂成为中国话剧的圣殿。</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25日成立于抗建堂的重庆市话剧团,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为基础,由戏剧专科学校、孩子剧团和中华剧艺社等单位人员组成而成立。1950年代初期,抗建堂剧场改名为红旗剧场。1957年,该团改组为市话剧团。作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十大著名剧团之一,重庆话剧团的历史甚至比著名的北京人艺更早。1986年,红旗剧场恢复原名抗建堂,剧场改名为抗建堂俱乐部,剧场内部则改建成舞池,旧貌无存。1987年1月23日,重庆市将抗建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其实,多年前已将主城区的抗战遗址、名人旧居等拍得差不多了。但因当时许多地方的产权还归一些企事业单位所有,有的根本就是民居,没有规划管理,故也只能拍个外观而已。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今这些都得到巿区文物部门的有效保护,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经过修缮、翻新后重新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