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真兴

穿黑风衣的汉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夏真兴正面↓</b></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木箧中,有一枚小钱币。整枚钱以褐色铜锈为主,蓝绿红黄白等锈为辅。</p><p class="ql-block"> 钱形规范,廓缘规整,材质为青铜,广穿,内廓呈四决纹。</p><p class="ql-block"> 正面四字顺时针旋读:大夏真兴。字口深峻挺拔,笔划有力。字体为楷书,笔画间夹杂有行书。尤其是兴字的写法,行楷字体明显,可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行楷书体最早出现的字体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夏真兴背面↓</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夏真兴的背面,光素无文。铜锈也是以褐为主,以蓝绿黄白为辅,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 内、外廓缘也非常标准,内廓缘也略呈四决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夏真兴直径23mm↓</span></p> <p class="ql-block">  此钱直径约23毫米,穿径7毫米。厚度及重量,恕不公开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夏真兴与太夏真兴↓</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夏真兴铜钱是十六国时期,匈奴族赫连勃勃将夏国都城从长安迁回统万城后,改元真兴时铸造的。</p><p class="ql-block"> 从以往公布的这类真品钱资料来看,所见到的钱文皆写作太夏真兴,古时“太”与“大”通假,“太夏”读作“大夏”。“太夏真兴”的正音就读作“大夏真兴”。</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这枚钱的钱文确确实实写的是“大夏真兴”,开始以为是铸缺,但仔细看整个币面,制作得如此完美,不可能会缺铸大字下面的一点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会不会是“太”字下面的一点,经过千年的岁月被锈蚀掉了?经过用高倍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没发现有锈蚀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人为抠挖,或者铲磨掉了?经过用竹牙签反复刮剔大字下边,又用指尖肚擦摸大字下边,没感觉有什么不自然的。后来又借来中学生用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也没发现有人工挫磨铲抠等痕迹。</p><p class="ql-block"> 把我收藏的一枚大夏真兴和一枚太夏真兴,放一起进行比对,大夏真兴的直径约23毫米,太夏真兴的直径约23.5毫米多,明显相差了半毫米多一点。</p><p class="ql-block"> 两枚钱的兴字写法,那就更明显不同了。一个是很潇洒的行书,一个是很规矩的楷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此,可以肯定这枚就是一个新发现的大夏真兴版别钱,而且是仅见的一枚出谱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康元宝与太康元宝↓</span></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用两种通假字,同时铸造于同一种币面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但也不是个例,比如辽代铸造的大康元宝,就同时铸造有太康元宝发行流通。再比如元代铸造的至顺元宝,就同时铸有宝字的繁、简二体铜钱。</p><p class="ql-block"> 大夏真兴和太夏真兴,不知为何要将大和太,铸造为同一种钱币的两种版别?不知它们是同一批铸造的呢?还是分批另外铸造的?这些疑问,将是古泉爱好者们乐于探索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