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这座青色的城,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历史上此地出现的俺答汗(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又名阿勒坦汗),在明万历三年建成“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后渐成为蒙古草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是因为历史上在此地出现的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称“明妃”)。人们口中常说的“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中的“落雁”就是指王昭君。</p> <p class="ql-block"> 我对昭君的故事了解甚少。只知怀抱琵琶,一首《琵琶怨》成就了“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人。史书记载,这宝坪村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长江的支流----香溪水流经村前,环绕一峰青山,山腰另有一方平地,上有村落名以“宝坪”。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汉元帝时,昭君才貌出众,选为宫女而入宫。</p> <p class="ql-block"> 昭君入宫后出塞前的这一段历史故事,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得很是生动。马致远不愧是元代杂剧第一人,该剧与历史事件尽管有别,改动很多,与正史相差甚大,却比传说故事容纳了远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以诗笔写剧,把写景、抒情、叙事完美统一,将昭君和元帝间的咋见欢喜、恩幸欢愉、远别痛苦等展现的淋漓尽致,借帝妃离合之情,发民族兴亡之感,折子中一段段唱词就是一首首韵味深长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共四折一楔子。第一折是全剧开头部分,写到王昭君被毛延寿点破图形,发入冷宫,寂寞中弹琵琶遣愁,汉元帝驾幸后宫闻声而寻昭君;第二折的《牧羊关》、《贺新郎》、《斗虾蟆》、《哭皇天》、《乌夜啼》、《三煞》这几只曲子唱的是毛延寿事发叛国,引匈奴兵犯境索要王昭君。满朝文武卑躬屈膝、奴颜外媚,面对元帝的质问,强劝送昭君与匈奴,昭君深恐“江山有失”,委曲求全,为结束边疆战争自请求行,“情愿和番,得息刀兵”。第三折曲词颇为悲壮。以《步步娇》、《殿前欢》、《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远洋煞》讲述了元帝送昭君往匈奴和番。元帝尽吐相思的痛苦,离别的哀愁,追忆往昔的欢娱,嗟叹自己的无能,那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后昭君在番汉交界的黑江处投江自尽(此处情节和历史现实存有甚大差距)。元帝闻讯,悲痛欲绝,匈奴单于将造衅者毛延寿送回汉朝处置。第四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余波,渲染元帝对昭君的思念,加重悲剧的气氛,描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的画面,在梦中见到昭君归来,却又被雁叫声惊醒,最终在雁叫声中不胜悲凉……</p> <p class="ql-block"> 告别故土出塞和亲之旅途中,就数昭君怀抱琵琶,一首《琵琶怨》成就“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最为大家熟知。</p> <p class="ql-block"> 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从长安出发,经过黄河风陵渡,北上杀虎口,进入内蒙古阴山塞直至匈奴王庭。迎亲的、送亲的,男男女女,锅碗瓢盆,家当粮草,赶着车、牵着马,乘着骆驼,浩浩荡荡,一路黄沙漫漫、马嘶雁鸣,风餐露宿。启明星、北斗星,朝雾夕阳、雪雨交加,篝火帐篷、炊烟奶茶,惆怅与歌声、惜别和欢笑……</p> <p class="ql-block"> 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眼见得故国的山河渐行渐远,幽思自叹心绪难平,玉指扶丝弦,于马上弹奏琵琶一曲,寄托了她厚厚的乡愁和无限的憧憬。琴音泠泠而出,如珠落玉盘之悦耳,曲调清冷已极,似湖面寒风之凄婉,琵琶感伤无限,铮铮声音如婉如诉催人泪下。红色的绣花罗裙跟着飘浮,南飞的大雁看着惊艳的女子,听着都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这也成就了“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可想而知,生于战争纷飞的年代,很多时候命运由不得自己做主,昭君再多眷恋再多不舍只能藏于心中,为了“和平”决然踏上“和亲”之路。</p> <p class="ql-block"> 到达塞外,现实的生活里充满艰辛和挑战,但这里有昭君的智慧和勇气、青春和梦想,昭君也变得更加具有大智慧。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昭君自出塞之后,一生不曾再有机会踏入中原半步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备注:杜甫诗《咏怀古迹》)。</p> <p class="ql-block"> 到达匈奴后,昭君化身和平使者,被封为“宁胡阏氏”,与单于呼韩邪共同生活了三年,育有一子名为伊屠智伢师。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按照当时匈奴“收继婚制”的习俗,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生有二女。在塞北地区生活的这一过程中,昭君始终保持着对汉王朝的深厚感情,她的存在使得汉朝与匈奴之间保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战乱消除,边塞安宁、匈奴统一,昭君为汉朝和匈奴人民带来了福祉,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昭君去世后,被安葬在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今玉泉区),墓地是远近的农牧民自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来的,被称为“青冢”,成为了后人纪念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远远望去青冢兀立、巍峨壮观,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在历史上被文人墨客誉为“青冢拥黛”,为呼和浩特的老八景之一。前几年的时候当地人称之为“昭君坟”,现在已改名称为“昭君博物院”。据了解,目前能够找到十一座可以确定的昭君墓,这些昭君墓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远了不说,近处的呼和浩特赛罕区的八拜村、土默特左旗的朱堡、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均建有昭君墓。</p> <p class="ql-block"> 各地修筑昭君墓,说明历史上王昭君这个人深为百姓喜爱,是对昭君出塞促进民族团结的一种赞扬,体现了老百姓对和平的向往。究竟王昭君葬在何处,现在还不得而知,那是考古学家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 昭君这样一个人,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也应该好好去写一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