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开六十年

云之

云天收夏色,木叶落秋声,母校迎来了她160岁生日,我们女十二中初67届也因同学结缘,迎来了我们的紫藤花开六十年。<br> 母校可以指任何阶段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而母校的定义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教育阶段,只要是个人曾经学习或毕业的学校,都可以被称为母校。这个词语不仅包含了实际的学校教育经历,还蕴含了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和回忆。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母校两字是很奢侈的,由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失学的年头很是不短,之后又由于每个人的不同经历不同环境,并不是都重新获得了复学的机会,能够再定义为母校的学校并不多个,而我们中间多数人努力再读书的学校,也因办学形式能够举行校庆日的却也鲜有,就这样使得我们对这座古老而优秀的母校积聚了超出一般的感情。 10月19日天清气朗,轻寒可人,我们五个同班同学相约回到了曾经读书的学校,这所历史赋予盛名的贝满女中——女十二中,如今的一六六中学。 五个人中维维、李立、查兰与我是同在延安插过队的“哥们儿”,嘉庆是为了校庆自大洋彼岸飞赴而来,领到志愿者小学弟学妹送上的纪念包包,炫耀地举着在校园里不断拍照、录视频。 领到志愿者小学弟学妹送上的纪念包包,炫耀地举着在校园里不断拍照。 “庆祝建校160周年”的红色横幅在风的吹动下格外美艳。 教学楼、大操场红旗招展。 教学楼、大操场红旗招展,“庆祝建校160周年”的红色横幅在风的吹动下格外美艳,舞台上学校的正声爱乐团为现场奏响着激情澎湃的乐曲,满操场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同学都在找寻着各自的旧日痕迹和情感记忆,所有的人就像回到了当年的学生时代,握手、拥抱、兴奋地互相拍照、合影,既像曾经分别了很久未见,又像未曾分别过一样,看着亲切而温暖。<br> 我惦记着八十多岁的姑姑(她和我是校友),疾驰去学校接待老校友的第一教室看望,果然教室里一片银发皓首的长辈们,她们没有去大操场到处打卡拍照,而是团团围坐在一起聊天呢。 有她们在我不敢装老,赶紧给她们再拍些合影,她们来的同学们个个精神矍铄,话语爽朗,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芳华气息。 拍照! 打卡! 参观过校史展览已经近中午,我们离开学校,心满意足!<br>未及吃中午饭,查兰、李立拍的图片和视频就发到了班群里,激起了一片议论声,我们说到在现场见到了三班的班主任张老师却没有找到其他的任课老师,潘老师也因年事已高,身体欠安,不能再来学校,校长们在校庆前去探望了她老人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诉说了对班主任范毓梅老师的怀念,各种不同侧面的回忆勾勒出了同学们与范老师曾经的亲密相处画面,真实地展现了范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和帮助,年过七十的老学生都吐露了思念之情。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校庆后在学校《思念》论坛里找寻到的一张范老师他们拍摄于1984年120周年校庆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范老师是我们进入女十二中的首位班主任,同时教授我们语文,那会儿她应该是大学毕业时间不长,初为孩子王。我记得我被女十二中录取后,收到一封范老师寄到家里的信,信中希望我也给她回一封信,介绍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提一提进入中学后心中的希望等等,我回信了,小孩子不常写信,但很认真,回信是按照范老师给的地址,寄到了东城区赵堂子胡同范老师家,其实她家距离我家不远,至于我去过范老师结婚前的这个家我不敢肯定,但范老师婚后的家我去过两次呢,而范老师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也来我家两次,一次我不在家里,第二次我在家,在外间全程听了老师与妈妈的交谈,小姑娘心中自我感觉美美的。</p> 学校的140周年校庆是我们第一次作为班集体参加的活动,这一次我们班来了22个同学,已经调离学校的范老师来了,教政治的陈维维老师来了,教英语的潘其华老师来了,我们各自简略地向老师汇报了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合影。 范老师站在我们中间,校庆后,小平同学还去范老师家送了照片。<br> 十年过去,150周年校庆我们班已经有了微信群,全班齐心合力聚齐了30个同学,大家久别重逢,开心无比。在学校里找来找去没有找到范老师,见到了已经88岁高龄的潘老师,围在潘老师身边纷纷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br>又是十年过去,很多同学们因为各种原因不得已放弃了亲临校庆现场,我们5人成了总代表,见到三班的张老师时难免有些眼热,我们的范老师在哪儿呢?<br>金英同学虽然很少外出,但是她却神奇地找到了一个久远的电话号码,小平同学认真地使用了这个号码,似有神助,这个一二十年的号码范老师竟然保留着,于是乎,班群里炸了锅——找到范老师了,范老师进群了!<br>余下的情景就不必说了,一时间“我是……、我是……”<br> 校庆时学校送给我们每人一枚u盘。 <div>打开后看到1549页密密麻麻的名录,有条不紊,贝满时期、女十二中时期、一六六中时期,从1899届开始,粗略计算数以数万计,不小的统计工程,看到红红的名录上自己的名字,60年了那里还有我的名字,阿弥陀佛!女十二中记得我们,感谢母校!</div> 155周年校庆时我做过一个美篇《紫藤花开五十五年》,接着就是三年的疫情,我们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刻,上天眷顾,同学们都平安无恙。 2021年6月德珍同学组织我们在《悦之府》养老中心集体庆贺70岁生日,那是几年来同学们唯一的一次大的聚会。 虽然还是在疫情之中,但是同学们勇敢地来了,而且都收拾得很漂亮,一扫疫情的阴霾。 我们吃了生日蛋糕!<br> 2022年7月我们一个村插队的几个同学应德珍邀请前往《大爱书院》参观。 我们还在那里住了一夜,朝夕相处,就像回到了插队时的样子。<br> 2023年12月我们一个村插队的同学再次相聚。 祝我们身体健康!友谊永存! 2023年的12月,寒冷的冬天传来不幸的消息,班上的惠萍同学走了,我们十个同学悄悄地集了一点帛金转给她的女儿,代表全班同学表示哀悼与思念。延峻、忠南、惠萍,每当同学们提到她们,想起她们,她们就仍在我们中间。 2024年10月校庆日前小聚。 <p class="ql-block">时间知味,岁月沉香。160年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60年的同学相交,无疑也是一段不浅的缘分。回想当年小才女们的同学少年鲜花怒马,奔赴穷乡僻壤的知青岁月,追赶时代列车时的拼命奔跑……那些青春的故事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镌刻在我们自己生命的年轮上。</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特殊的一代,有谁像我们那样十五六岁无学可上?十七八岁背起行囊走四方?三十大几与儿女同做读书郎?特殊的一代有特殊的活法,特殊的活法早已把我们锻造锤打得坚韧刚强。</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尽管青春年华已经被时光带走,我们却要把最美的笑容留在脸上,相见时虽然每个人都不再是原来模样,但恒久不变的,是我们依然炽热而勇敢的心灵。</p>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