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那些事

胡志強

<p class="ql-block">  10月的北京,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季节,天高云淡,气候宜人。阳光洒在大地上,不再如夏日般炎热,而是温暖和柔和。那时北京的天空蔚蓝如洗,白云仿佛被刷过般洁净悠然,给整个城市带来一种清爽的气息。就是在这美好的季节,我和太太来到了北京,探望他的叔叔—“晚叔”,“晚婶”,顺道欣赏北京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我和晚叔晚婶第一次见面是在上年的春夏时分(2023年),当时我和我的姐姐兄弟一家人陪着妈妈,一位百岁老人去西安、北京游玩,在北京时我顺道抽时间和他们见了一面(那次我太太因为签证问题没能和我一起去探望她的叔叔)。</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的见面,我和晚叔,晩婶就交谈甚欢,他们留我在他们家里吃上一顿正宗的北京人的家庭饭菜,(晚婶是正宗的北京人),饭桌上,他们讲了很多他们那个年代,年青时的很多很有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60年代的青年,我们一般都称他们为革命青年,他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出生于旧中国,成长在新中国,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从小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贫困,亲身体会到旧社会的压迫与不公,因而对新中国的建设怀有极为深厚的感情。他们的教育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精神的继承,接受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心中燃烧的是报效祖国的理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叔告诉我,他出生在广东最贫困的山区里,但他读书很聪明,初中就以优异成绩来到了广州读高中,然后又以全市优秀的成绩获得去北京读大学的机会。他总是说,他能有今天,都是国家给的,人民培养的,所以他会在他有生之年,用尽自己的一切去报效自己的祖国和人民。</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青年人还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愿意为了国家的未来而牺牲个人的利益。他们常常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认为个人的成就只有通过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在他们心中,为了理想可以牺牲一切,无论是安逸的生活、个人的前途,甚至是生命。他们的理想主义情怀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祖国各项事业,无论是在农村的广袤田野,还是在城市的工厂和学校,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参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这种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坚定的理想,成为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也为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晚叔晚婶就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  晚婶是一位柔情似水的女子,现在她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说起那段年青时和晚叔一起的时光,还总是含情脉脉,眼泛泪光。晚叔在大学是学金融法律的,并兼修了英语,因为聪明,考试成绩好,因此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抽掉到中央的外贸部从事贸易法律上的工作,而晚婶就在那时侯认识了晚叔,开始谈恋爱,晚婶告诉我,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谈恋爱和现代的年轻人很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爱情被认为是一种内敛的情感表达,青年人即使心中充满了对彼此的恩爱,也极少会说出“我爱你”这句话。对他们而言,爱是通过行动和责任来体现的,而不是通过言辞表达。在今天看来,这种沉默的爱情或许会让许多现代年轻人感到不可思议。晚婶告诉我,她和晚叔都互相喜欢欣赏对方,但直到现在她还没有亲口对晚叔说过一声“我爱你”这样的话,晚叔也一样。这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表达爱情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晚叔从事的是外贸法律上的工作,经常要在国外或香港工作,一出差就是一年半载才能回家见晚婶一面,他们聚少离多,他们的感情联系就只能靠书信来往,晚婶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他和晚叔的“情书”,她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把一扎一扎的“情书”拿给我看,我看到的是一张张泛黄的纸张,有的还残留着深情泪痕,在信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那年代那种真至和温馨的情爱。那年代的许多年青夫妻、恋人,由于工作的调动和分配的关系,不得不长期两地分隔,书信成为他们表达思念和感情的主要方式。这些书信饱含着质朴却深沉的情感,传递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牵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我在晚婶给我看的那些保留了了五十多年的书信中,常常可以领会到他们之间流露出对对方的深切思念。他们在信中描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仿佛对方就在身边。他们写到对对方的关心,比如“工作是否辛苦”、“身体是否健康”,以及对日常琐事的关怀。他们从来不会写什么“我爱你”之类的词语,他们的思念有时是含蓄的,比如一句“晚上看着星星,想起你在的那座城市”,但更多时候是直白的,比如“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你,希望能早日见到你”,这类话语。</p> <p class="ql-block">  这些书信中也会表达他们对未来的共同憧憬。他们会互相鼓励,坚信彼此的感情能够战胜距离和时间的考验。信中总会看到:“无论我们相隔多远,我对你的感情从未改变。等我们再次相见,一切都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  在他们的信中不仅有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在信中会谈到工作中的挑战和成就,会互相鼓励彼此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虽然我们不能常常见面,但想到我们都在为国家的未来努力,我的心就感到无比踏实。”</p> <p class="ql-block">  这些书信朴实无华,却承载了那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感情。书信往来不仅是情感的桥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我在想,我们如果能够把他们夫妻的书信整理好,留给下一代,可能也是留给现代青年一代的一份最好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今年,我和太太又专程从美国乘飞机飞到北京再次探望晚叔晚婶,我太太已经三十多年未见过他们了,她告诉我,他们真的老了,三十多年前她见到的是一对非常恩爱的中年夫妇,现在见到的仍然恩爱有加的老伴。这一次我和晚叔晚婶相处的时间比较长,有差不多一个星期,我们就住在他们家。晚叔是退休的国家老干部,所以国家分了两套房子给他,他让我们住一套,他们住另一套,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机会听他们讲他们那年代的那些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中英兩国要谈判香港回归的一系列的问题,晚叔因为是广东人(会讲粤语),又是商务法律上的专家,同时又懂中英文,因此被抽掉到中央,在中英谈判联络小组里工作,他作为中方代表的工作人员之一,从事商务法律方面的翻译和指导工作,因而离开了北京去到了香港一段很长时间,前后在香港工作了七年多。我曾经问过晚婶,你们那样经常聚少离多,有的时候一年也见不到丈夫一面,心中一定很痛苦的,有想过分开吗?她说不会,那年代的人绝少说离婚那种事。</p> <p class="ql-block">  离婚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社会对婚姻的期待是稳定和长期的,离婚不仅会让个人名誉受损,还会严重影响到工作前途和社会评价。夫妻之间即便产生了矛盾,也通常会忍让解决,尽力维持婚姻,以避免成为公众的谈资。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离婚意味着失败,甚至可能被视为不忠于家庭、不忠于集体的表现。因此,夫妻间就算有多大的难处,也会选择坚持过下去。</p> <p class="ql-block">  这一切与现代年轻人所习惯的爱情观有着巨大的差异。今天的社会更加开放,恋爱和婚姻被视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更加直接,恋爱中的年轻人常常通过言语和行动来表达对彼此的爱慕。与此同时,离婚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是禁忌,许多人把婚姻视为一段旅程,若不合适可以终止,而不必承担过多的社会压力。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父母一代的爱情观可能显得沉闷、压抑,甚至“不可理喻”。但正是那样的年代背景,塑造了父辈们内心深处的坚韧与责任感。爱情不仅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生的承诺,是在不言中默默支持的力量。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爱情观,理解这种差异,或许可以让今天的年轻人对上一代的坚守与沉默有更多的尊重与理解。</p> <p class="ql-block">  10月北京的天气仍然是那么的美,那么的舒服,我们和晚叔晚婶相处的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即将离开那座有历史的城市—北京,也即将离开这对铭上那个年代烙印的夫妇。晚婶在她的送别晚餐的餐桌上,骄傲地对我们说,我们以前为了事业聚少离多,现在退休了可以形影不离,互相陪伴,一刻也不分离,我们现在有房子,有退休金,儿子又成家并给我们带来了小孙子。我们现在真正享受着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为霞尚满天的幸福生活。看着这对脸上布满了历史皱纹的老人,我感叹到,真是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