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钩沉(二)

大方

<p class="ql-block">民国初期,虽地方割剧,军阀混战,然而经济生产却照常进行,且发展良好,增长很快。尤其是在1927年至1937年,更是民国经济生产发展的黄金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百分之八。至于上海更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被赞誉为东方巴黎。</p><p class="ql-block">这一期间,信利公正当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职务不断上升,薪资不断增长;同时,小家庭生活过得幸福美满,购置了房产,又陆续增添了子女……</p><p class="ql-block">岂不料风云突变。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寇在沪向我方寻衅滋事,小鬼子飞机朝南市、闸北地区狂轟乱炸,大批民居被炸毁烧烬,信利公用平生积蓄重金购置的三层楼房,同样难逃此劫。</p><p class="ql-block">尔后,信利公又只得以数条大黄鱼高价订租了法租界雷米路(现永康路)西端的一处房子,这是沿街的联排三层楼砖木结构的房屋,其建筑标准并不高,与贴邻的雷米坊房屋相比,差的不是一、二个档子,房屋开间不大,仅十五、六平米,房内无煤卫设施,马桶、煤炉只能放置于狭小走道上,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则接在底层外墙上,处于暗处的楼梯更是又狭窄又徒直|,上下十分困难……考虑到租金实在太高,又考虑是作暂时居住,故只租了二、三层,外加底层一个仅五、六平米的小搁楼。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抗战足足八年!接着又是国共内战。战乱期间,自然民不聊生,长江航线时遭威胁,信利公也因此常为歇业为减薪而忧愁。同时期,伴随着子女们的成长,相应的教育费、医疗费以及子女的婚房等事宜接蹱而来,更让信利公绞尽脑汁。于是临时过渡房成了永久性住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民国时代,民间普遍推行早婚早育。早婚的前期自然为早说亲、早订婚,某年某月,阿娘托人来与外婆说亲。当时,阿娘虽居住在上海,但仍经常去故里省亲,同时探望嫁在邻里莫枝堰的妹妹。作为忻家女,她了解知晓大家族中有位聪颖美貌名叫夏龄(学名雅君)的姑娘,年龄较自己儿子小几年,故就寻思着包办起子女的婚事。鉴于方家事迹在故里家喻户晓,而方家那位帅气阳光、灵敏嘴甜的长公子也常随母亲来乡下,给人畄有好印象,因此说亲很成功,一拍即合。</p><p class="ql-block">在此顺便插叙有关陶公山忻氏的一些传说。一说范蠡后代改姓为“忻〞,意为心中有斤两,善经商;又一说,忻、欣同音,祈愿家族欣欣向荣。上千年来,世代繁衍发展,忻氏在此俨然成了名门望族,兴旺发达。据最近统计,现今陶公村居民半数以上为忻氏子弟。</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依照当年民俗,订了婚的女子即为人妇,就得守妇道,就应男女授受不亲,不可抛头露脸。因此这位学名忻雅君的女学生,在初小三年级时,很不情愿地退了学,幽居闺房,研习女红、厨艺,接受传统倫理道德思想灌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p> <p class="ql-block">八.一三,东洋乌龟掼炸弹</p> <p class="ql-block">永康路现状</p> <p class="ql-block">永康路民居</p> <p class="ql-block">忻氐祠堂</p> <p class="ql-block">忻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母亲少女时刺绣的钱包正面</p> <p class="ql-block">反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