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半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上学时学过一篇讲统筹安排的课文,我早就在生活中练就珍惜每一分钟的本领,先把衣服放洗衣机里洗,再蒸米饭,蒸米饭时切菜、干家务时听新闻……。每一分钟都要合理利用。我现在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所以中途悠悠也有很多值得记录的或闪光或让人烦恼的地方,都被一些琐事冲淡。现在隐约有一些记忆,却记得不真切。上次是艺术节,这次是运动会,稍微轻松一点,有空记录一下。</p><p class="ql-block"> 没有准备好,就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每天中午,都比悠悠晚回来30多分钟。让悠悠在他们学校门房等我,第一次就开会到中午12:40,他等了一个多小时,过程中不断用学校的电话打给我。想着这样不行,自此以后让他自己回家、上学。第一次自己上学,我很不放心,给同学打了个电话,说:“在教室里好好坐着呢。”心才放下。</p><p class="ql-block"> 于是自己上下学就成了常态,甚至我有空送他,他也豪气地说:“算了,我自己去,你上班去。”他从开始的略有微词,到现在的独立豁达,让我感到这真是个小男子汉,在我猝不及防的时候就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饭来张口的日子来的这么快</p><p class="ql-block"> 悠悠每天比我早回家三十分钟,第一次做饭是给我们每人泡了一包“华丰”方便面。用三个碗,每个碗上盖的东西都不一样:盘子、锅盖、有一个上面盖的是沥水的塑料盆,天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我从来没有泡过方便面,他又是从哪里学会的?把水烧开,然后安全地泡面,他又给我们解释:“方便面没有营养,给自己冲了一碗奶粉。”</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做饭。回家第一时间就开始在排骨汤里煮各种菜,煎柿子饼,空气炸锅里各种炸。</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都有迹可循,可能是幼儿园老师劳动课上讲过。他还喜欢看做饭的视频,能够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地将做饭的步骤叙述出来。我们做饭时他帮忙洗菜、切菜、炒菜,都尝试过。我觉得不安全,把空气开关关掉,但是他能搭椅子把开关开开,一点儿也不影响做饭。</p><p class="ql-block"> 但是,每次我问他的理想是不是当一名厨师时,他坚定地说:“不,我长大了开高铁。”高铁是他真正喜爱的,多少年不曾改变。好友说:“悠悠不是爱做饭,是因为爱妈妈才爱做饭。”我就问悠悠:“你是爱做饭,还是因为爱妈妈才做饭?”他脱口而出:“因为爱妈妈,所以爱做饭。”这个孩子真的这么懂事,有些孩子就是来报恩的。</p><p class="ql-block"> 矛盾的统一体</p><p class="ql-block"> 国庆节假有一天晚上,我实在感到很困乏,就让他和他爸爸睡,结果半夜迷迷糊糊中听到悠悠很伤心的哭声,娇滴滴地喊:“妈妈,我要妈妈。”结果我搂着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这和他白天的表现完全相反,白天他是一个勇敢、自信、能干的男子汉,说起话来连珠炮一样,笑起来仿佛整个世界都是晴天,有时候还有些孙猴子🐒被压五行山下之前的无法无天。但是白天有多么超越年龄的强大,晚上就有多脆弱!反差如此之大!这样的特点在一个孩子身上是矛盾的统一,还真让人有点儿费解。白天他和我说话办事就像个小大人一样: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老师要求做什么、明天早上吃什么、把明天早上穿的衣服放好,甚至安排我们假期去哪里玩儿、他什么时候上什么课、怎么送他,他都事无巨细、操心到位。但是一到晚上他又变成了一个娇气的六七岁的小孩儿,在他身上完美地融合。</p><p class="ql-block"> 操心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到北京去,有一件事儿一直让我记忆犹新,甚至让我无比钦佩。最后一天的行程是去恭王府。我们起的并不太早,七、八点到酒店的自助餐厅吃饭。他很喜欢自助餐,丰富多样的菜品、自选的形式。但是,那天早上他却说不想吃饭。我很大意,没有注意,以为他前几天跑得太累了,困乏。</p><p class="ql-block"> 到了恭王府才感到他有些发烧,买了药。就这么一天过去了,他仍然很坚强地和我们走了一路,到了晚上,在火车卧铺里,那一阵儿不烧了。他又是第一次坐卧铺,于是爬上爬下,开心不已。可是半夜又开始发烧,甚至惊动了车上的列车员、列车长,找到了车上是医生的旅客来降温。一夜折腾,三十九度、四十度,根本就退不下来,浑身烫得像火炭儿一样。</p><p class="ql-block"> 快下车时,收拾完东西,我随口问了一句:“还有什么东西吗?”并不指望发烧的悠悠能帮忙记得什么。软绵绵的悠悠眼睛都睁不开,说:“上面还有。”望望也没看到什么,但是他爬上去,从上面拿下我的开衫儿。原来头一天晚上他刚上车时把我的开衫儿拿上去了。他烧了一天一夜,怎么还能这么有心,还没有忘记他拿上去的衣服。6岁多的孩子比一个大人都要长心。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女朋支</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他拿回来一个“数的分解”的卡片,是一张橘色的、胡萝卜形状的纸片。我问他:“这是哪里来的?”他说:“是我女朋友送给我的。”我顿时觉得很搞笑。女朋友?什么女朋友?但是看他说的,就像说他的同桌、他的朋友、他的姐姐一样。其实就是女同学。是我用成人庸俗的眼光看问题,把女朋友狭隘地定位成成年人的女朋友。他才七岁,我们为什么把孩子单纯的世界想得那么复杂?可见每个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有做到感同身受。成年人几十年生活的碾压,对世界的认识已经不再像孩子一样,是一杯清澈的水、一张洁白的纸。</p><p class="ql-block"> 每天悠悠总是兴奋地回来给我说各种新鲜事儿,对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无限热情,有板有眼地练坐姿、练课桌舞、练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我有时觉得不必像对待书面作业一样,但是他一丝不苟的样子让我就有点惭愧了。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做父母的要给孩子画上最美的图画,而不是“差不多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哪里学会了些流行的儿歌,比如:“妈妈已经三天没有打我了,感到整个人都飘了,努力学习,不膨胀,戴上一朵小红花!”“大香蕉嘛,大香蕉。”“钵钵鸡,钵钵鸡,一元一个的钵钵鸡。”就像我们小时候,不知不觉间同伴儿们都学会了玩儿各种不花钱的游戏,全国上下惊人地一致!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生命印记。</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是上坡、下河、麦草垛上、包谷杆儿里……到处都是我们村里一群孩子的身影。现在孩子的玩乐远离大自然,为了防止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还要领孩子们刻意去爬山、玩儿水,孩子们放学也再难约一群同学一起玩儿了,城市人口密集,即使直线距离只有几十米、几百米,离开学校也难约玩伴儿。看到放学时他们兴高采烈地或走或坐车,相互喊着同学的名字,我心里略感遗憾:他们童年共同玩乐的痕迹大约只剩下少量的流行儿歌了吧,少有自由自在相约玩耍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很久没有记录,很多当时觉得很有意思的话语都模糊了,大约说过吧,也记得当时听到时的开心欣喜,却如风中被吹走的烟,吹远了以后,越来越淡了。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灵性会不会被磨灭?他会说:“这个事情好解压呀。”比如:玩水、打地鼠,他这么小都知道解压了,是比我们这一代早慧,还是时代的压力太大,已经传导到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 以后还是多记录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