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乌拉街清代建筑群包括乌拉三府“魁府”、“后府”、“萨府”和清真寺。</p><p class="ql-block">乌拉街“三府”为典型的清代东北民居建筑,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建筑艺术研究价值,也有北方民居特色。清真寺是回民的礼拜堂,是乌拉街唯一尚存的一处寺庙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是回民的礼拜堂,建于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坐西向东,殿是长方形官殿式的楼阁,北廊 5 间,南廊3间,对厅3间,正殿匾额正书"德维教化”。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对厅和南廊拆除。1984年进行维修,北廊辟为讲堂。</p><p class="ql-block">清真寺是乌拉街唯一尚存的寺庙建筑、对研究乌拉街寺亩建筑的风格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府"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光绪十年竣工、系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三十一任总管赵云生的私邸。</p><p class="ql-block">"后府"平面布局为二进四合院,大门设</p><p class="ql-block">于东侧。此建筑做工精细,体量较大,正房砖雕及腿子墙尤以装饰精美著称。是满族民居中做工最为考究的一处,对于研究吉林民居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室贵族习惯故乡物产的风味,皇室陵寝祭祀及后宫日用饮食都需要从故乡采贡。因此,乌拉地方的政治地位尤为特殊。</p><p class="ql-block">由于朝廷对打牲乌拉下特旨免税,以及地处水旱通衢的交通要道、政治稳定、物产丰饶、商品经济发达,乌拉地方成为早期满族人、汉军旗人、包衣汉人等的长期聚居地和闯关东大量流民的涌入地,形成了独特的乌拉文化。</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两次东巡至乌拉街,为这片神奇的沃土又增添了一抹靓丽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后府"作为打牲乌拉总管、正三品大员赵云生的私邸,在东北物料、工艺相对缺乏的条件下,可谓极尽能事。其雕刻装饰与较早期第十三任总管索柱居住的"前府"(1751年)以及同时期归乡官宦王魁福的"魁府"(1875年)相比,呈现出精美、繁复和奢华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现在仅存的正房与西厢房的墀头、山花、廊心门和搏风处,雕刻有大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的砖雕和石刻。其中,砖雕主要分布在墀头的(盘头和垫花)、山花、搏风和廊心门门额处,石刻则主要分布在墀头的下碱和柱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满族先民自先秦时期就与中原地区有了联系,汉满文化之交融从未停止。在"后府"砖雕与石刻中,折射出儒家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等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满族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和东北地区生产、生活的习惯与习俗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砖雕和石刻艺术的表达,进而形成了乌拉街"后府"砖雕与石刻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魁府位于乌拉街镇大“十字街”东约半华里,是保存较完好的清代二进四合院建筑。主体建筑正房设于南北中轴线上,两侧厢房东西对称。南面临街处为一面阔三间的倒座,大门设在总体平面的东南,两侧置有耳房各一间。中为拱券形大门,门房外墙两侧置有八字抛山影壁,门瞻立面以大门为中心,依次迭落成三级。昔年,一进大门便可见彩绘的“海水托日”影壁。花墙隔开前、后院。前院内除与大门相连的东西厢房,均为奴仆所居,二道垂花门位于于花墙正中,与正房相对,以廻廓相通,这是主人居住的庭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和东西耳房各一间,均以风火山墙与前院相连。</p><p class="ql-block">新修后开辟了满族风情民俗的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顾名思义,拴马桩是用来拴马的,但是在历史发展中拴马桩景观步步演变,有了特别的含义。</p><p class="ql-block">栓马桩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拴马桩又被称为“拴马石”、“望桩”、“样桩”等,缘起于人类驯化马匹开始,栓马桩就必不可少。而且多出现于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土地。现存的拴马桩主要出自元明清三朝,地理范围包括内蒙古及与之相邻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p><p class="ql-block">拴马桩一般多竖于大门外两侧,常与上马石配套使用,柱身多为四方型和八棱型。拴马桩材料多用灰青石、黑青石,细砂石较少,高度两米多至三米不等。一般分为桩首、桩颈、桩体(桩身)、桩基(桩根)。</p> <p class="ql-block">上马石在古代不仅是骑马人的辅助物,更是一种象征礼仪和尊卑秩序的文化符号。 上马石的存在标志着宅第的等级,只有官宦人家才能安置这样的石台,普通民众即便再富有,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上马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阶层分明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上马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大户人家在宅门前常设置上马石和下马石,以提供骑马人上下马的便利。上马石的设计通常包括两级台阶,第一级高约30厘米,第二级高约60厘米,石质多为青石,并经过精细雕琢。上马石的侧面常呈L形,底为须弥座,边框饰以祥云纹饰,寓意“锦绣前程”和“福在马前(钱)”等吉祥寓意。此外,上马石的数量和装饰的繁简程度也反映了宅主的身份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常用的农具</p> <p class="ql-block">计量器具</p> <p class="ql-block">辘轳 北方常见的汲水工具。</p><p class="ql-block">辘轳起源于周代,由史佚发明,是古代农业灌溉的重要工具。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应用和改进,但大体上保持了原形,说明其结构设计在3000年前就已经相当合理。</p> <p class="ql-block">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寒。</p> <p class="ql-block">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公尺,宽1.5公尺,两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p><p class="ql-block">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梁装枕头,枕在孩子头下,俗称“睡扁头”。</p> <p class="ql-block">用秸秆或芦苇编织的炕席,花纹还还是很精美的。</p> <p class="ql-block">打牲乌拉总管衙门</p><p class="ql-block">"打牲",捕贡的意思,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是清朝设在乌拉街归清内务府直管的全国最大的朝贡管理机构,最高为正三品,而江南织造衙门的总管最高时也只授四品,可见清王朝对打牲衙门是何等重视。史上曾有"南有江宁织造,北有打牲乌拉"之说。</p><p class="ql-block">康熙在康熙22年和康熙37年二次巡幸乌拉城。</p> <p class="ql-block">二个月内,两次来萨府,都未能入内,非常失望。翻出几张2016年拍的萨府旧照,补个缺。希望下次来时,不要铁将军把门。</p> <p class="ql-block">萨府为典型的清初时期“二进四合院”格局,系时任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十三任总管索柱的私邸。因其曾为一显贵萨大人所有,所以亦称萨府。</p> <p class="ql-block">乌拉街清代建筑群是吉林省明清文化研究基地、朝贡文化研究基地。这里也是女真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地。既有满族说部《扈伦传奇》,也有非遗项目乌拉满族秧歌、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