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中国的长城,绝大多数人一说起来,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修长城”,然而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认知。事实上中国人修长城,秦始皇绝对不是第一个。多数人都认为长城是指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从头到尾连绵不断的城墙,这个认知也不全对。长城绝不是哪一朝哪一代独自修建的工程。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这是中国最早有关长城的记载。在人们的印象中长城就是用来抵御北方胡虏入侵的。这是因为中国是个农耕民族,“小院高墙”的思维就是典型的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最早修建长城的是周朝晚期的楚国,最初仅仅就是想“画地为牢”标识出自己的地盘而已。周朝中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戎攻破镐京,这是最早游牧民族侵犯中原农耕民族的记载,随后东周时期“三家分晋”春秋变战国,中原各个国家齐、燕、魏、赵纷纷效仿,也开始修建长城,但目的已经开始由“院墙”思维转向战争防御。秦始皇无非是在战国诸侯王建造的城墙基础上连通扩建,只不过工程过于浩大,触发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尤其是后世文艺作品“孟姜女哭长城”太成功,使人们深深的记住了秦始皇修长城的残酷事实。其实后世汉武帝修长城的工程更为浩大,长城为抵御西域游牧民族的骑兵进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直至明、清朝都没有终止过。张家口明代长城的大境门,其实修建的很晚,史料记载:大境门一带长城修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而大境门就更晚,它是清顺治元年(1644年)才建设的。我们都知道中国长城十三关隘,它们由东至西,分别是:</p><p class="ql-block">1、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东起点,因其枕山襟海而得名。</p><p class="ql-block">2、黄崖关: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因其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p><p class="ql-block">3、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自古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因其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p><p class="ql-block">4、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位于紫荆岭上,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p><p class="ql-block">5、倒马关:位于河北省唐县,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摔倒而得名。</p><p class="ql-block">6、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因发生过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p><p class="ql-block">7、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p><p class="ql-block">8、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险”著称,是长城的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9、娘子关: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因历史上曾有娘子军驻守而得名。</p><p class="ql-block">10、杀虎口关:位于山西省右玉县,是晋蒙两省交界处的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11、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长城的西端起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12、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13、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长城上著名的关隘,史书上也有过无数次的记载,然而由于张家口离北京很近,大境门是近代才有“南北丝绸之路”之称的“张库大道”的起点,以及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条国产铁路“京张铁路”的终点而著名。</p> <p class="ql-block">最近由于大兴旅游事业,牵强附会称什么“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四大关口之一”,“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齐名”,呵呵,这么说有些拔高大境门的历史作用了!</p> <p class="ql-block">大境门城门上的四个钢劲有力的颜体大字“大好河山”写的非常有气势,只不过历史太短,至今还不到一百年。</p> <p class="ql-block">大境门内西侧路边树立一块“御碑”,上书“大境门”,落款罗哲文。罗哲文又是何人呢?网上记载“罗哲文(1924~2012.05.14),男,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且不说古建筑学家够不够资格撰写碑文,中国共产党员、政协委员的字称之为“御笔”这显然也逾制了,而且是冒用“御笔”,杀头的罪过,甚至要诛九族呢!网上查证了一下,这块碑是2016年树立的,罗老2012年就去世了,原来是后人无知,冒用罗老的笔迹,那就难怪了。</p><p class="ql-block">现在各地大兴旅游事业,有关这些与历史密切相关的事情又不去找专业人士请教求证,好吧,放在这里贻笑大方,逗游客一笑吧!</p> <p class="ql-block">关于张家口这一带建立的长城,到张家口来看看地形就可以知道,两山夹一峡谷,从建筑学角度来说,这里建城墙比在山岭之上要容易得多,站在城墙上往两端看,现在当然是一片繁华昌盛的景象,试想一下秦汉时期这里应该是荒芜不毛之地。北面叫“境外”是游牧民族生活领地,南面叫“关里”是农耕民族生活区域,当然这应该是明朝以后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史书上关于张家口一带自汉朝到明朝的记载并不多,想来那段时期五胡乱华,后唐的儿皇帝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就包括了武州(张家口的古称),这里长期不在“中华正统朝代王室”的控制范围内,也有近千年的历史,因此这一带长城就失去了意义,古老的长城坍塌毁灭也在情理之中。我曾经拍摄过距离张家口以西,两百公里左右的战国时期赵长城的遗迹,也就剩下长长的一段土堆了,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张家口曾用名叫:武州,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设立。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国,辽改为:归化州。直到公元1367年徐达、常遇春在朱元璋的命令下,攻破元大都,收回燕云十六州,结束了燕云十六州数百年被游牧民族统治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燕云十六州分别是指:幽州、云州、檀州、莫州、顺州、蓟州、蔚州、涿州、新州、儒州、武州、瀛州、应州、妫州、寰州、朔州这十六个州,在中国古代长期属于边境地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明烽火台</b></p> <p class="ql-block">公元1368年明朝太祖朱元璋皇帝推翻了元朝统治,终于恢复了汉族统治,但是元朝那些不愿意被大中华文化同化的蒙古族北退到塞外,仍心有不甘,时不时的还派兵南下骚扰,张家口又成了中国北方边境重要军事通道,明成化年间不得不重建明长城墙,这就奠定了现有的张家口长城遗迹。这个烽火台就是实证。</p> <p class="ql-block">不过那个年代显然大明朝也没把蒙古族的少数兵勇放在眼里,从复建的长城规模就可以看出来,长城重要军事关隘都是建有城堡、敌楼什么的军事防御措施,而这里仅仅是一段城墙。</p><p class="ql-block">关于“张家口”名称的来历也有案可查。史料记载:自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的永乐、宣德时期,作为“九边”之首的宣大(宣府、大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边防更是重中之重。长城沿线地名中的“口”,一般是指修筑长城时经过的天然水口或自然通道,张家口的“口”就是指宁川水口,即宁川水(今清水河)出崇礼深山之后,在今市区北端长城经过的东西太平山(古称东西高山)之间形成的天然水口。修筑长城不能封堵天然水道,只有驻兵把守,若派兵驻守,就要有名字,而该水口附近有几户张姓人家居住,便取名“张家口”。宣德四年(1429年)在距该水口三里许的西南方向建筑军堡,开始延续武川的旧称叫:武城,由于是驻兵守“口”,而军堡所守之口名曰:“张家口”,故更名:张家口堡。由此可以认定“张家口”这个地名最早就诞生于宣德四年(1429年),距今五百多年(比美国历史可长多了)。</p> <p class="ql-block">一开始,现在的大境门这一段明长城并没有城堡,也没有门,就是一段城墙。后来2008年4月底,张家口市对大境门东段长城的抢救性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在对该段长城进行发掘清理时,发掘出一个高3米、宽1.62米的小门洞。门洞西侧,有一个门轴,东侧有一块将军石。门洞通道中,有两道车辙。此次发掘还发现了一块长1.3米、宽0.7米刻有“西境门”字样的匾额石碑,原来这就是史书上记载过的明长城“西境门”,民间俗称:“小境门”。</p> <p class="ql-block">现在当地政府旅游部门已经将这个门洞按原样修复,“西境门”石牌匾重新镶嵌在门洞之上。可以断定这里就是明朝时期的城门。明朝时显然交通流量不大,日常百姓通过城墙的这个小门宽度只能通过一辆手推车,当然也称不上什么大门了,所以老百姓称西境门为“小境门”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两百年之后清兵进关占领了全中国,这段城墙对于满清来说也失去了防御的作用,反而是交通的阻碍,史料记载清顺治元年(1644年)重建了这座城墙,在这个城门洞的西侧开建了一个更大的城门,这就是如今的“大境门”了。</p> <p class="ql-block">在大境门的门洞之上有三个红色、稚嫩的大字“大境门”,这就是当时年仅6岁的小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亲笔题写的!站在旅游的角度,这三个字也许是张家口大境门旅游价值最高的文物古迹吧!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在六岁的时候能把汉字写的这么好?何况那个年代的一个满族孩子?</p><p class="ql-block">大境门建好之后,小境门是故意掩埋的还是时间太长被荒废的?不知道,没人考证。</p> <p class="ql-block">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城门上的“大好河山”匾!前面大境门简介上说了这是1927年时任察哈尔督统高维岳所书。“大好河山”这四个字不管是顺着读还是倒着读都可以,都有其深刻的内涵!这四个气势恢宏的颜体大字,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气势,堪称书法的楷模!虽然远远盖过了下面顺治皇帝的“大境门”匾,但也没有人感到不舒服和“逾制”。这里作为曾经的边关,就是一道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分割线,向内是象征着中原社稷的“大好河山”,向外则是象征着中华帝国“山河好大”!</p> <p class="ql-block">从这块国家级文保碑来看,张家口大境门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对象,很值得来看看,尤其是2022年北京举办张家口冬季奥运会以来,京-藏高速、京-礼高速等数条高速公路,不到200公里的距离,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尤其是冬天到张家口崇礼滑雪场玩玩儿更是一大快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大境门国家级文保碑</b></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大境门景区门口拍摄的一张景区全景图,主要分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右面大境门景区部分从南面张家口市楼往北,穿过步行街、大境门,直到来远桥,也就一公里左右距离,我去游览的当天沿路山神庙、三娘子庙、关帝庙等都没开门,八仙洞、二郎神、卧龙亭包括张家口市楼建筑都很新,疑似本世纪当地政府的新建的旅游政绩工程,免费游览。在登城口购票上城楼。长城上东-西也没多远,关键是往烽火台方向开始要爬山。这时候我才想起来购票时女售票员怪异的眼神,由于当地规定60岁以上半价,70岁以上免费,我就差几个月就够免费资格了,她说了一句“体力不好的话就别购票了”,我抬头看了看山顶上的烽火台,心想“没多高嘛,爬上去没问题”。结果上去之后才知道小姑娘确实是好意,半个小时后当我爬过烽火台才知道“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这句老话的含义。向返程的好几位游客打听了一下还有多远,不料他们谁也没有到达太平广场景区,这时候确实很累了,我只好放弃。下次有机会再来,完全可以乘市内公交车或从市内驱车去西太平广场景区,游览“大境门景区”的另一部分,这张门票只能“浪费”一半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大境门全景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境门景区门票正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境门景区门票背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是游览路上的随拍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家口市楼说明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家口市楼南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家口市楼北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岳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岳庙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岳庙说明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娘子庙说明牌</span></p> <p class="ql-block">三娘子是个有故事的女人,虽然在民间知道她的人并不多,那仅是因为以她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不多,导致民间对她不太了解而已,网上摘录一段对她的评价:</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顺义王三娘子是明朝中后期漠南蒙古的著名巾帼英雄,本姓奇喇古特,名钟金,蒙古族。她是卫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领哲恒阿哈之女,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之王妃。三娘子一生曾嫁给丈夫、儿子、孙子,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之妾,主持蒙古政务三十年,推行睦邻亲善政策,对融洽蒙汉关系做出了特殊贡献。在历史贡献方面,三娘子力促“隆庆和议”,促成明朝与漠南蒙古的和解,开放互市,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她积极维护与明朝的友好关系,使蒙汉人民可以自由贸易,草原上诸部落对她口服心服,甘愿受其约束。她的努力使得明蒙边境长期保持和平,成为明蒙边境和平的见证者及维护者。</i></p><p class="ql-block">三娘子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是俺答汗的外孙女,后成为其妾,而且主持蒙古政务三十年,推行睦邻亲善政策。她在世时,呼和浩特城基本建成,她的努力使得蒙汉人民可以自由贸易,草原上诸部落对她口服心服。三娘子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p><p class="ql-block">看来少数民族的婚姻传统与汉族文化大不相同,注重的只是生育能力,并不在乎道德伦理,她能够一生当中先后嫁给自己的丈夫、儿子和孙子(尽管儿子和孙子显然不可能是她自己所出,并无血缘关系),那在汉族文化中也够惊世骇俗的。不过仔细想想,在游牧民族当中繁衍后代才是婚姻的目的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娘子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茶马互市招牌</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当年的茶马互市遗址,是不是三娘子当年首创的交易市场无法考证,但在张家口大境门城墙脚下,作为清朝时期张库大道的起点,有这么一个交易市场,可信度还是相当大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茶马互市遗址</b></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我拍摄到旅游部门根据清·道光《万全县志》里面的插图制作的“张家口上下堡图”和“乾隆时期大境门分布图”石碑,这应该是当年的原貌,当然现在已经面目皆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乾隆时期大境门分布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张家口上-下堡图</b></p> <p class="ql-block">荣幸拍摄到“大境门重建碑”和“关岳庙、山神庙、三娘子庙重建碑”其实这是中国文物古迹重建的惯例,中国历史实在是太长了,没有多少文物古迹真的能够保留这么长的时间,后世总要维修维护,同时建立一块重建碑也很正常,这也是对晚辈后人的一个交代嘛。历史是真的,文物重修再建过有啥不可说的呢?</p><p class="ql-block">其实不说游客也能看得出来,这几座庙宇如此之新,肯定不会是历史留下来的原物,包括大境门,不重修再建早就坍塌了。感谢张家口市政府和参与施工的建设集团工友们的辛苦劳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帝庙、山神庙、三娘子庙重建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重修大境门碑</b></p> <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始建张家口长城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后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防御体系。现代考古发现在大境门(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个名称)内有一个城堡遗址,这就是来远堡,古称上、下堡中的“上堡”遗址。明隆庆四年(1570年),在首辅宰相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与俺答汗达成封贡互市协议,明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在宣府、大同等地设立互市场所。宣府的互市场所就设在张家口。隆庆和议顺应历史潮流,使蒙汉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双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俺答汗去世后,其夫人三娘子继续与明廷保持互市关系,互市进入鼎盛时期。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汪道亨任宣府巡抚,上书建议修筑堡城,以巩固边防。工程于次年十月竣工,汪道亨亲自命名“来远堡”,并写下《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记载了这件事。清顺治元年,清廷在来远堡的长城上豁开个大口子,设置“大境门”。随着“内外一统”局面的形成,来远堡的“风头”被大境门盖过,逐渐被荒废,该地被人们习惯称为:“大境门”。其实这段历史时间并不久远,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随后在中华民国期间爆发抗日战争,这里的经济活动被暂停,这也是来远堡被人遗忘的主要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远堡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俯瞰来远堡全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远门说明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远门北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境门内登城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境门城墙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艰难攀爬明城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烽火台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仰望明敌楼</span></p> <p class="ql-block">张家口大境门明长城的墙体与其他地区的明长城城砖包体不同,这里是就地取材的山石,墙体为不规则的石块紧密咬合而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眺望揽胜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完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