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援,讲好“兵”故事

零点访问

<p class="ql-block"> 以笔为援,讲好“兵”故事——</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当好国防建设“宣传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初,当我接过“关心国防建设十佳个人”奖牌时,激动、自豪、动力、压力......不尽然。</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因工作和写作需要,我常年阅读的报刊多达几十种,其中一些报刊只是浏览一下而已,而对《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等报刊却情有独钟,看得特别仔细和用心。每天报纸上线后,我总是先看军报,从头版到末版浏览一遍,像饥饿的食客欣赏满桌佳肴一样,先让眼睛过过瘾,而后再细嚼慢咽。</p><p class="ql-block">  1999年秋,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都要设法找地方看看军报,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如今,看报更方便了,每天早晨起床后,手机打开中国军网,就可以浏览当天《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数字报纸。我之于“军”字号报刊已经进入了“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的境界,“先看报,后吃饭”,已成为我的一个习惯。</p><p class="ql-block">  打开个人剪报集,数以千计的见报稿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文章是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方面的。一篇篇泛黄的剪报稿,留下了自己在写作之路上跋涉的脚印,浸润着一名老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生命汁液,也是讲好“兵故事”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部队从事专职新闻宣传工作那会儿,采写了不少反映军队和国防建设新人新事新风貌的稿件。采写的《山东诸城:厂长经理“抢”军嫂》《你爱国防俺爱你》《王排长舍己救人 旧恋人再抛“绣球”》《标杆,在队前树起》《十年一曲拥军歌》等一批稿件相继在中央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大众日报、前卫报等媒体刊播,在军地产生了较好的反响。</p><p class="ql-block"> 虽年届花甲,我仍乐此不疲地坚持“爬格子”。这几年,把退役军人在地方建功立业作为报道的重点之一,兵支书、兵支部、退役军人创业典型等都成了我敲击键盘的选题。先后有《俺的“年薪”过百万》《已有46名退役军人党员在这里安了“家”——诸城有个“兵支部”》《一年军旅路 一生国防情——老兵刘光伟创办国防教育书屋、担任义务讲解员》《“脱下军装,我依然是个兵!”》等数十篇稿件见诸报端。去年,我的军事新闻作品选集《一二三四歌》也付梓出版。</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对部队的感情始终未变,也更加关切国防建设,还被选聘为国防教育专家库成员。感恩的情结始终在心头萦绕,成为激励我学习和写作的不竭动力,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国防建设,继续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讲好诸城“兵”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