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鼓楼里看大团侗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杨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美丽乡村,五彩侗寨”,这是我在大团看到的一句标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刚好有一个侗家姑娘恰巧撞进了我的手机,长久保存了下来。像一个封面的剪影,在空气里震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有时跟随着人流走,有时候自己走。跨过雄伟的寨门,一直走到了大团鼓楼门口,在那里驻足而立,席木而坐。用自己的镜头看着远方,看着寨子,看着过往的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不到的是,大团侗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开宝元年(968年),经过元、明、清三代的不断扩建和续建,才形成了今天的布局。我抚摸着千年的过往,觉得这大团寨子,这山水,这河流,这歌声,与其构建浑然一体,严丝合缝,有鼓楼相伴,有风雨,更有温暖人心的大地和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雨桥,鼓楼,吊脚楼,这一些木质建筑,都是极具侗族韵味,木头在这里呈现了自然的温度,散发着太阳的照耀后的馨香。每次来到大团,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寨子,一个温暖的民族。在这散着浓淡木香的寨子里,寻找属于自然的天地,属于自己的归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在鼓楼上来看寨子,来看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寻找自己的山山水水,万丈红尘。如果鼓楼也有思想,他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乎,在鼓楼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大团。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于是心灵手巧的侗族人,建造出了可以遮风避雨的风雨桥,也修建了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的鼓楼。据传,鼓楼建在寨子中心,有镇邪和留财之意,更可以借农闲之机,男男女女对山歌,以解脱劳作之苦,放松身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就在鼓楼里看着人群往来,听着歌声、芦笙和鼓声,声声回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园中的寨子,用青石板,石块来迎接我,让我踏步在这个会歌唱的寨子,空气中有一丝稻米的芳香,河流飘散着自然的味道,村落木头氤氲,到底还是会有一些属于自然的礼物的。是的,这一切饱含着大团的秘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团,无论身处何地,都有歌声相伴。拦门酒,如侗族的一条河流,横于我面前。侗族的女子,盛装站在面前,手中端满米酒,歌声越过寨门,越过田野,上团寨、中团寨及下团寨,这下可把我难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气里飘着木头的风味,米酒的韵味。如果寨子是森林,那么米酒就是它飘荡于树叶上反射着阳光的露珠,它们互相依偎,发出轻盈的声响。哗啦啦地跳跃着,像下雨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侗寨需要一把雨伞,更需要一座楼,渡过此时此刻。这才知道,喝酒是侗族人另一座楼里的温暖,搭接了人生、婚姻、家庭的楼。一座楼,可以渡过今生今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脑海中一片空白,我也跟着胡乱诌唱:“也挂,也挂,锁呐也挂(喝了喝了全部喝了!)”苗族的山歌,被我唱得曲调不成。一群善解人意的侗族姑娘哈哈大笑,让了一条路,还是被不依不饶的拦门酒放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好遁入鼓楼,被它所震撼了。高耸,三十米,塔尖如芒刺,刺开苍穹;重檐层层叠叠,翘角轻盈掠过天空,犹如“六面倒水”。这木楼高大,处处透露着巧妙的构建,其形状仿造杉木形态。通体木质结构,无须一钉一铆,结构严密坚固,可谓数百年不朽不斜。在阳光中,透出一种木头的温馨。这是向大自然致意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从建起寨子,它就一直存在了。我与一位老者攀谈起来,这可是附近最高的建筑了。平日里做活动、节日聚会,茶余饭后休闲的场所,更重要是这个是议事所在地,家庭和寨子大事商讨、聚集之地。侗族文化很多时候,就体现在鼓楼中,如侗族的自治组织、自治法律,讲“款”,起“款”约定,遇到重大事情,如抵御外敌,就会鼓声大作,寨民自动聚集楼下待命。侗族人的团结和奋勇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寨先有楼,建寨先建楼。这千百年来的鼓楼文化,让侗族人稳稳地站稳了脚跟。在这大山里,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在不一样的鼓声里。此时,文化的长久性和凝聚力,在此彰显,它们是岁月和人心的粘合剂,一座稳住人心的港湾。在远近相交的眼神里,我看到岁月在鼓楼里,持续永恒,文化的手在推动和守卫着寨子。它就是一个家园,不仅矗立天地,也坚定着每一个侗族人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楼前是一片广场,忽然歌声又响起,原来在准备摆开长拢宴,在宴席之前,照例是有仪式感的歌声和舞蹈,让外来的游人耳目一新,纷纷举起相机手机。喝着侗家米酒,唱起迎客歌、祝酒歌,品尝许多风味各异的菜肴。热情好客的侗族姑娘,早就递上了酒杯,唱起了祝酒歌,一时歌声如潮。许多游客体验到了这份热忱和自然,欲罢不能,想不喝也不行。勇敢者,早就上台去体验一把风情,喝一曲《高山流水》了。据说,这是顶级的敬酒仪式,歌声不断酒不断,歌声如山上郁郁葱葱的绿色,怎么样也看不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寨子,忙于年前嫁女。一担又一担的彩礼,雄赳赳地走过田野,互相唱歌斗趣,自然有比较、攀比的意思。到了初三,又气昂昂地走回娘家,穿越稻田、菜园和青石板路,嫁娶的仪式感、形式感也极强。许多会唱歌的侗族青年,是比较容易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的。对歌,其实就是相互通过歌唱交流,让对方相互了解,所谓“文如其人”,其实歌也如其人。这歌声里,藏匿着对方的脾性、学识和为人处世,待客之道,家庭背景等等。这歌声, 是侗族人婚姻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团侗寨的村民,早已经脱贫致富,生活日渐富足起来。游客亦慕名前来,探索大团之秘境,目前,乡村旅游业是大团侗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寨里的人们更注重保护和传承古老的物件了,村里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项目投入,各个寨子互联互通,合力发展旅游。其实,许多人意识到,有文化的寨子才会吸引游客第二次到来,才会重复去旅行。我看到许多外地来的学生,正在有组织描绘寨子风光,描绘鼓楼,用他们手中的画笔,以自己的方式来述说寨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里,篝火旁的摆手舞,神秘的侗族大歌,引人注目。只是这夜,微熏的我把自己交给了木楼,交给了鼓楼。那些关于“讲款”的故事,在这个日子里,纷纷和我萍水相逢。我需要一座吊脚木楼楼的拥抱,踏过岁月的留声,咣咣地在大团的风景里睡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