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160)从“伐谋伐交”的视角解读诸葛亮北伐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徐春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间,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略性进攻作战。让人佩服的是,诸葛亮虽然次次近乎无功而返,而却从不气馁,甚至越挫越勇,如愚公移山般北伐不止,直至病逝在征战前线。让人不解的是,明知以小搏大、以弱攻强而难有胜算,但素以智慧加身的诸葛亮却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拗,为“匡扶汉室”肝脑涂地,攻伐不已。</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形篇》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国力和军力羸弱的蜀汉进攻兵多将广、实力强大的曹魏,岂不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在“以卵投碬”?</p><p class="ql-block">那么,“暮年”的诸葛孔明真的变得如此糊涂吗?应该说,不至于。</p><p class="ql-block">蜀汉痛失荆州、惨败夷陵后,从军力到国力都受到了致命性的重创,无论是来自孙吴的压力,还是来自曹魏的威胁,都在持续增大。处于虎狼夹缝之间的蜀汉要生存下去,仅凭硬实力是十分困难的,似乎只能谋高一筹,以略制胜。</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诸葛亮不断对曹魏用兵,实际上并不是真要“匡扶汉室”,或在军事上谋求大胜,而是一种以攻代守的战略,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保持对曹魏持续的军事压力,提升蜀汉的军事声望,让曹魏被动应付,不敢主动对蜀汉采取攻势行动;而诸葛亮的北伐,既是一种砺兵强军举措,也是对东吴的一种强力震慑,让其不敢小觑蜀汉,同时也是对孙权的一种政治姿态,从而维护吴蜀战略联盟的稳定性。从这种意义上讲,诸葛亮北伐,似乎更是一种“伐谋”“伐交”的战略选择。这或许是大智者诸葛亮持续北伐的惟一“合理”解释。当然,诸葛亮的这种战略是否合算或高明,那是另一回事。</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