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梅州古韵 细品客家文化

苗岭山人

<h3>   </h3> <h3> 探幽梅州古韵 细品客家文化<br><br> 一一梅州文化之旅随笔<br><br> 作者 张长威<br><br><br></h3> <h3>  当金秋的晨光轻轻拂过广州东站,国庆佳节的欢腾余韵尚未消散,一缕新的文化之风从这里悄然兴起。10月9日,在初升的太阳温柔拥抱大地之际,我们这群来自广州尚景书画苑的文化艺术追寻者,踏上了前往梅州的文化寻觅之路。</h3> <h3>  高铁G8646次犹如穿梭于时光长河中的轻舟,载着我们穿越都市的喧嚣,向着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土地疾驰而去。沿途景色如诗如画,仿佛自然界的调色板在眼前铺展开来,每一处变换都激发艺术家们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情感共鸣。车厢内,因共同的文化艺术追求而显得格外亲近,谈笑声中透露出对即将到来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热切期盼。<br>  经过近2个小时的奔驰,目的地--梅州西站已经到站,原梅州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光明先生早早地在此等候。他用充满热情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瞬间融化了我们一路的劳顿,也预示着接下来几日将是一段温馨而又意义非凡的文化旅程。在这座被誉为“世界客都”的城市里,我们将一同探寻客家文化的精髓,体验长寿之乡的独特魅力,并通过书画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语言,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br></h3> <h3> 翰墨凝香 丹青流芳<br><br>  步入梅州市五星级金沙湾国际大酒店,我们仿佛踏入了一片宁静而高雅的天地。稍作休整后,在这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们怀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来到了梅州市老干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书画展现场。</h3> <h3>  展览大厅内,宽敞明亮的空间被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装点得犹如一座璀璨的艺术殿堂。书法作品中,有的如龙腾云海,笔力遒劲有力,仿佛能够穿透纸背;有的则温婉含蓄,每一笔都透露出书家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功底。绘画作品同样引人入胜,山水之间,峰峦起伏,云雾缭绕,宛如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花鸟画作更是生动逼真,花朵娇艳欲滴,鸟儿灵动活泼,似乎随时准备从画卷中翩翩起舞。</h3> <h3>  我们穿梭其间,时而驻足细赏,时而轻声讨论,眼神里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敬仰,用心感受着每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这一刻,整个空间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连接,那是一种对美好、对文化的共同追求,让每个人的心灵得到了升华。</h3> <h3>  随着活动的深入,两地书画艺术家们围坐一堂,开启了心与心之间的对话。这里没有生疏和芥蒂,只有彼此间真诚分享与倾听。关于创作过程中的灵感迸发、技巧运用乃至老年人如何学书画、学书画的目的,等等,无不成了热门的话题。在这温馨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下,每位参与者不仅畅所欲言,而且都在不断地汲取营养,收获成长。</h3> <h3>  最令人期待的部分,莫过于互赠书画作品环节。当一件件承载着创作者心血的作品被递送到对方手中时,那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众多的赠送作品中,有罗长流大师的中堂行书“赤壁怀古”、刘振均老师的条幅草书“风景这边独好”、侯淑清的条幅行书“长风万里”、汪永德的硬笔小楷“岳阳楼记”。尤其是张长威的巨幅仿毛体书法引人注目。他所临摹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力量与激情,让人仿佛能听到当年革命领袖豪迈的声音穿越时空而来。</h3> <h3>  陈丽雄老师的条幅山水画《松柏千年》、谢妙婴的《古韵》、吴凤歧的条幅“王者雄风》等,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代表着深厚友谊以及未来合作的美好期盼。</h3> <h3><br>  随后,进行的现场挥毫泼墨环节,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只见几位大师级人物缓缓展开宣纸,握紧毛笔,全神贯注地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之旅。随着手腕轻轻转动,黑色线条在洁白的纸上迅速蔓延开来,形成一个个独特而又富有韵律感的画面。<br>  </h3> <h3>  陈丽雄、谢妙婴、许琴英三人共同创作的《春色满园》,出神入化,让人拍案叫绝。这幅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花朵争艳,鸟语花香,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观者无不为三位艺术家默契的合作和精湛技艺喝彩,仿佛能够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感受到春风拂面般的温暖。</h3> <h3>  傅小梅的山水画《秋叶正红》,同样令人赞叹不已。她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将秋天山林间那层林尽染的壮观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金黄与深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既壮阔又细腻的画面,让人不禁想要深入其中,体验一番秋日的静谧之美。<br>  罗长流大师的行书--王勃滕王阁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书写技巧的娴熟,用流畅自然的线条勾勒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刘振均老师的榜书“墨海游龙”,四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刘裕均老师的大字榜书“宝地生金”,笔力雄浑,寓意吉祥,赢得了无数参观者的青睐。张长威先生的行书 “宁静致远”作品,无论是从技法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展现了个人风格,它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也是精神层面上的一次洗礼,不仅能欣赏到传统艺术之美,还能从中获得心灵上的启迪。<br>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市老干部书画协会副会长陈根兴的行草作品《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他通过灵动多变的笔法,成功捕捉到了原作中的情感波动,使整首诗词跃然纸上,生动再现了伟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态。<br>  每一位观赏者都被这些杰出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他们或凝视良久细细品味,或轻声交流彼此的感受。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书画爱好者,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无论是豪放大气的榜书,还是流畅自如的行书,或是色彩斑斓的写意画作,无不让围观群众赞叹不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让人们的心灵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净化与升华。</h3> <h3> 走进“客博” 领略梅州<br><br>  梅州,一个承载着浓厚客家文化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在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静静地坐落着中国客家博物馆,它像一位沉稳的长者,用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客家人千年的历史与辉煌。<br>  10月10日上午,当晨曦初现,广州尚书画苑的一群艺术追寻者,从梅州市金沙湾国际大酒店启程,在张光明副主席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这座文化宝库的旅程。不到半小时,我们便来到了“中国客家博物馆”牌坊前。在牌坊之下,我们停下脚步,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庄重与古朴交织而成的艺术画卷。穿过牌坊,饮水思源井和“誉满天下,心系客家”的雕像群以及背着幼儿的“客家母亲”雕像尤为引人注目,让每一位参观者内心深处涌起阵阵暖流。</h3> <h3> 步入展览大厅,迎面而来的是墙面上镌刻的巨大“涯”字。据讲解员介绍:墙上的“涯”字,在客家话中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词汇,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我”。在客家文化中,使用“涯”字,不仅反映了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客家博物馆展示这样的文字,旨在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到客家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h3> <h3>  随着讲解员轻柔的声音引导,我们步入了“迁徙足迹”展区,这是客家博物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地图以及实物展示,再现了客家人自中原南下、历经艰辛终至安家落户的过程。<br>  进入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地图,这张互动式的地图不仅标示了客家人主要的迁徙路线,还通过动画效果重现了迁徙的过程。地图上清晰地标出了几个关键点:起始点——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带;途经之地——如江西、福建等省;以及目的地——广东梅州及其他地区。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来探索每一段路程背后的故事,了解客家人是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和社会挑战,在新的土地上建立家园的。</h3> <h3>  围绕着中心的地图,展区布置了一系列与迁徙有关的珍贵文物和复制品,包括古老的家谱、书信、日用品等。这些物品见证了先辈们在路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文化的深厚感情。此外,展区还特别设置了几个模拟场景,比如简陋的行军帐篷、临时搭建的栖身之所等,通过逼真的布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体验到长途跋涉中的艰辛。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老照片或绘画作品,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时空穿越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br>  “迁徙海外”部分,是客家博物馆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展区,它讲述了客家人如何从中国南部出发,勇敢地走向世界各地的故事。这个展区通过一系列的展示手段,包括图文资料、实物文物、多媒体互动装置等,生动再现了客家人在海外奋斗的历史轨迹。<br>  该展馆还展示了客家人主要移居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美洲(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等地,并通过地图和时间线的方式清晰地标示出各时期的主要流向。<br>  这里特别设置了一些展板,讲述了一些杰出的海外华人代表的故事,他们或是商业巨擘、或是政治领袖、或是文化名人,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展现了客家人在异国他乡拼搏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他们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br>  为了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这段历史,参观者可以用触摸屏幕设备的方式,自由选择查看不同年代、地点的信息;另外还有模拟的小型影院,播放关于早期移民经历的真实记录片断,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h3> <h3>  紧邻“迁徙海外”展区的是“迁徙宝笈”,这是一个专门用来收藏和展示与客家人迁徙相关的珍贵文献和物品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宝贵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信息,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保存完好的家谱或族谱,上面详细记载了家族成员的名字、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信息,对于研究客家人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br>  这里展出的书信与日记,是一些老一辈移民写给家乡亲人的书信,得以精心保管起来,从中可以读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对未来的期望。<br>  还有契约文书,诸如土地买卖合同、租赁协议之类的法律文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些规则和习俗。<br>  为了帮助后来者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前人编写了许多实用性的手册或指南,内容涉及语言学习、风俗习惯介绍等方面。<br>  另外,这里还展出了一些随身携带的小物件,比如护身符、玉佩等,这些都是客家人寄托思念之情和个人信仰的具体体现。其中一件尤为珍贵的文物是一本手抄版:《迁徙指南》。据说是清朝末年由一位名叫李文华的学者编纂而成。这本书里不仅包含了详细的地理知识,还有许多关于如何在旅途中保持健康、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建议。这份珍贵的手稿不仅是学术研究上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了解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一扇窗口。</h3> <h3> 走进“客家民居(土楼)”专区,圆形或方形的独特建筑结构立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智慧与团结精神的结晶。内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于生活品质追求以及对未来世代负责的态度。站在模型前细细品味,似乎可以穿越回到那个年代,感受那份质朴而又温馨的生活气息。<br>  “农业立本”、“工业起家”两大主题区分别展现了客家人在不同领域内的杰出贡献。前者通过展示传统农具及农作物种类,讲述了客家人依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历程;后者则介绍了近现代以来,许多客籍企业家凭借着敏锐的眼光和不懈努力,在国内外商界取得了骄人成绩,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h3> <h3> 此外,“客家饮食”展区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美食图片,让人垂涎三尺。无论是色香味俱佳的酿豆腐,还是口感醇厚的梅菜扣肉,每一道菜品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h3> <h3> 最后,“客家文艺”、“英才翘楚”、“海外侨领”等板块,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客家文化展示平台。从精致的传统服饰到悠扬悦耳的山歌,从精湛的手工艺品到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活动……这一切都在无声地告诉世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客家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将继续发扬光大。<br></h3> <h3> 离开博物馆时,虽然阳光依旧灿烂,但每个人心中都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次旅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游览,更是一场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化洗礼。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未来无限憧憬与向往。</h3> <h3> 岁月留痕 英魂永驻<br><br>  参观了客家博物馆后,我怀着崇敬与敬仰之情,踏上了前往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的路途。那里静静地坐落着一座朴素却庄重的客家围屋——叶剑英元帅的故居。它被环绕在青山绿水之中,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处宁静港湾,守护着这位伟大人物的成长记忆。<br>  走进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朴而典雅的围屋。四周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整个环境透露出一种自然和谐之美。这样的风水宝地不仅滋养了这里的居民,也为后来成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叶剑英提供了心灵上的滋养。叶帅的故居虽然不大,却十分整洁有序,给人一种温馨而又庄严的感觉。<br>  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灰白色长方形土砖房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也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建筑智慧和文化传统。<br>  从外观上看,这座围屋朴实而坚固。其外墙由厚重的土砖砌成,表面经过岁月洗礼,呈现出一种淡雅的灰白色调。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遵循了传统的客家民居结构。房屋有宽敞明亮的厅堂,这里是家庭成员会客及举办重要活动的地方;房屋中间是一个开阔的天井,天井不仅为室内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也是家族日常生活的中心地带。</h3> <h3> 围绕着天井两侧分布着十余间房间,这些房间主要用于居住、储物以及日常生活所需。其中,叶剑英家只占据了其中的一两间,其余则属于他的5个伯父们及其家人。这样的安排反映了当时大家庭共同生活的情况,同时也展示了客家人重视家族团结与互助的文化特色。在这些房间中,除了卧室外,还包括厨房和农具房等实用空间,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br> 走进每一间居室,可以发现内部陈设十分简单朴素。床铺、桌椅等家具多以木制为主,虽然经过时间的磨砺略显陈旧,但依旧保留着当年的生活气息。尤其是那些曾属于叶剑英本人使用的物品,更是引人注目,它们仿佛在诉说一段段关于成长、梦想与奋斗的故事。</h3> <h3>  此外,故居内还保留了一些当时农具,如犁耙、石碾等,这些都是过去农民劳作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这些实物展示,我们不仅能更加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也能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精神风貌。<br>  整座叶剑英故居不仅是一个个人成长的历史见证,更是一本生动展现客家文化和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活教材。当我们漫步于这古朴而又充满故事感的空间之中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所触动。<br>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有关于叶剑英最后一次回到故居时的情景。据讲解员介绍:在那一个阳光明媚而略带凉意的秋日午后,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了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车门打开,一位满头银发、面庞慈祥的老者,在家人与随行人员的搀扶下走下车来。这位老者就是久经沙场、功勋卓著的叶剑英元帅。<br>  尽管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当他站在故居门前那一刻,仿佛时间倒流,回到了那个年轻气盛、满怀理想的时代。周围熟悉的景色触动了他的心弦: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依旧青翠,近处潺潺流水依然清澈见底。这是一片养育他成长的土地,也是激发他为国为民奋斗终身的地方。<br>  据说当时已是年迈的他,在家人陪伴下再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时,眼中满含泪水。那一刻,所有的功勋荣誉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唯有那份对故乡最纯粹的情感流露无疑。这场景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人们心中始终存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愁。<br>  步入庭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泥土香与花草芬芳,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而又遥远。元帅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角落——那些曾经陪伴他度过无数个日夜的老物件、儿时嬉戏玩耍的小径……每一步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尤其是看到自己童年时期的房间时,他的眼中不禁泛起了泪光。那里不仅记录着他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见证了整个家族乃至国家命运变迁的历史瞬间。<br>  家人围坐一旁,轻声讲述着这些年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听着这些温暖的话语,感受着浓浓的亲情氛围,叶剑英的心情既欣慰又感慨万千。他知道,正是有了无数像自己这样的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地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祖国大地上的繁荣景象。<br>  本来,叶剑英想在故居休息一晚,但当地官员和家人考虑到叶帅的身体和故居的环境,不主张在此过夜,建议他午后在故居睡过的床上休息一会。于是,叶帅在小时候睡过的房间休息了一个小时,感叹道:这是他一生睡得最踏实、最安宁的一个小时。<br>  夕阳西下,当最后一缕余晖洒落在围屋之上时,叶剑英站在院中久久不愿离去。这次归来,不仅是对过去的一次深情回顾,更是对未来无限希望的展望。他心中默念:“无论走到哪里,我的根永远在这里。”<br>  随着夜幕降临,叶剑英元帅踏上了返回北京的旅程。然而,那份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却始终未曾改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份情感仍旧是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之一。</h3> <h3>  我们走出故居,不远处便是规模宏大、设计精美的叶剑英纪念馆。这里通过详实的文字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及逼真的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现了叶剑英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投身革命到建立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贡献……每一个章节都是那么扣人心弦。尤其是看到那些生动再现战争场面的部分时,更能深刻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所付出的巨大牺牲。<br>  参观结束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次经历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一位杰出领导人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精神力量。叶剑英元帅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奉献,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勇敢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断努力奋斗。<br>  此次探访叶剑英故居,不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重温,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触动与升华。我们相信,随着时间流逝,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继续照亮未来之路,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h3> <h3> 古刹探幽 灵光悟道<br><br> 10月10日下午,阳光明媚,我们怀揣对神秘与庄严的向往,驱车前往梅县区雁洋大坪村,探访灵光寺的古韵与风采。<br></h3> <h3> 步入山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仿佛踏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山脚下是一个小村庄,还建有一座度假酒店,旁边的山上就是雁南飞茶园,是梅州的一处旅游景点。道路两旁,参天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间透过的斑驳光影洒落在地面上,形成一幅幅自然的画卷。小桥流水,溪流清澈,轻柔地流淌在青石之间,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沿途,各式各样的小店琳琅满目,售卖香火和当地的手工艺品及特色小吃,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让人感到既亲切又新奇。<br> 沿着溪边小径缓缓而行,心情随着这清新的空气变得愈发轻松愉快。入口处,“阴那山”三字刻于巨石之上,遒劲有力,似乎诉说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h3> <h3> 过了小歇石,前面的溪流之上修有一座石桥,被称作“铁桥”,由此跨过小溪,继续溯溪而上。相传明末翰林李士淳携太子逃离京都,隐居阴那山,曾写下“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br> 再往前走,便能看到气势恢宏的灵光寺山门。这座山门由港商曾宪梓夫妇慷慨捐建,不仅展示了他们对宗教圣地的深情厚谊,也成为了游客们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h3> <h3>  穿过山门,大门正面是天王殿,近头的一尊笑脸相迎的弥尔勒佛。殿内左右两边是四大天王,估称四大金刚,是佛教中的四尊护法天神,庇估着一方平安。</h3> <h3> 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天王殿广场前草坪上的两棵千年大树。这两棵树,一荣一枯。右侧的一棵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傲然耸立;而左边那棵树,虽然已经死了近400年,无片叶附身,但它的树干却如同钢铁般坚固,直指长空,枯而不朽,被称为灵光寺的“第一绝”,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br> 相传,这两棵树是由唐代的高僧潘了拳亲手种植。据说,潘了拳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右侧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和活力,左侧枯而不朽的大树,则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一荣一枯的对比,不仅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力与死亡共存的现象,也被视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隐喻:即便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生命仍然能够展现出顽强的一面。</h3> <h3> 进入寺院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恰逢其时,灵光寺现任主持得知我们的到来,便立即出来迎接,并邀请我们至会客室休息饮茶。袅袅茶香中,主持向我们讲述了灵光寺的过往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并与我们一一拍照留念,使得这段时光变得更加意义非凡。</h3> <h3>  随后,在住持的带领下,我们逐一参观了各个殿堂。大雄宝殿最前面供奉的是灵光寺的开山祖师,也就是惭愧祖师——潘了拳师父;再往后是千手观音、地藏王菩萨、目莲菩萨和佛法僧三宝大佛。大佛后面供奉的是送子观音;左侧山墙供奉的是太子菩萨、六祖慧能和文殊菩萨;右侧山墙供奉的是普贤菩萨和定光古佛;殿后立面供奉有伽蓝菩萨和达摩祖师。每尊佛像庄严慈祥,让人感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平和。<br>  在参观大雄宝殿时,我们发现了灵光寺的“第二绝”:菠萝顶。菠萝顶之所以被称为“菠萝”,是因为它的外观像极了一个倒扣的菠萝。主持介绍说,这个结构采用了复杂的斗拱技术,利用木质之间的榫卯结构,实现整个顶部的稳固。其独特之处在于完全依靠木材之间的巧妙连接来支撑,没有使用任何金属钉子或螺丝。这种构造方式需要非常精细的设计和施工技巧,</h3> <h3>  在十八罗汉殿中,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传奇故事;诸天殿里,众神俯瞰着世间,庇佑一方平安。还有那鼓楼、关帝殿、福寿阁、钟楼,每一处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历史文化底蕴。<br>  当我们跟着主持来到大雄宝殿的背后,仰望着后山郁郁葱葱的绿树,不禁被灵光寺的“第三绝”所折服。尽管周围山上树木繁盛,但奇怪的是,大雄宝殿的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落下。这个现象至今仍是个谜,给这座古老的寺院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同时也引发了众多游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h3> <h3> 随后,主持领着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往上走,来到一个茶亭。这座精巧的茶亭坐落在半山腰上,被四周郁郁葱葱的林木环抱。从这里远眺,可以清晰地看到连绵起伏的山脉、错落有致的古刹建筑以及远处村庄的炊烟袅袅,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生动的画面。</h3> <h3>  当我们步入茶亭时,一股清新淡雅的茶香迎面扑来。亭内布置简洁雅致,一张硕大的长方型茶桌和椅子摆放得恰到好处,既不显拥挤又能让人感到舒适自在。此时正值午后,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幽静氛围。灵光寺主持毫不客气地坐在豪华气派的专用红木靠背椅上,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品茗聊天,为我们准备了当地的特色茶叶——色泽翠绿、香气馥郁的绿茶。随着热水缓缓注入杯中,茶叶渐渐舒展,释放出沁人心脾的气息。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品尝着清香四溢的茶水,边听主持讲述关于灵光寺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们对这座千年古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br>  谈话间歇,我们也起身走到茶亭外的小平台上,享受这片刻的闲适时光。放眼望去,满目皆是绿色,偶尔还能听见鸟鸣声声,令人心旷神怡。此刻,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只留下心灵深处那份难得的平静与安宁。<br>  最后,在这美好的时刻里,我们当然不忘与主持合影留念。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不仅记录下了眼前迷人的自然风光,更定格了这段珍贵的记忆。</h3> <h3>  在茶亭稍作停留,享受片刻宁静之余后,主持继续领着我们参观了已经修建和正在建设中的“三柏轩”、“观音阁”。每到一处,主持都详细地讲解其中的故事和寓意。通过主持生动详尽地解说,使我们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br>  除了建筑和文化,灵光寺的自然环境也让人流连忘返,寺庙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宁静的下午,听着寺庙传来的钟声,感受着佛教文化的熏陶,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净化。</h3> <h3> 当我们结束这次灵光寺之旅之际,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这不仅仅是一场身体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让我们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找到了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平静与安宁。</h3> <h3> 欢庆盛典 敬老情深 <br><br>  深秋的晨光如同细腻的笔触,温柔地在蕉岭县顺龙酒店外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卷。10月11日,正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个特别的日子,不仅标志石湖村老年人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即将拉开序幕,也是尊老敬老的传统佳节。<br>  上午8点20分,我们怀着崇敬与喜悦的心情,驱车从蕉岭顺龙酒店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朝着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的蓝坊镇石湖村进发。 <br>  大约半小时后,我们的中巴车缓缓驶入了村子中心那片开阔的公路边。此时,鞭炮锣鼓声震耳欲聋,金鳞巨龙与威猛狮子正舞动着身躯,在人群间灵活穿梭,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面带笑容,共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气息,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br>  原梅州市政协副主席张光明在我们一行人和在此迎接的乡村干部的簇拥下,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当他踏入石湖村的那一刻,就像久别重逢的游子归家一般,整个村庄仿佛都被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气息所笼罩。他身穿简洁大方的浅红色花格子长袖衬衫,脸上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缓缓步入老年活动中心前的会场。</h3> <h3>  这里早已聚集了许多等待着他的老年人。他们有的坐在椅子上,目光中充满了期待;有的站起身来,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欢迎之情。见到这些熟悉而又略显苍老的面孔,张光明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他快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一位老人的手,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br>  “张主席啊,您又来看我们啦!”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激动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光。“是啊,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不仅是我们老年人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的大喜日子,还是我们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呢!” 张光明笑着回应道,并与在场的每一位老年人亲切握手、交谈,那份自然流露出来的真诚与关怀,让在场的老年人感到格外温馨。</h3> <h3>  随着主持人宣布大会正式开始,整个会场顿时变得安静下来。首先由现任村支书江庆喜致辞,他满怀激情地介绍了近年来村里经济的发展情况和长远建设的规划及尊老爱老的打算,并揭示了村民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寿的秘诀所在——和谐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爱。<br>  随后,99岁高龄的原石湖村老书记用依然清晰有力的声音回顾了老人协会过去二十年间的成就,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尽管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那份无私奉献的精神却丝毫未减。</h3> <h3>  接下来,是几位嘉宾发言。尤其是张光明副主席的发言,赢得了全场阵阵的热烈掌声。作为石湖村的儿子,他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都市的广州工作,却选择了回到家乡--蕉岭县,从中学教师做起,从基层做起,逐渐成长为厅级领导干部,每一步都离不开家乡这方热土的滋养和父老乡亲的鼓励和支持,所以,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蕉岭、在石湖。多年来,他积极投身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争取各级政府财政经费和各界人士的捐款支持,协助建起了石湖村办公楼、石湖小学校舎、石湖长寿公园,完善了村里的道路、桥梁、饮水、绿化、亮化工程,关心支持扶贫助学,等等,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他不仅亲自发起成立了石湖村老年人协会,还协助老年人协会建起了活动场所,设立了书画活动室、文化娱乐室、图书学习室,让老年人有了学习交流的空间。每年重阳节和春节,无论多忙,光明副主席都会回到这片养育他的家乡,看望全村的老年人,并慷慨解囊或动员在外工作的各界乡亲捐款,筹集资金,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200元慰问金,这份真挚的情谊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与爱戴。<br></h3> <h3>  颁奖仪式中,张光明副主席等领导分别为被授予4位“有突出贡献奖”和28位“长期关心支持老年人公益事业奖”的杰出人士颁发了证书和奖状。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努力的认可,更体现了社会对于老龄事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h3> <h3>  紧接着,文艺表演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目轮番上演。首先是腰鼓舞《红红的日子》,只见演员们身穿鲜艳服装,手中挥舞着彩带,在激昂的鼓点下展现出一派喜庆景象;紧接着是竹板舞《心中的太阳》,轻快的步伐搭配清脆悦耳的竹板声,让人仿佛置身于阳光明媚的大自然之中;女声独唱《父老乡亲》旋律悠扬,深情地诉说着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广州尚景书画苑关毛字先生的男声独唱《草原之夜》,将听众带到了辽阔无垠的草原之上,感受那份自由与奔放;古筝演奏《女儿情》以其独特魅力征服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客家山歌小调《真功夫凉茶》则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了当地特色饮品的故事;舞蹈《九儿》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现了一段关于爱情与梦想的美好传说;古筝合奏《渔舟唱晚》如诗如画般描绘出渔民归航时宁静祥和的画面;《喜事好运滚滚来》作为压轴登场时,欢快的节奏搭配上精心编排的动作设计,为整场演出画上了圆满句号。<br>  这场盛会不仅展现了石湖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是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h3> <h3>  最后,在这充满欢声笑语的气氛中,张光明再次站起来,向全体老年朋友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并将爱心捐款的红包,亲手递送到每一位老年人手中,每一张笑脸背后都承载着无尽的感激与幸福。<br>  尤其感人的是,在接受红包的同时,许多老人纷纷表达了对张光明多年以来不懈努力和支持家乡建设工作的感激之情。<br>  “光明啊,你真是我们石湖村的好儿子!”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大爷拍着张光明的手背说,“多亏了你的帮助,现在村里条件好多了,特别是对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更是有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好处。”<br>  听着这些质朴的话语,张光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看着眼前一张张幸福洋溢的脸庞,他更加坚定要继续为家乡做贡献的决心。<br>  “只要大家过得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光明副主席轻声说道,语气里充满了坚定与温情。<br>  就这样,在这个充满爱与感恩的氛围中,庆祝活动圆满落幕。而对于石湖村而言,这不仅展现了石湖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传递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无论是在场的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被深深地感染,共同期盼着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h3> <h3> “继善楼”旁 茶香悠悠<br><br>  在梅州的怀抱中,隐藏着一处幽静而美丽的角落--雁南飞景区。这里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当我们踏进雁南飞景区时,仿佛穿越回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时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民居--“继善楼”。它静静地矗立于青翠的茶园之中,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印尼归侨朱汀源等五兄弟共同出资建造,历时十二年方告竣工。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当时家族荣耀的象征,也体现了海外华侨对故乡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积累财富后回馈家乡的传统,见证了一段过往的故事。</h3> <h3>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在建设初期,朱氏兄弟们曾梦见一只巨大的蝙蝠飞临此地,这被视为吉祥之兆,预示着未来的繁荣昌盛。因此,在设计上特别加入了诸多蝙蝠元素作为装饰,以祈求福禄寿喜。另外还有说法称:“继善楼”的名字来源于“继往开来、善行天下”的寓意,寄托了建楼者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先人遗志,并将善良和正义传递给世界的美好愿望。</h3> <h3>  漫步其间,我们发现这座属于列杆式的客家围楼,七排横屋由五个大门联结起来,中轴对称,左右均衡,屋内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儒家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精雕细琢的木、砖、石艺极其精致细腻,每一处细节无一不透露旧日匠人的智慧和汗水;斑驳的墙面,则像是时间留下的轻柔笔触,为这座老宅平添了几分沧桑之美。</h3> <h3>  站在楼道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想象起百年前,这里曾经充满了家族的欢声笑语,或许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它虽已不再是生活的主场,但其历史背影却如同一个深邃的眼眸,吸引着每一位来访者去探寻、去思索。</h3> <h3>  离开“继善楼”,漫步在景区蜿蜒曲折的小径上,四周是广袤无垠的茶园和令人心旷神怡的迷人风光。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树木,宛如大地母亲温柔的手臂环抱着这片宁静之地。近处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水声清脆悦耳,仿佛奏响了大自然最纯粹的乐章。这里空气清新宜人,微风吹过,带来阵阵茶叶郁香,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更增添了几分幽静之感,让人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舒适之中;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大自然最原始的魅力,令人忘却尘世烦恼,只想沉浸在自然界的怀抱中尽情呼吸。<br>  接着,我们继续乘车,前往雁南飞茶园景区。该景区是粤东地区著名的AAAAA级旅游景区,是由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于1995年开始投资开发的。茶园总面积大约667公顷(约4.50平方公里),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种植着多种优质茶叶,其中包括梅州当地知名的清凉山茶、大埔西岩茶等品种,以及雁南飞特有的金单丛乌龙茶。茶园环境优美,层峦叠翠,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采茶的乐趣,同时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h3> <h3>  步入茶园区域,眼前豁然开朗,满眼尽是整齐排列的茶树,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同行的广州尚景书画苑刘代安先生,用无人机在天空中拍照,一片片翠绿如同海洋般的茶园延伸至天边,美不胜收。我们在茶园里拍照,或亲手采摘几片茶叶的经历,更是令人难忘,那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非常美妙。</h3> <h3>  随后,我们来到“雁南飞神石” 前拍照留念。“雁南飞神石”,是茶园景区的标志性景点,上面刻有“雁南飞、茶中情” 六个大字。“雁南飞”是客家人对“北雁南飞” 的“根”的认同;“茶中情”则表达了雁南飞以茶文化为内涵,与茶结缘,与茶会有,与茶传情。</h3> <h3>  接着,我们步入“茶情阁”休憇品茶。“茶情阁”不仅是一个提供免费品茶服务的场所,同时也是购买雁南飞茗茶和客家特产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香气清澈醇深、清冽甘爽的雁南飞茗茶。此外,“茶情阁”内还陈列着各式精美的茶具,散发着悠悠茶香的各式器具,等待着每一位爱茶之人前来品鉴。<br>  我们找到一张足有10米长、一米宽的硕大长方形原木茶桌坐落,泡上一壶好茶,只见叶片缓缓舒展,在杯中上下舞动,最终沉寂下来,释放出一股清新淡雅的气息。轻轻啜饮一口,先是舌尖感受到一丝苦涩,紧接着便是满口回甘,那份滋味久久不能散去。窗外风景如画,室内音乐悠扬,好友相伴左右,这样的时光显得格外珍贵而又难得。<br>  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起来,暂时忘却尘世烦恼,只专注眼前的美景以及手中的那杯清茶,无论是独自一人静静的沉思,还是与朋友共享欢乐时光,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满足。</h3> <h3>  夕阳西下,我们步入“围龙食府”晩餐。“围龙食府”是按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建造,高档豪华,来此用餐的客人绵延不绝。“围龙食府”以出品客家盐焗鸡、梅菜扣肉等传统客家菜为主,并对传统的客家饮食进行继承和改良,进一步发扬了客家饮食文化。第二层是宴会大厅和歌舞表演台,在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和客家歌舞的烘托下,品尝原汁原味的客家菜肴和风味小吃,感受客家民俗风情,体验令人难忘的美食之旅。</h3> <h3>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我们不仅被雁南飞景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也被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深深打动。无论是历史悠久的“继善楼”,还是生机勃勃的茶园,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而这段旅程,也成为了一段珍贵的记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h3> <h3> 古韵今风 墨香文脉<br><br>  10月11日午后,阳光斜照在古老的街道上,怀揣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文化的向往,我们踏上了梅州市蕉岭县这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土地,进行一次探寻先贤足迹的旅程。我们首先来到了丘逢甲的故居参观。这座古宅静静矗立,仿佛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后人前行的方向。踏入院门,青砖灰瓦映衬着蓝天白云,静谧而又庄重。每一步踏过的石板,似乎都在诉说着这位先贤曾经的故事。</h3> <h3>  丘逢甲的故事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战败,并于次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割让了台湾给日本。当时丘逢甲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得知消息后,他立即放弃了继续考试的机会,返回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誓与入侵者抗争到底。虽然最终由于力量悬殊等原因未能阻止日军占领台湾,但他的英勇行为激励了许多人参与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之中。<br> 除了军事上的努力外,丘逢甲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日本统治期间,他积极创办学校,致力于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希望通过教育来唤醒民众对于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及对中国大陆归属的情感联系。通过这些活动,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并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艰难环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h3> <h3>  站在那些泛黄的照片前,我们仿佛能听到他慷慨激昂的声音,在耳边低语:“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声音穿越百年风雨,依然振聋发聩,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丘逢甲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歌作品,《春愁》便是其中之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失去祖国领土的悲痛心情以及对未来充满忧虑的情绪,至今仍被广泛传颂。<br>  丘逢甲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即使面临巨大的困难也不放弃奋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h3> <h3> 离开丘逢甲故居后,我前往羊岃村参观“书香羊岃”展览。这个仅有1.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却孕育了无数杰出人物。这里山清水秀,田园风光如画,诗礼传家的传统使得英才辈出。自清代以来,村里涌现出了众多优秀人才:一位进士、一位武举、一位贡元、两位秀才、五位将军、两位院士,还有数学家、化学家等。最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的父子同哈佛、兄弟共清华、父女皆中大的佳话,以及一村五将军、一身四县长的美誉,这一切都归功于村民们世代崇文兴教的良好传统。<br>  尤其是丘成桐、丘成栋两兄弟的故事,广为人知。据介绍,丘成桐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在微分几何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6年,他解决了卡拉比猜想(Calabi Conjecture),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了几何学的发展,还对物理学中的广义相对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与R. Schoen合作证明了正质量猜想(PositiveMass Conjecture),这是爱因斯坦方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丘成桐的工作将微分几何与偏微分方程紧密结合,创立了几何分析这一重要分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数学的内涵。他的这些成就使他在1982年获得了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数学家。在他的带领下,许多重要的数学难题得以解决,他也因此成为了国际数学界公认的领军人物。</h3> <h3>  从“书香羊岃”展馆出来,我们到了丘成桐的祖居“福寿堂”参观。丘成桐的祖居,虽朴素无华,但布局庄重而简约,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其祖居建于清末,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靣积约2510平方米,共计123间房屋,呈三堂四橫二围龙布局。堂屋前有一“泮池”,“泮池”是半月形水池,意思是“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也起到消防灭火的作用。在堂屋两边各有两横屋,后边有两个半围龙屋,与前面的“泮池”刚好形成一个圆。经过修缮,古色古香的雕花房梁、原木色的窗户、朴素的青砖,尽显客家特色。<br>  漫步于祖居之中,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一间间朴素而不失典雅的祖居,见证了一个家族对于学问追求至高无上的态度和那股对知识不懈追求的精神穿越时空,感染每一位访客。<br>  站在福寿堂前,我们不禁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如此璀璨夺目的花朵?或许答案就隐藏于村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之中吧。</h3> <h3>  随后,我们参观“中国仓海诗廊” ,这是一条充满诗意的长廊,石碑上刻有于右任、丘逢甲、卢中南、丘仕坤等书法名家近百首诗词和近百幅书法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词作家和书法家的心血与情感,无论是笔力遒劲的楷书,还是飘逸灵动的行草,都在宣纸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这些诗词歌赋,不仅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r>  行走在长廊之间,如同穿梭于古今中行走在长廊之间,如同穿梭于古今中外的艺术殿堂,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自己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欣赏。</h3> <h3>  最后,我来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解放军书法创作院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书法家丘仕坤的故乡--蕉岭县文福镇长隆村的《丘仕坤书法艺术空间》,这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如同跃动的音符,在洁白的宣纸上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丘仕坤的书法刚柔并济,既有磅礴大气之感,又不失细腻温婉之美。每一个笔触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味,让人赞叹不已。在这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书法不仅是文字的艺术表达,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h3> <h3>原梅州市卫计委主任、广州书画苑的刘光明先生参加了当天的话动,并给每人赠送了一份他的家乡一一蕉岭特产作为礼品,令我们感动不已,在此,向刘光明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h3> <h3>  当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地平线上,我们的心灵也被这份美好深深触动。这次蕉岭的人文之旅结束,身体已经踏上了归途,但心中那份感动与震撼却久久难以平息,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将伴随终生。正如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一样,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中,我更加坚信,只有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并为之付出努力,才是推动人类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人生最美的风景。<br><br>  以上图片,由张光明、刘代安、侯淑清、刘振均、陈丽雄、傅小梅、张长威拍摄提供。<br><br>  策划: 关毛字 制作: 苗岭山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