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旧时李胡

香堂蜜语(陈老师)

从汤口镇去宏村、西递,随时可以拼车走,而去的人大多数去宏村,不想跟大部队挤,于是我们选择去西递,没有提前预定房间,我们在网上看了一下,西递的住房并不紧张,又因为我们喜欢到了再去找,有时候是主动的,有时候是被动的。我们拼的车除了我们之外,还有两对年轻人,他们都是到宏村的,都已经定好了客栈,到达指定位置后,有客栈的人来接。我们就在宏村的公交车站下车,本来买好了到西递的公交车票,(8元/人),但正好遇到一个由西递送人到宏村的网约车,需要回到西递,于是就退了公交车票,上了他的车。下车的地方在西递村游客中心门口,有几个客栈来找住客的,与其中一个交流起来比较顺畅的妇人走了,反正不喜欢的话还可以走,不是非住她家不可。先坐电动小三轮,再步行一段,就到她家客栈——依仁巷客栈了,门口零零碎碎的开着几支凌霄花,从灯笼旁的小门进去,看见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套石桌凳,角落里有一棵橘子树,挂满饱满周正的果实,让人忍不住想去摸一下,说是还未成熟,还不能吃,只能看看,不能饱口福,饱眼福也不错。院子和房间都还喜欢,于是住下了。客栈并不在景区中心,还有喧闹的人声,没有绚丽的灯光,偏安一隅,静谧安然。 点好晚餐,我回房间洗澡洗衣服,等我下楼的时候,吴老师正在用主人家的洗衣机,洗我们从黄山穿湿了的衣服。洗完衣服,晾晒到楼顶,喝茶聊天,等菜饭上桌。做菜的是这家的男主人,女主人就是用电动三轮车把我们带回客栈的人。男人话少,做事悠缓,女的热情开朗,很会聊天。在我们等着吃饭的时候,女主人又去游客中心拉人去了,我们正在吃饭时候,又带回四名游客,加上我们到时已经在的客人,小院的房间都住满了。我们开了唯一一瓶常温啤酒(别人都喝冰啤酒,常温的只有一瓶),享受旅程中的悠然时光,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世界黑沉沉的,而在我们的家乡,此时正式夕阳黄灿灿,温暖而美好的时光。据说因水向西而流,又因古代递送邮件的驿站而得名,从客栈女主人的口中得知,这个村以胡姓为主,但实际是真李假胡,说是李世民的后人因遭变乱逃匿民间,被姓胡的人家收留,遂改姓胡,在此地繁衍生息。 后来好奇搜了一下西递真李假胡的故事,大约是说李唐王朝末期,黄巢暴动,后由于朱温投降唐朝,黄巢被剿灭。朱温这个农民军的叛徒逐渐坐大,李唐王室亦奈何不得他,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在迁都过程中,唐昭宗的何姓妃子诞下一子,唐昭宗怕幼子遭朱温毒手,所以将小皇子托付给婺源人胡三,胡三带着小皇子,连夜逃回婺源考川(现名考水),将皇子改姓胡,取名昌翼。长大后的胡昌翼在后唐时期考中明经科进士。一直到此时,胡三公才告诉胡昌翼自己的身世,胡昌翼感恩于胡三的养育之恩,并不改回李姓,依旧沿用胡姓,并且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也不得改回李姓。但西递的始祖并不是胡昌翼,而是他的第五世孙胡仕良,他从婺源去南京的途中,发觉西递的风水极佳,一年之后,举家迁徙来此,并繁衍生息了上千年。 吃饭时候,一瓶啤酒不够,开了一瓶冰啤酒,喝了几口就不喝了,放在院子里升温,我们出去闲逛去了。我们从小巷道穿过去,很快就到了主道,住家、商铺立于道路两侧,中间有河道,水很浅很小,从通到河里的台阶的位置来看,水应该一直都不大,不然不能通到河底里去。夜晚的西递,特别的安静。住户如果需要过河,必有巨大的石板铺路,确实是巨大,去好像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那么多那么大的石板,见过巨大的石板,但都不是无处不在。游客有几个,但不多,如我们一样,东张西望,走来走起,住在村里的,多半应该在家里,偶有几个坐在门口乘凉,那就连他们的猫狗也坐在门口。 路过胡氏宗祠,感觉很高大。 田野和山上有灯光秀,田野里还有晚会,这里人多,但我们不爱凑热闹,转了一圈就回来了。接着喝啤酒,客栈那几个后来的客人正在吃饭,我们与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他们是先去逛了再回来吃饭的。 早上起来,女主人已经开始在晾晒衣服被子了,问起来,西递人基本已经不种地了,因为本来村子里的地少,以前有一些梯田在村子后面的山谷里,但是现在野猪多,祸害庄稼,没啥收成,大家也就不种了,要么像她家这样开民宿或者开个其他的铺子,要么就外出打工去了,村里跟所有中国农村一样,基本都是老人和在坚守。拍了几张照片,出去吃早点。 又走一遍那些前一天晚上走过的路,我跟吴老师说“房子好高啊!”确实是太高了,且临路一面都没有窗户,就显得特别高大,不要说我这种笨手笨脚的,就算有点功夫的人,恐怕也是很难爬上去。我说“也许他们盖房子的时候有匪患”,后来在村里老人口中得知,确实当时因为男人都在外面经商和做官,家里只有老弱妇孺,时有匪患,为了保护家人,房子就盖得特别高而结实。 走过一户人家,我们在路上向里瞄,不敢打扰人家,连门边都没到,却被一个老者邀请进去参观。进门基本就是“客厅”,层高足有我们城市房子的一层半高,虽然有岁月沧桑,但繁复精致的格子窗,灵动又庄重的木雕装饰,还是非常震撼人心。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中堂的对联,处处透露时光说不尽的故事。也许是老人家天天看游客来来往往却少有人聊天,我们进去他显得很高兴。 吴老师问为什么房子盖得那么密集也没有院子,他立答,院子有啊,养鸡养猪种菜的,随后带着我们跨过小巷,打开对面的一扇门,原来如此,他们的宅和院是分开的,之前还以为低矮的是当时比较贫穷的人家,房子矮小,而大户人家就是高门大宅,却原来,低矮的是院,关牲口、种菜、堆柴的,宅邸很高大,我们在墙根走过,显得特别渺小。老人很瘦,他家的小猫也很瘦,瓜也长得瘦长。 告别老者,我们又走过昨夜走过的路,又遇见那两个孩子,路过晒着人辣椒和锅巴,锅巴是安徽的一大特色小吃。吃了一碗笋干面,味道还是不错的。 走进昨夜瞟了一眼的胡氏宗祠,只有一个字“哇”,真的被震撼到,壮阔自不必说,是被石头震着了,整块石头做的柱子,整块石头铺的宽大的台阶,颜色深黑,带着高贵和神秘,也彰显着大气。 后来跟现在看守西递的人聊天,也跟网约车司机聊天,才知道西递以前少石灰,黑色条石也是烧石灰的原材料,但即使是近,也是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人,足见其财大气粗。流落民间的李唐皇室后人胡氏子孙在西递发展壮大,他们“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仕、商、文为一体的小小中心建立了起来,虽然所占地面积并不很广阔,但大气,精致,处处透着尊贵,而且还留着等级制度的痕迹,因为在历史上,胡氏宗祠周边,沿河而居的西递,中心位置只能胡氏居住,各种为他们服务的工匠比如木匠、泥瓦匠等居住于村庄外围,形成了一个拱卫格局,我们所住的客栈主人家姓吴,就住在村庄外围。 <p class="ql-block">据说,一场大火,烧掉了西递一半的房子,剩下的一半,就是现在的西递,这一半的西递,占地规模不算很大,但现存的建筑就足以瞥见其宏伟。徽商,曾经写下浓墨重彩的一段历史,“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大徽州地区的一个组成,西递有着非常明显的徽州特点,男孩养到十三四岁,能读书的读书,没能读书的,往外一丢,外出经商谋生,有的人事业有成衣锦还乡,有的人怕也是凄凄惨惨客死他乡,而他们在外所得,怕也是大部分拿回家乡,除了养家糊口,就是起屋盖房了吧,所以就留下这高门大宅,但跟中国绝大部分农村一样,如今的西递也透着凋落的气息,年轻力壮的,多半在外面淘生活,留守的多半是老人和妇孺,不过近年大量的美术生涌进宏村和西递,给古老的村庄又注入了些活力。</p> 我们在上午天气酷热之前离开了西递,前往黟县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