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讲坛:听北京大学韦正老师讲--南朝文化的对外影响

ranka

<p class="ql-block"><b>提要:</b></p><p class="ql-block">北方社会发展到北朝时期,达到了向南朝学习的阶段。换言之,只是到了南朝时期,南方文化才对外产生显著的影响。在考古资料方面,都城遗址、墓葬壁画、石窟寺对南朝文化的外传有较为充分的反映。南朝虽然武功不甚,但南朝文化中包含很多华夏文明优秀因子,是北朝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需之物。</p><p class="ql-block">北朝与南朝文化的趋同,是魏晋十六国以来民族、地域、制度、身份差异基本泯灭的标志,预示着隋唐盛世的即将到来。</p><p class="ql-block">说明:在南京﹣﹣古建康讲南朝文化的对外影响,既有客观评价南朝文化的意思在内,更多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进程,强调无论胜负,各地都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应有贡献。</p> <p class="ql-block"><b>一、都城方面体现的南朝影响</b></p><p class="ql-block"><b>二、佛教艺术(主要是石窟寺)方面体现的南朝影响</b></p><p class="ql-block"><b>三、墓葬壁画体现的南朝影响</b></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城址还是石窟材料,都不如墓葬材料丰富,所以我们重点介绍和讨论墓葬材料。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先城址、再墓葬,然后再宗教,由于墓葬材料具有压倒性数量和内涵,所以我们将墓葬资料放在第三部分进行介绍和讨论。</p> <p class="ql-block"><b>一、都城方面体现的南朝影响</b></p><p class="ql-block">1,文献方面的记载</p><p class="ql-block">2,考古资料方面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b>一、1,文献方面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南齐书·魏虏传》载:"(永明)九年(491年),遣使李道固、蒋少游报使。少游有机巧,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清河崔元祖启世祖曰'少游,臣之外甥,特有公输之思。宋世陷虏,处以大匠之官。今为副使,必欲模范宫阙。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臣谓且留少游,令使主反命。'世祖以非和通意,不许。少游,安乐人。虏宫室制度,皆从其出。"</p> <p class="ql-block">王仲殊先生说:</p><p class="ql-block">《水经注.如浑水》明记"太和十六年(492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确证平城宫中新建的太极殿仍与东晋、南朝建康宫中的太极殿一样,附有东堂和西堂,从而可证其主要是仿南齐宫中太极殿形制、规格而建设的。</p><p class="ql-block">考古工作还是有限,文献资料就成为主要依靠对象。不过,洛阳城与建康城的相似度在中轴线和规则划分方面毋需疑问。《三都赋》就说吴建业的格局是栉比鳞次,而且曹魏西晋洛阳城的中轴线不能从考古学上肯定,可能只是初具规模,那么北魏洛阳城的新兴布局,特别是东西堂的设置,就让人必然将其与建康城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b>二、佛教艺术(主要是石窟寺)方面体现的南朝影响</b></p><p class="ql-block">1,南朝佛教艺术的直接和间接影响</p><p class="ql-block">2,青州造像问题</p> <p class="ql-block"><b>二、1,南朝佛教艺术的直接和间接影响</b></p><p class="ql-block">平城时代晚期的第5、6窟,13窟都是褒衣博带佛装,理解为北魏服制改革自然可以,但联系到太和年间平城兴建太极殿、东西堂,以及宋绍祖石椁后壁壁画高士图,大概就不能不考虑到南朝的影响了。南朝佛教艺术对北方的直接影响在龙门石窟中体现得最明显。麦积山、北石窟寺、莫高窟、安塞大佛寺等地随处可见的南朝样式,都是龙门影响的产物,源头都在南朝,可视为间接影响。以下分别举例。</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西壁(正壁)造像组合和形象,为一代之风范,为各地竞相效仿。</p> <p class="ql-block">位于延安的安塞大佛寺出现了异常精美的秀骨清像,可以第4窟为例。学者多纠结于安塞大佛寺是受到云冈三期还是长安的影响,其实本质上受到的是洛阳龙门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二、2,青州造像问题</b></p><p class="ql-block">这属于延伸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墓葬文化有别于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主要是就大家很关心的青州造像与南朝关系而言的。学界多认为青州造像受到南朝,特别是建康的直接影响。用墓葬文化与南朝的相似性来推论佛教艺术的相似性,是很多学者的思路,但这是这里所不取的。本讲座的主旨虽然是南朝文化的对外影响,对就青州造像而言,这里不认为青州造像与南朝有多少关系,而可能是直接从南海传入诸城和青州的。因此,在下面讨论南朝石窟寺艺术(佛教艺术)的对外影响时,主要涉及其他地区而不是青州。</p> <p class="ql-block">青州造像的转变是在东魏前后发生的,不是从北魏形式自然而然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菩萨形象的转变依然是在东魏前后发生的,不如佛像的变化那么明显,也不是自然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诸城造像,特别是菩萨像,比青州复杂,且东南亚特点强。当然,青州有些造像为诸城所缺少,主要是北齐时期的,可能是沿海直接传到青州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笈多艺术直接传播到山东沿海,先到诸城,再到青州。即使建康以后发现笈多式造像,也不能证明传播到了青州,而可能是同时接受而已。</p><p class="ql-block">要之,诸城造像是很纯粹的外来风格,与东南亚乃至印度佛教能直接关联,无需也不太可能从建康传来如此纯粹外来风格造像;</p><p class="ql-block">再者,如建康向北影响,应先影响到青州,而不是诸城这个相对次要的地方,现在造像呈现的是先诸城后青州的次序,所以青州与建康的关系也不大(墓葬中的竹林七贤是另外一回事,是建康占有优势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西营村佛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b>三、墓葬壁画体现的南朝影响</b></p><p class="ql-block">1,山东地区北朝墓葬壁画的南方痕迹</p><p class="ql-block">2,北朝墓室壁画布局中的南方影响</p><p class="ql-block">3,南朝线刻画的两次北传</p> <p class="ql-block"><b>三、1,山东地区北朝墓葬壁画的南方痕迹</b></p><p class="ql-block">我们先看考古材料,然后进行讨论。</p><p class="ql-block">主要材料是临朐北齐崔芬墓、嘉祥英山徐敏行墓、济南八里洼墓</p> <p class="ql-block">山东地区北朝壁画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这与青齐地区与南方地区具有深刻渊源有关。杨泓先生、郑岩老师对这个话题发表过重要的意见,值得充分参考。本讲座也吸收了他们的成果,限于时间和讲座这个形式,不充分展开,只想指出东晋以来青齐地区就与南方关系密切,直到北魏皇始年间(396年~398年,皇始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年号)才陷入北魏之手,并遭到严重摧残。但是,随着北魏迁洛而还青齐的大族仍然是北魏最有文化的势力(所谓山东大族,直到唐代影响犹烈),而且他们以文化高自标榜,对南方文化的倾慕和吸收非其他地区可比(崔氏制作礼仪。河北李氏墓葬也"复古"。)。</p> <p class="ql-block"><b>三、2,北朝墓室壁画布局中的南方影响</b></p><p class="ql-block">这里主要讨论东魏开始的壁画墓中突然在墓道中绘制大型的升仙图,这种图像前部为大龙大虎,后部为仪仗图。这种题材和布局形式很可能是南方影响的结果。不过,南方地区将有关题材以变形的形式安排在墓室之中了,这仍然以竹林七贤壁画墓可资说明。</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官员仪仗图的再现,南北朝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南朝早已将之表现在墓室壁画中,北朝则很突然,而且水平一下子就很高,所以将之与南方联系起来是合理的思路。</p> <p class="ql-block">以上题材都被压缩到墓室之中,而这些题材本来都属于室外题材,可见这是南方特殊土壤环境造成的﹣﹣无法绘制壁画,相关壁画就以拼嵌砖画形式被压入墓室之中。虽然这些拼嵌砖画见于大型墓葬之中,但代表的是南朝通行的观念。北朝这类题材和布局,一出现就很成熟,当是南朝影响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b>二、3,南朝线刻画的两次北传</b></p><p class="ql-block">(1)北魏平城及洛阳时代线刻画所见南朝影响</p><p class="ql-block">(2)隋、初唐线刻画与南朝影响</p> <p class="ql-block"><b>(1)北魏平城及洛阳时代线刻画所见南朝影响</b></p><p class="ql-block">关于洛阳时代所受南朝影响,以往研究已作为定论(几乎所有学者都同意南朝影响了北方)。这里只是补充一些近年公布的材料,以说明以往研究结论的可靠。</p><p class="ql-block">关于平城时代体现出南朝的影响,郑岩在讨论宋绍祖石椁绘画时早就指出,这里再补充一些新材料(也不算新了)。</p> <p class="ql-block"><b>(2)隋初唐线刻画与南朝影响</b></p><p class="ql-block">隋和初唐文化受到南朝的强烈影响,其他学者从文学、书法等方面早就有讨论。南朝线刻画影响北方是当时潮流的一部分,只是以往的美术史研究没有充分指出,所以本文才因此着墨。</p> <p class="ql-block">从隋朝开始有2个值得注意的新现象:</p><p class="ql-block">1.石棺石椁线刻画的质量明显提高。</p><p class="ql-block">2,线刻石葬具的身份标志物特性越来越强,且数量与日俱增,线刻画的水平与上乘墓室壁画接近。</p><p class="ql-block">这两个现象不仅说明隋朝线刻画水平的突然提高可能与南方有关,而且说明线刻画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这是统治阶层文化品味的转向,是从功勋贵族向文化贵族转变的一种体现。</p> <p class="ql-block">那么,因为北齐线刻画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如益都北齐石床榻围屏所见,隋和初唐线刻画是否主要来自北齐而非南方?</p><p class="ql-block">不宜作上述理解。这是因为,北周对南朝文化所表现出的钦慕程度是异常突出和明显的,这从对待庾信、王褒等南朝名士的态度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唐长孺先生对此的深入研究可作为其他学科的代表)。隋和初唐几乎是北魏洛阳时代的再现,东西魏北齐北周时期北中国东西方文化上同时出现鲜卑化现象,这可以视为某种倒退,南朝文化又取得全面的优势地位,对线刻画的考察不能脱离这个大背景。</p> <p class="ql-block"><b>如何理解南朝线刻画的两次北传?</b></p><p class="ql-block">南朝线刻画艺术对北方的两次影响还可以从更宏阔的层面上加以讨论。线条艺术以及着力表现的神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特性和根本追求,这与中国古代文人无论地位如何沉降,本质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贵族特质相关,也是区别于工匠阶层之所在。北方民族的粗朴本色,与西方域外民族习俗趣味上的相似性,都促使雕塑艺术在北方地区更为流行,这与汉代画像石艺术更强调线条艺术相映成趣,也能解释邻近北边的陕北地区流行浅浮雕剪影式画像石这个现象。但进入洛阳时代以后的北朝贵族就很不一样了,线刻画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身份标志了。</p> <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南朝文化是当时的先进文化,在政治制度上也有很多先进因素(虽然军事上最终失败),北方社会的进步只能以南朝为楷模,这是历史的法则。</p><p class="ql-block">南朝文化的对外影响,从北朝及于唐初。南朝政权虽亡,而文化不亡,可谓虽死犹生。政治进步与文化进步有时不同步,但终究会实现平衡。在这个意义上,隋和唐初是南北朝的延续,实现了社会的总体进步。因此,讨论南朝文化外传的意义可谓大矣!</p> <p class="ql-block"><b>讲座内容回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