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续上篇):晋祠位于山西太原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其母后邑姜后而建。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也是晋国宗祠。晋祠占地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主要景点和特色有: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周柏和难老泉</p><p class="ql-block">我们坐景交穿园林而过,园区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三晋明泉殿,殿后为戏台,他是一座集殿台楼阁为一体的建筑。前面的“三晋明泉”殿是二层楼阁式,背面是“水镜台”,此建筑雕花工艺精湛,古色古香,是现代的仿古建筑不可比拟的。其“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而“三晋名泉”是指晋水名泉,名驰三晋。</p><p class="ql-block">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戏台前台正中悬挂“水镜台”匾额为乾隆首任书法老师杨二酉所提,被称为秀丽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戏台</p> <p class="ql-block">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高举人太原晋祠东庄村人,善长书法,对父母极孝顺。相传,有一年,高应元的母亲突患头疼之症,久治不愈,高应元朝夕不安,一日沐浴更衣,在晋祠为母焚香祈祷并许愿,母体一旦安康,将捐资修祠。半年后母病痊愈,于是高应元捐资白银三百两,修建了对越坊和钟鼓楼,并亲笔书写"对越"匾。宣扬报答圣母邑姜的神灵庇佑之功,同时也暗喻对父母祖先积德行善的颂扬之意。“对越”二字,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峭丽,不可揣摩。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被誉为是雄奇之笔。</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一座融合明代修葺特色与早期建筑形制的古建筑,其梁架节省材料且坚固,斗拱结构疏朗,外观玲珑似凉亭,体现了《营造法式》中的小木作制度。</p> <p class="ql-block">献殿屋脊梁上分别记载了创建与翻修纪年,但书写是顺梁的两头支点起笔,为方便视看,我两头各拍了一张并拼图</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北宋时期的建筑,以其精美的木雕和建筑风格著称。</p> <p class="ql-block">此匾为北宋原物</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龙柱</p> <p class="ql-block">圣母彩绘泥塑像</p> <p class="ql-block">侍女像:圣母殿内的43尊彩绘泥塑,包括圣母邑姜和42尊侍从像,展示了宋代宫廷生活和彩塑艺术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中国古代最早的十字形桥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周柏:一棵近3000年的古柏(倾斜的那棵),象征着晋祠的悠久历史和祥瑞。</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被誉为“晋阳第一泉”,泉水清澈甘冽,四季不涸。</p> <p class="ql-block">唐园</p> <p class="ql-block">晋祠西门</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雁门关两侧山峦起伏,中间有一道峡谷,大雁南飞时必须通过这个峡谷,因此得名“雁门”。</p><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大败匈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时期,雁门关成为防御匈奴的重要关隘,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在这里立下汗马功劳。唐朝时期,雁门关成为抵御突厥的重要防线。北宋初期,雁门关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杨业(杨继业)在这里大显身手,被称为“杨无敌”。明代,雁门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也是一座文化名关。许多文化名人如王维、杜甫等都留下了关于雁门关的诗篇。王维的《使至塞上》描绘了雁门关的壮丽风光,杜甫的《戍梦记》记录了他在雁门关的所见所闻。雁门关还与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相关联,如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团队北面的是景区“历代名人壁”,毛泽东主席站立于石壁首位,紧连着的是到过雁关门的历代帝王,“雁门关”三字出自毛泽东主席手笔,</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中原经此道门(明月楼)进入去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街上的“豹突泉”井亭。与山东济南的“趵突泉”一字之差</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边贸街牌坊,我们上山时走的是街边坡道,下山时进牌坊走了边贸街</p> <p class="ql-block">第二道城门瓮城门</p> <p class="ql-block">第三道城门地利门,左侧有古炮台</p> <p class="ql-block">地上的路面石条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历过的岁月与发生过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对面有“关帝庙”,忘了拍照</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南侧</p> <p class="ql-block">第四道门“雁门关”天险门</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天险门楼</p> <p class="ql-block">门楼击鼓:为自己提神!为途中的游客鼓劲!为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祈愿!</p> <p class="ql-block">登雁门关城楼留影,身后山坡上的大概是“雁塔”吧</p> <p class="ql-block">古时雁门关驿站,天险门外有“镇边祠”,挨着“镇边祠”的就是这关驿站</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隅</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p> <p class="ql-block">宝塔一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彩塑,她是全塔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塑像,高11米,脸型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详,美丽端正,高贵温婉。石绿色眉毛犹如新月,双目微启,两眉间有白毫相,鼻梁俊秀,唇边有石绿色卷曲胡须,颜色与眉毛一致,下巴有细月纹。两耳垂肩,而且明显戴着耳环。</p> <p class="ql-block">陨石:辽王朝决定在应县建宝塔,正在为具体准确地址发愁时,这块陨石落在现在的塔基中心,于是决定在此建塔。</p><p class="ql-block">后面一块黑色的是“云汉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祖座塌龙柱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木塔一层西边门框壁画</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礼佛大道两侧的有13对塔柱,每对塔柱象征着佛教中的一个智观,而第13对塔柱则特别代表种姓智,这种智观被认为是能够改变自身种姓(属性),由凡夫体质变为圣人体质的重要修行方法。此外,每头象都有六个牙,寓意着佛教中的“六度”,六牙象背上的方柱四面均雕刻了佛像,二者相叠增强了礼佛大道的宗教氛围和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历时150年,其艺术风格融合了印度、中西亚的艺术元素以及希腊、罗马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纹样,展现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被誉为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p><p class="ql-block">景区内“灵岩寺”的礼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景区</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佛塔与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云冈石窟的第一、二窟</p> <p class="ql-block">这是石窟第二窟,因地下有泉水涌出,则有“寒泉洞”的美称。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音”、“云深处”。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面依次为锯齿纹垂幔带、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像为释迦坐佛,风化严重。东壁下层浮雕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据考证,二窟在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窟内北壁西部雕西方三圣,主佛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双下巴喔)、神态超然,背光雕凿飞天与坐佛。两侧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头戴宝冠,面相圆润,肌肉丰满(有小肚腩喔),冠饰华丽,衣纹流畅,精美庄严。</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又称大佛洞,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性洞窟之一。第五窟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窟内北壁的坐佛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之一。该窟始建于公元471年至494年,位于云冈石窟中部,是一组双窟中的一部分,与第六窟共同构成了一个宏伟的佛教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视频</p> <p class="ql-block">九窟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俗称伎乐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持排箫,箜篌,琵琶等50多种古典乐器,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p> <p class="ql-block">对面门头上中间位置穿红色长裤扭腰的说是乐队的总指挥</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窟:俗称“万佛洞”,是一个方形单窟室,窟高近10米,主要表现千佛题材。窟内雕刻了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壁和南壁密布着千佛雕像,</span>这些佛像排列有序,构图严谨,展示了佛教石窟艺术的流行题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又名弥勒三尊洞,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主像交脚弥勒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下穿羊肠长裙,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该像的面部、胸腰部风化严重,双臂也已风化坍塌残损,但整体观察仍表现了薄衣贴体的外来艺术因素。</p> <p class="ql-block">第18窟是著名的“昙曜五窟”之一(十六至二十窟被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的主像,据说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而第18窟主像象征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三世佛像高15.5米,身披干佛袈裟,气宇轩昂。这干佛袈裟,在地面仰望是很难看到细节,但仔细看还是能看到的。大佛左手抚胸,手部雕刻细腻</p> <p class="ql-block">第19窟:主佛像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高16.8米,位于昙曜五窟中最大的洞窟。</p><p class="ql-block">主佛像结跏趺坐,<span style="font-size:18px;">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span>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这种衣纹的处理方式使得佛像看起来更加生动和真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洞窟的形制独特,平面呈椭圆形,穹窿顶大像窟,显示出北朝时期石窟形制的新创举。</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民间俗称云冈大佛)高达17米。大耳垂肩,是云冈的标志佛像,形态端庄,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云冈大佛意义在于发展出佛教世俗化中国化,即常说的我佛如来。这些佛像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西区石窟中的方塔</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 </span>经过历代的修缮,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重建,形成了现今的空间格局。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建筑紧凑,布局巧妙,整体结构为木质框架式,呈南北走向多层次的横向布局,总体布局为“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p><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建筑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景区山间绿树环绕,枫叶已披上红装,半山腰绛色围墙,河道中石砌圆孔桥梁,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经过历代的修缮,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重建,形成了现今的空间格局。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建筑紧凑,布局巧妙,整体结构为木质框架式,呈南北走向多层次的横向布局,总体布局为“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悬空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建筑的特色。</p><p class="ql-block">我俩在导游的指导下预约到了登临的名额,本以为能体验古迹的探访,但当时排队等候的游客较多,如果我们按约而行,那未登临的队友可能就要在景区比预定时间多些等侯,这对他们而言多少有些不公允,考虑后忍痛舍弃。</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最初名为真容院。唐朝时,僧人法云重修殿堂并塑文殊像。明朝永乐初年,该寺被改为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菩萨顶改为喇嘛庙,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历代皇帝多次朝拜菩萨顶,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在此住宿,并赐予大喇嘛提督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拜遏之日正值农历十五,五台颂经声祈福声此起彼伏回荡山间</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的大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导游,当日白塔尚在修缮中,游程安排的塔院寺就没有进入,</p> <p class="ql-block">我们拍到的是修缮中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从菩萨顶往下走有108个台阶,寓意能把人间108种烦恼踩在了脚下</p> <p class="ql-block">圆照寺</p> <p class="ql-block">顺治皇帝归山词</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大门前的钟楼,钟楼下层的基座上有一个石门洞,这是进入显通寺的要道。上层是木结构钟楼,脊顶四端有四个雕刻精巧的龙头。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铸于明朝的铜钟,是五台山寺庙中最大的钟。</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显通寺还是五台山规模最大、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该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p><p class="ql-block">根据殿前公示,当日(农历十五)大殿内将举行相关佛事活动,已看到殿堂内规规正正摆放好了的108个黄色蒲垫,并有僧人开始入内,可惜时间限制没能看到实景,但想象中法事的场面一定非常神圣而壮观</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仿木结构,面宽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雕刻精湛,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外檐砖刻斗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殿内供有无量佛。殿内保存的《华严经》字塔,属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面前的是千钵文殊殿,此殿虽小,但古朴清雅,别有幽思。殿后半山腰的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p> <p class="ql-block">铜殿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后又以铁补铸三座塔立于原处。铜殿、铜塔皆饰以金箔。</p><p class="ql-block">我们顺台阶上来进入殿内,但只拍摄的殿门外的铜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五爷庙的空间格局是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五爷庙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因为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五爷庙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文殊菩萨是佛教中的大智慧菩萨,象征智慧和辩才。</p><p class="ql-block">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初年,经过多次重建,现存建筑多为明代所建。寺内供奉的文殊菩萨塑像是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像,殿内还绘有五百罗汉图,展示了古印度的佛国世界。此外,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大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山西之行从最南边的运城起步,往西至黄河岸边,拐向中东部省城太原,折北上雁门关外大同,经五台山返太原回沪。</p><p class="ql-block">实地六天,一路走来进寺庙入宫殿、上五台下石滩;古建筑的精致巧思、黄河瀑布的汹涌波涛、平遥古城的时空穿越、佛门圣地的礼佛祈愿;见证了新旧文化的继承发展、圆满了世界三大奇塔的实地到访、补一课成就四大佛教名山的拜遏;看不完的名胜古迹、探不全的庙堂之迷、尝不尽的山西美食、逛不够的王家大院、错过了悬空寺登临和大同古城的巡游;一场旅行带回了丰满的收获和难忘的记忆,也留下再复返重游的理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