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发祥地—歙县徽州古城

cmm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总占地面积达24.7平方公里。它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周边与浙江多地交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徽州古城成为古代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古城内还保留了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历史建筑,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徽州古城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徽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它以其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列入全国最具魅力四大古城之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徽州古城不仅被新安江环绕,还有练江流经,这些河流共同构成了歙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水系网络。站在练江大桥就可饱览古城的整体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徽州府署位于歙县中和街徽州古城内。徽州府署是古代知府的办公场所,俗称“衙门”,作为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它不仅是古代知府的办公场所,还包含了众多古风打卡点,如府衙迎宾道、六房走廊、大堂、花厅、后花园等。徽州府署的南面是南谯楼,这是一座重檐高脊、紫墙青瓦的建筑,气势恢宏,是徽州府署的大门。徽州府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2009年在原址上按照弘治年的建筑规制进行了修复。此外,徽州府署内还有明镜高悬大匾,以及二堂等重要建筑。徽州府署不仅是了解古代官府建筑和办公流程的好地方,也是体验徽州文化的重要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所立此坊。在君臣等级森严的古代,能建一个不一样的八脚牌楼,与坊主许国的功绩有关,许国是嘉靖乙丑年(1565年)进士,三朝重臣。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决策有功,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也正是因为这次平定叛乱有功,皇帝主动提出让他回家建造牌坊,这正是许国石坊上“恩荣”二字的出处。为什么一般都是建四脚牌坊而他建一个八脚牌坊保存至今,全国仅此一例,这里还有一个智慧的故事呢!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和宏大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歙县人杰地灵,古今诞生了很多知名人士。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安徽歙县潭渡人。近代中国山水画杰出代表,诗人、书法家、篆刻家、画史画论研究家、美术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以"南黄北齐"卓立于全国画坛。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他的至理名言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知行合一,方能成就智慧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歙县政府在古城中和街98号,建立陶行知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纪念馆是在陶行知先生少年就读的‌崇一学堂旧址上扩建而成,具有浓厚的徽文化神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纪念馆采用仿徽派建筑风格,青瓦粉墙、高脊飞檐、花窗格门、徽派雕刻等元素体现了浓厚的徽文化神韵。馆内设有‌瞻仰厅、‌放像厅、‌书画厅和五个大展厅,展示了陶行知生平事迹、教育理念和相关文物。很遗憾当天馆休,未能进入馆内参观,只好在大门前打卡拍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徽州古城的古戏楼是徽州建筑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徽州府衙一带,主体建筑包括仁和楼、得月楼、春风楼、古戏楼和玉带桥、九龙九凤壁。‌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徽州古城的文化和历史风貌‌ 。古戏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前台为演出区,两侧设有厢室,分别具有乐队伴奏、文武角色出场和百姓观戏的功能。戏台正中央顶部有雕刻精美穹形藻井。马头墙和吊角楼是其显著特色,通过独特的屋檐设计,使得楼阁的角部高高翘起,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其中砖雕和木雕装饰尤为出色,这些精美的雕刻装饰不仅提升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展示了徽州工匠的高超技艺。这种精美的构造和装饰体现了徽州古代建筑的工艺水平‌,因此古戏楼不仅是一座演出建筑,更是一种文化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古戏楼的衬托下,玉带桥更显得大气隽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玉带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成为了徽州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一座实用的桥梁,更是徽州文化的一种象征,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玉带桥与古戏楼、九龙九凤壁等共同构成了徽园的主体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研究徽州历史、艺术、社会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正对着古戏楼和玉带桥的就是九龙九凤壁,其正面是九龙壁,它的背面是九凤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徽州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徽派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体验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徽州古城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美食也同样令人垂涎。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传承多年的徽州美食,如徽州毛豆腐、太白鱼头、石锅臭鳜鱼、石头粿、新安关酒酿等。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我和老伴也潇洒了一把,在古城老店龙凤徽菜楼品尝了石锅臭鳜鱼和毛豆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在热闹的中和街拐角处有一古老的钟楼,为民国时期的文物,在它附近一民居曾囚禁过叶挺将军。时钟指针仍滴答作响,默默记录着时间,却不知它身边的斗山街已走过百年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斗山街属于安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面积约为9.3公顷。漫步在斗山街青石板路上,两旁的徽派建筑仿佛在向你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历史。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古韵风情,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此外,斗山街以汇聚的徽派古民居、牌坊和古井而著称,被誉为“现代雨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叶氏贞节木门坊,为一间二柱三楼式,属于节孝坊,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旌表江莱甫妻叶氏的贞节而建。元末明初的木结构牌坊能够保存至今实属罕见,显得弥足珍贵,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距当地老人讲曾看到牌坊上标有双龙圣旨和玉玺印,后来“圣旨”二字也不知道是破四旧被铲去了还是因为风化剥蚀就不见了。现场近距离观察叶氏贞节木门坊,横枋以上为木制,屋顶覆小瓦檐,额题“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依稀可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斗山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条不足500米的小巷中,居住了许、杨、汪、王几大显赫家族,是名副其实的徽州富人住宅区。走过13号叶氏木牌坊,便到了15号“杨家大院”,如今是“徽商书院”。杨家大院门脸很小,门罩也不豪华,根本看不出里面住的人是什么身份。其实杨家大院是座官邸,为斗山街最大的宅子。杨氏先祖世代为官。大院始建于先祖杨宁。杨宁为歙县人,字彦谧,明宣德五年进士,历任江西巡抚、礼部尚书。也就是说,这里是明代外交部长、教育部长和文化部长的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杨家大院精致的门楼砖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斗山街的北端处,有一座建于1650年,青砖砌就的黄氏节烈坊。此牌坊四柱三间三楼,宽6米,高7米,当心间原辟有门,后封砌。在牌坊的额坊处写有“旌表清故儒童吴沛妻黄氏孝烈之门”15个字。在此字上面的石质龙凤板上,原来还有“圣旨”两字,由于时间的变迁,现在已经难觅踪影。牌坊两侧还有两行题字,现在也已经看不清楚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斗山街巷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高墙大院。院墙高到人们不得不仰头看墙顶。因为院墙太高,便显得巷子更加狭窄,人仿佛走在城墙根下,只有窄窄的一线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歙事井然是徽州古城中的一个具有传承的主题,讲述的就是徽州古井的故事。这些古井历经了岁月的沧桑,不仅留下了许多温馨的记忆,还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典故。徽州古井滋养了一代代徽州儿女,也浸润着一页页徽州文化。一口古井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蕴含一片深意,它们或是鞭策担当有为,或是传扬和睦友善,或是鼓励劝学上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岳飞饮马槽井位于古城斗山街,相传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从临安(今杭州)出发率部北上抗金,长途行军,途经徽州,抵达斗山街时,其战马饥渴难忍,驻步不前。就在此时,地下突然冒出一股清澈的泉水,战马引颈长饮,昂首长啸。古徽州百姓们听闻岳家军来到徽州,纷纷携食夹道相迎。岳家军北上后奋勇杀敌,一举击败金军,乘胜收复失地,被宋高宗晋升为靖远军节度使。古徽州百姓敬重岳飞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在岳飞饮马处立碑以示纪念。从此,这泉水永不枯竭。弘扬的是一种爱国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蛤蟆井又名"姊妹井"、"井外井",建于唐代,位于徽城镇斗山街。相传古徽城群众靠斗山而居,远离新安江。自建郡以来,水一直困扰着群众生存。先人多处打井取水,均无功而返。直到唐代贞元年间,一大户人家偶然看到一处土坎上常年住着一对蛤蟆,深受启发。在蛤蟆栖身之处掘井,果然泉水喷涌而出,从此不再为无水可用发愁。蛤蟆井凿成后,该户人家无偿让左邻右舍来家中取水,取水的人排起了长龙,有时也为先来后到之事偶有小隙。这户人家考虑到斗山街大多住户仍缺水严重,于是决定破墙再凿出一口井,无偿捐与街坊公用,并围井而建一井形建筑,寓意井外有井、天外有天,墙内墙外,乡里乡亲。两口一模一样的井,便是"姊妹井"和 "井外井"的由来。千百年来,两口井滋养着烟火袅袅的日子,也守望着古城百姓的安宁。寓意一种“艰苦奋斗、乐善好施、 天人合一”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歙县是一座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整个县城里处处充满了徽文化的气息,与练江之东的古城徽园瑶瑶相对,位于练江之西,有一民间徽商大宅院,又称西园。西园集亭、台、楼、阁、牌坊、学馆、戏台、花园、水榭、廊桥、古井、石雕、砖雕和木雕于一体,有宅第29座、房屋数百间、天井48个、柱子1580根,是微派建筑艺术风格的荟萃地,微派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它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复原原则,将散落民间的29栋明末、清代和民国期间具有微派特色的建筑进行了修缮、整合而成。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与徽州古城相映成辉,成为歙县的一大胜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法家启功为西园题写匾额:中国徽派建筑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徽州古建筑的“三绝”:祠堂、民居、牌坊在西园中随处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徽州古建筑上的雕刻也有“三绝”:木雕、石雕、砖雕,这些你在西园能看到的更真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天一宿的歙县自由行结束了,2024年9月16日我们从歙县北站乘高铁返回黄山北站,准备开启我们自由行新的旅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