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快乐老家

<p class="ql-block">  在中、小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匆忙的身影,左手提着一个方便包,包里装着作品集,右手拿着一本书和打印好的资料,总是急促地走向教室。他就是我们学区的退休教师王华生。</p><p class="ql-block"> 王华生1982年7月曹县师范毕业后,被分到了桃源乡马寨联中任中学语文课。当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就深深的爱上了教师这一职业,并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四十年的风雨磨砺,他成为了桃源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师骨干,在教书育人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一个人民教师的火热情怀与赤诚挚爱。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平时喜好读书、写作,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论文、小小说、散文作品。语文课上,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1998年4月教育论文《由片面性、表面性到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北京《教育艺术》杂志上发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受到了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还经常走进校园,给学生讲解写作课程,用自己的作品熏陶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  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 爱国主义,体现着人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也体现着人们对于自己与祖国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9日,王老师和妻子乘坐郑州发往广西的K457次列车,去广东看望孩子,挨边坐着四位老人。后来知道,四位老人分别来自河北石家庄、天津某郊区和地方农村的退役士兵,一行共计16人。4月4日是清明节,他们自费去越南安沛烈士陵园,给牺牲在越南战场上的战友祭祀扫墓。</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它的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的攻击,派出大批飞机开始轰炸越南北方。面对美国的武装侵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劳动党中央,领导越南南方和北方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救国战争。</p><p class="ql-block"> 美军军用飞机又侵入我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威胁中国安全。</p><p class="ql-block"> 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支援,毛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p><p class="ql-block">王老师把途中遇到的事情做了详细的记录,回来后写了散文《跨越国境的爱》,发表在《汤圆文化传播》公众号上,王老师把作品读给了学生。</p><p class="ql-block"> 中国军人,工地上修筑工事,临危不惧。战场上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爱护越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像对待祖国同胞一样关心越南人民群众。</p><p class="ql-block"> 中国军人,与越南军民并肩作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越南领空和领土的安全,为越南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中国军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顽强抵抗了邪恶的侵略,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学生听后被感动了,落下了泪水。同学们说:中国军人,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过去了40多年之际,王老师又写了《血染南疆》《战地欢歌》《壮行酒》《老山兰》四篇回忆性散文,参加了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40年征文大赛,作品分别刊登在了《汤圆文学》《汤圆文学分刊号》上。学生读后,突然有学生大声喊出“向英雄们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在课堂上讲给学生: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致敬人民英雄!这是一场不该忘却的正义战争。硝烟虽然散去,但祖国边疆依旧群狼环视,并不太平,战争依然离我们很近。年轻一代对这场战争知之甚少,我们有责任宣扬这场正义之战,致敬所有的越战老兵及英雄,万众一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去年三月中旬,王老师与同事去大连,在鸭绿江江边看到一座不起眼、也无人问津的雕塑。一对老夫老妻,衣着单薄,身上落满了雪花。夫岔开双腿,弓着腰,右臂向前方伸开,五指指着前方。妻右手向背,左臂弯曲,目视前方,屈指掐算,眼睛溢出的泪水流到唇边。夫妻俩目不转睛的盯着鸭绿江对岸。</p><p class="ql-block"> 大爷的右手表示五,大娘的左手表示〇和三。一九五〇年十月,儿子参加了抗美援朝,从出国参战的那天起就盼望着儿子归来。一九五三年七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这对老夫老妻在鸭绿江畔等了三年,也没有接到自己的孩子,老人的三个儿子全部倒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p><p class="ql-block"> 这墩没有名字,没有文字介绍,也看不到作者的雕塑,却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王老师把文章《祈盼》读给了学生,把故事讲给了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鸭绿江边一座不起眼的雕塑,诉说着鸭绿江边一对老夫老妻对孩子七十四年的思念,也代表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家庭对儿女回归的祈盼。</p><p class="ql-block"> 他们为了抗击侵略,保家卫国,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 今年六月,王老师参观了731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游记性散文《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先后刊登在了《汤圆文学分刊》和《国际诗歌网》。给学生读完后,他们看着多媒体播放王老师拍摄的日本军人对中国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照片,教室内的空气都凝固了。像黑盒子一样建筑的731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馆内灯光微暗,泛着黄色痕迹的墙壁上,牢钉着日军犯下的罪恶瞬间,仿佛馆内弥漫着血腥的味道。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两三岁的孩子,都成了日本军人的实验品,先后有数以万计的无辜中国人惨死在试验室中。触目惊心的历史真相,残忍、屈辱和黑暗让每一个学生心情沉重。教室内学生个个咬牙切齿,都握紧了拳头。</p><p class="ql-block"> 浏览完照片,王老师对学生说:落后就要挨打,只能任人宰割。只有熟练地掌握先进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才能不受制于人。</p><p class="ql-block"> 缅怀过去,面向未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守护和平的蓝天,让世界见证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构建和谐,突飞发展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展示罪证,揭露罪行,警示世界,捍卫和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愿与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p> <p class="ql-block">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p><p class="ql-block"> 让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还给学生讲读了他的以下作品。</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手擀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让读者铭记那段艰苦难忘的岁月,铭记母亲优雅的笑容和温柔的眼神,铭记母亲对家人的挚爱和无私的关怀。母亲的手擀面,是儿女一生中最爱吃的面,更是儿女永恒的思念,最温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灯花》写的是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通夜纺线的故事。油灯的火苗随着母亲左臂摇动带来的微风不停的摇曳着,跳动着。母亲纺线的影子投在墙壁上,抬腕低眉,轻舒云手,宛如轻盈流畅的舞姿,展现着优雅,充满了力量。纺车正反旋转有度,快慢自如,有节奏感的纺车声,诉说着母亲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油灯也会开花的。灯花,是给勤劳的人开的,更是为爱学习的人开的。母亲笑了,我也笑了。做作业的困意没了,觉得屋里更加亮堂了。</p><p class="ql-block"> 《那扇窗口》中的母亲,带着白天家庭劳作的疲惫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给足了一个大家庭破衣遮体的大方。窗口的那一束微光,也熬尽了母亲犀利的眼神,满头的乌发成为了银丝鬓霜。闭上眼睛,那闪烁的灯光仍然摇曳在我的记忆里,也正是那盏煤油灯洒下的一束束温馨之光,伴我走尽了秋冬,看到了春天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背影》《鸟声悠扬》中,时任第三生产队队长的父亲住院期间,没有忘记家里的农活。他背起了农民的希望,他想着老百姓手里的饭碗,看担当大于命,视责任重于天。</p><p class="ql-block"> 《烙印》追寻了母亲生活年代历史的久远和人生的苦难。站在为家操劳大半生年老痴呆的母亲跟前,竟然不认识自己的儿子。我跪在老人的面前,嘤嘤地哭了,像一个刚刚学会撒娇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母亲以一颗坚强勇敢的心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苦,以一颗包容的心播撒善良和真情,以一颗豁达乐观的心态让我们永远感受不到生活的不幸与疾苦。</p><p class="ql-block"> 《永不消逝的爱》是我人生道路上永存的温馨。</p><p class="ql-block"> 《一张合影照》里一串串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爱的叮咛与吩咐,爱的呼唤与传递。兄弟姐妹,小时有伴,长大有帮,互通有无,遇事商量。但看着他们两鬓的白发,稍微驼起的脊背,我突然间感觉,他们也老了。不管岁月桑田,不管风雨冰冻,不管距离远近,不管时间久远,岁月抹不掉兄弟姐妹之间的真诚与坦荡。</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那缕炊烟》从母亲的手中缓缓升起,看到了母亲奔波辛劳的身影,看到了母亲挚爱付出的烟火人生。炊烟是父亲的春种、秋收、冬藏,是父亲周而复始、辛勤劳作的田园。</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缕缕炊烟,吹老了悠悠的岁月,吹走了美好的时光。炊烟是岁月的记忆,一种生活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家乡最平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灵魂的归宿。炊烟记载着那个时代的艰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家乡屋顶上袅袅的炊烟里,有大人的梦想,有小孩的希望,有纯真的笑脸,有岁月的沧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我永远无法走出的记忆和眷恋。</p><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份,《汤圆文学》举办了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征文大赛。王老师的散文《石碾•水井•老屋》荣获了一等奖。石碾,让岁月磨平了身上的沟沟坎坎,成为了一段难以忘怀最温暖的回忆,成了记忆中一道圆润而厚重的风景,一份连接千家万户的浓浓乡情。井水的清凉,驱散了夏日的炎热,那口老井是全村人生命的源泉,是生活的希望。一座老屋,一串串故事,蕴含着爱的叮咛与吩咐,爱的呼唤与传递。</p><p class="ql-block"> 石碾、水井、老屋,曾经熟悉的场景渐渐远去。那是时代的见证,正像阳光洒满村庄的那缕炊烟,是家的眷恋,是对在外漂泊游子最温暖的呼唤。</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读完作品后,含情脉脉的给学生说:看到乡愁,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想起了我的兄弟姐妹,溢出了心中的思念和眷恋。生活艰辛的六十年代,父母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害怕,没有退宿,依然坚强的面对。不能忘那段历史,铭记前辈的勤劳、善良和付出、奉献,传承这种坚毅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回忆石碾、水井、老屋,想念老街、老院、老邻。老家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那是一片乐土,土下埋着我的根。</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从教40年,他对党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忠心耿耿,对孩子、对祖国的下一代充满感情。</p><p class="ql-block"> 退休了,还经常主动到班级为学生讲解写作课程,用自己的作品熏陶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学生们都深受鼓舞,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也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