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风送爽,硕果累累;教研之路,润物无声。10月21日上午,在导师罗火良的召集下,余江区名师罗火良工作室迎来了第三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小学生运算的能力。</span></p> 活动一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第一堂课是由吴春燕老师和三年级的孩子们一同展示的巜三位数加法》。吴老师结合学生的学情,精心备课,引导孩子们掌握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二堂课是由付芬芬老师和四年级的孩子一同展示的巜三位数乘两位数》,付老师创设真实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实性,在新知的讲解上给足时间让孩子们探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了新知。</p> 活动二 评课环节 <p class="ql-block">在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齐聚一堂,就这两堂课发表了自己的收获与想法。</p> <p class="ql-block">姜勇老师: 运算类的课程的难点在于理解算理,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在设计上都在突破这个难点,放手让学生去独立计算,交流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算理。通过列竖式的对比,加深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巩固。两节课都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符合学段教学要求,符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p> <p class="ql-block">吴玲玲老师: 今天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接下来说下自己两节课的感受,第一节吴老师的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吴老师的教育处理机制,课堂反应的能力和把控的能力很好,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体现的淋漓至尽,在让不同学生讲述271➕122的算理,在这里有一个冲突,吴老师不是着急的去否定,而是让我们进一步去验证,在后面进位加法中,探索发现从个位加起,这样很简便,再次问那位同学,让他明白从个位加起。这点值得学习,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是,老师在学生回答的清楚明白有条理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多一些的鼓励,评价语可以多一点。以上是一点点拙见。</p> <p class="ql-block">叶梦颖老师: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两位老师在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课程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整理,复习练习设计有层次。课堂上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这样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整堂课中,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宽松,和谐的氛围,交流亲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p> <p class="ql-block">黄会老师: 两节计算都在教师的引领下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顺利将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来。在解决问题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做了详细的对比。巩固练习部分是学生深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2位老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获取更多学习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张利芳老师: 吴老师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本节课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探究学习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人人弄清楚,并在交流展示中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练习展示,交流经验,最后检测评价,效果很好。</p><p class="ql-block">付老师这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导入部分渗透了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整堂课基本上是让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p><p class="ql-block">建议:在讲解312*12竖式计算时可联系题意让学生来说一说,每一次所得的积表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p> <p class="ql-block">严紫瑶: 今天听了付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收获颇大,感触也挺多。特别是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通过让学生发现,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付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设计安排了丰富的复习活动,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估算、笔算的知识和经验。</p><p class="ql-block">建议:板书设计应体现该节内容的重点,应呈现在黑板的正中央,对于复习旧知以及估算方法等辅助教学的内容可放两侧,这样才可体现主次分明,把握好重难点,符合教学目标。</p> <p class="ql-block">蒋美凤: 今天有幸听了吴老师和付老师两位老师的课,收获非常多,两位老师都非常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课的整体结构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检测评价。把课堂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学习效果非常好。吴老师和付老师都亲和力非常强,以学生的生成为载体展开。</p><p class="ql-block"> 建议:板书要设计精准一点,学生的板书也要要求美观整齐</p> <p class="ql-block">吴玲凤老师 : 往往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笔算课是既枯燥又乏味的,但今天的这两堂笔算课既不枯燥又不单调,相反是有趣生动的。吴老师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课前教育孩子书本如何摆放,坐姿要端正。还注重学生美德教育,我们要做个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好学生。课堂中时常听到吴老师说哪个同学能再来说一遍,这里体现老师对重点知识点的渗透性很强,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一次次交流回答的过程中感悟和思考,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第二节付老师的课也同样精彩,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计算,并让学生会清楚的表达计算过程,对于笔算课,学生会表述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付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这节课把教材中简单概括的验算讲得很透彻,这也是这节课的亮点,值得我学习。课堂中还用错例和正例做对比,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加深知识点的感悟。</p><p class="ql-block">建议:1.教师的语言和数学专业语言还可以更加精炼和准确。</p><p class="ql-block">2.小组合作交流还可以渗入到课堂当中,以保人人参与。</p><p class="ql-block">3.学生对数学思考过程的表达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p> <p class="ql-block">段奶金老师: 吴老师的课准备充分,突出以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更是明白了算理。当老师问到不进位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时,有学生提出可以从高位算起,老师积极引导让孩子们再次探究三位数进位加法算法,孩子通过探究发现这个时候计算就不方便了,加深了孩子从低位开始算起的认识。付老师的课三位数乘两位数,老师选用生活中真实的数学场景导入,让孩子们明白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源于生活的,在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时,老师及时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樊海丽老师: 今日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精心设计的计算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让我感触颇多。</p><p class="ql-block">1.从现实情境引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络。在教学中,第一节吴老师通过创设“中国湿地三种动物类群的种数”这一情景贯穿于整节课堂,第二节付老师通过创设“小明忘记带数学书”的生活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计算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p><p class="ql-block">2.有效沟通了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两位老师都借助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学生自主计算,交流算法,自主总结,自主归纳了三位数加法的算法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三位数加法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p><p class="ql-block">3.注重计算习惯的培养。两位老师针对计算的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特别做了详细的对比。吴老师在教 271+31时,出示了数位上的3和数位上的7没有对齐的作品,付老师在教313×12时,出示了一个十位上的1乘313时所得的积的末尾没有对齐十位的作品,对于加法和乘法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做了重点强调。</p><p class="ql-block">建议:第一节吴老师的课游戏环节导入时间有点过长,能否单刀直入新知;第二节付老师能否利用“小明忘记带数学书”的生活情境贯穿于整节课堂;付老师对情境创设的数据“家离学校3000米”更新为“家离学校3900米”有点不符合生活实际。</p> <p class="ql-block">汪枝叶老师:吴老师的《三位数加法》教学目标清晰明确,不仅关注了学生对三位数加法笔算方法的掌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强调了知识的迁移类推,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付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入,让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逐步推出算理和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估算环节的设置,既锻炼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让学生明白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在探究新知时,教师巧妙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p> <p class="ql-block">万颖:这次的听课令我受益颇多,两位老师的课堂非常精彩!下面我就两堂课谈谈我的收获!</p><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非常出色,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层诱导学生深入问题本质的探讨。</p><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不照本宣科,导入部分分别采用游戏与情境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非常注重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自己对比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思维建模与知识重构做铺垫。</p><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更多的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贯彻三会,善于聆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并善于抓住学生重要的回答推进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都很透彻,从而两位老师在课堂的最后都与学生共同拓展啦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下铺垫。</p> <p class="ql-block">罗火良导师: 1.让学生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节课,吴春燕老师通过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示三种动物的种类,先让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再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271+122与271+32)。这一过程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多位数加减法),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第二节课,付芬芬老师通过创设“妈妈送书去学校,时间够不够”的真实问题情境,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再逐一展示学生的作品,将学生内隐的思维外显出来,将学生出现的“估算”与“笔算”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认识到面对具体问题时,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做到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运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理解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两节课都是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71+122、271+31,313×12),再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第一节课,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和这样算的原因即算理,在交流讨论中感悟到“相同数位对齐”的算法中蕴含着“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算理,从而自然地让学生理解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课,让学生联系题意说一说每一部分积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和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即第一部分积是用第2个因数中的“2(2分钟)”与“313”相乘,结果表示多少个一(2分钟行走的路程),末尾要与个位对齐;第二部分积是用第2个因数中的“1(10分钟)”与“313”相乘,结果表示多少个十(10分钟行走的路),末尾要和第一部分积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部分积相加(表示12分钟行走的路)。从而清楚理解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多次对比,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第一节课,通过对比“271+122、271+31与271+903”这三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先针对难点即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百位进一;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进一;让学生思考“如果千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怎么办?”,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进而让学生思考“能把这几句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相同点,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推理意识。第二节课,通过将“313×12、12×313与13×12”的计算过程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从而顺利地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将新知纳入旧知,体会到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p> <p class="ql-block">教以共进,研以致远。罗导师希望每一位工作室的学员们能认真学习新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多上课,上一些常态课,做一个受欢迎的数学老师。教学之道,道阻且长,相信在导师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成长的更快!</p> <p class="ql-block">图文:段奶金</p><p class="ql-block">初审:吴玲凤</p><p class="ql-block">终审:罗火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