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接续上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10.22,星期二,天气晴寒,南疆和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昨天傍晚,入住国玉大饭店。晚间去了热闹非凡、人流拥挤的和田夜市。</p><p class="ql-block">餐厅吃早餐。</p><p class="ql-block">回来后,和同室的伙伴树新风聊天到凌晨2时许,3点才入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早,7点起床,7点半下到餐厅吃早餐。</p> <p class="ql-block">▽这个餐厅存在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❶喝牛奶、饮料什么的,没见到有水杯。</p><p class="ql-block">❷没有汤勺。</p><p class="ql-block">❸盘子太小</p><p class="ql-block">❹早餐,没见到有榨菜、萝卜干等佐餐小菜。</p><p class="ql-block">❺上菜不及时,有导游开始发火投诉。</p> <p class="ql-block">▽9:00集合,退房下楼时也遇到问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❶三部电梯,只开了二部,退房高峰期,为啥不全开呢?</p><p class="ql-block">❷很容易超载,容量过小。</p><p class="ql-block">❸满员过载,不是闭门直下,而是每层停,上下速度缓慢。</p><p class="ql-block">❹因为赶时间,许多没有大件行李的客人步行下楼,或者是将大件行李交已挤进电梯间伙伴带下楼,自己则步行下楼。</p> <p class="ql-block">▽国玉大饭店,还是和田地区招商引资中心,这样住宿条件,给客人的感觉很不好,会影响到招商引资工作的!</p> <p class="ql-block">▽和田市的海拔高度;</p> <p class="ql-block">▽乘车去和田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路上遇到交通管控,行人与车辆都不能通行,车子绕了很大的一个圈。最后,司机建议大家可以步行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伙伴们下车,步行往和田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9:00从国玉大饭店出发,过了10:00,交通管控结束,车子过来接我们这些正在步行去博物馆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对面是政府机关吧!</p> <p class="ql-block">▽进博物馆,来此看展的客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和田地区博物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市昆仑路8号,总建设面积逾13493平方米,共有3层,是地方综合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1年4月,和田地区博物馆新馆工程正式开工,馆内收藏文物9553件,其中珍贵文物559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该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和田地区博物馆设有和田历史文化展厅、尼雅遗址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和文创体验厅等,常设展品数量达1300件,展览面积61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和田地区博物馆馆内重要藏品有夏至商代「青铜权杖头」、商代「石壁形饰」、周代「祖形石杵」、唐代于阗文「裴捺卖庄园」木牍、「彩绘汉装供养人壁画」、「玉猴」,以及新疆古代干尸等。(文字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的广场,立有毛主席塑像,和我们福州五一广场的有些相似。</p> <p class="ql-block">▽先看一个摄影展,可以通过图片来了解和田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展览名称叫:和田是个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进馆,一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陈列》,这个展览很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和田古称“于阗”,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南枕号称“亚洲脊柱”的巍巍昆仑山,北傍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等由南向北流淌,冲积出肥沃的绿洲。在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和田各族人民始终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灿烂的绿洲文化。和田是玉石之路的起点、佛教东传的第一站,也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距今约10000年前,和田先民就已在此生息繁衍。先秦文献记载的昆仑山、和田玉以及西王母传说,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无不展现着早期和田与祖国内地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元前138年,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回程时访问于阗(tián),稍后,再派副使出使于阗,开启了和田历史的新篇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包括和田在内的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致力于对西域的统辖与经营,设置专门机构,建烽燧,修戍堡,开展屯田等,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和发达的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西域,极大地促进了和田及其他西域地区的发展与繁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发声!本展览通过大量的考古遗存和出土文物,在中国历史的大框架中全方位地展现了和田历史,多层面地阐释了和田文化,构建了和田悠久的历史发展图景,雄辩地证明:和田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和田文化是多元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田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多民族大一统的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已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展览以物证史,激励和田民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和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年表;</p> <p class="ql-block">▽和田地区文物古迹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200万年前,中华大地开始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历经悠长岁月,在距今10000年左右,各地逐渐形成的文化如满天星斗,竞相闪耀在史前中国的天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田地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活动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10000年前,和田先民开始出现在昆仑山麓地带,以天然洞穴为居处,过着狩猎、捕鱼和采集的生活,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这里的细石器与我国华北地区细石器基本相同,揭示了远古时期和田与内地之间的文化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距今4000年左右,和田进入青铜时代。人们逐渐摆脱大自然的束缚,建造了可以遮风挡雨的居住房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以扩大食物来源,并逐渐掌握了陶器制作、青铜冶铸、木器加工等技术。居民对死亡有了思考与规划,墓葬开始出现,原始宗教得到发展。早期铁器时代晚期,和田地区出现了城市,圆沙古城是新疆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连接和田与中原内地的“玉石之路”逐渐形成。内地的丝绸、漆器等名贵物品开始进入西域,中原地区的人们也开始对西部产生联想,昆仑神话应运而生。先秦时期的中国人相信:“昆仑”是天下最高的山,位于世界中央,既是“帝之下都”“百神所在”,也是西王母的居住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昆仑”的位置不断西移,西汉武帝把黄河发源地钦定在于阗(今和田境内),确定此处之山为昆仑山。昆仑神话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和谐精神。和田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巍巍昆仑映华夏</p> <p class="ql-block">▽华夏、昆仑与和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伸,满天星斗的多元文化逐渐向黄河流域凝聚,终于在4000多年前形成王朝礼乐体系下的农耕文明,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有了明确的中心--华夏。这一时期,昆仑神话流行,“昆仑”“昆仑之丘”“西王母”常出现在《尚书 · 禹贡》《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先秦文献中。当时的中国人相信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上有醴泉和瑶池,瑶池之畔生活着西王母的部落。昆仑的位置虚幻不定,使人们进一步将昆仑想象为天神和天帝所居住的神山,华夏民族的一些先王、先祖被认为与昆仑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昆仑的位置不断西移。汉武帝为探究这些神话传说,寻找黄河源头,派遣使者至西域。使者来到于阗(今和田境内),发现山中盛产美玉,回去把玉献予武帝。汉武帝根据上古图书的记载,钦定黄河发源地在于阗南面的昆仑山。从此,华夏、昆仑山、黄河发源地与和田紧密相连。虽然地理上黄河发源另有其地,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由官方确定昆仑山的举措,既是国家主权的宣示,也反映了祖国山水相连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远古之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和田的历史是从一群使用石头工具的人开始的。在昆仑山的山前地带,考古学家在和田、民丰、洛浦等地,发现了许多处打制石器的遗址,包括尼雅河上游的恰克塔遗址、克里雅河中上游的巴什康苏勒克遗址等。这些石头工具的主人是10000年前的“和田人”,其中比较粗糙的工具用来砍砸或切割东西;细小的石核和石叶可以用来制作复合工具,比如锋利的石叶安装木柄就成了那个时候的“刀”。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些细石器和华北地区的石叶型细石器很相似,而与西亚、欧洲地区的几何形细石器不同,说明这些石器的主人与我国华北或北方地区的人群存在联系。关于这些最早的“和田人”,有着太多的谜题:他们是什么人?为什么生活在山前地带?以什么为食?会用火吗?以何种方式与遥远的华北地区产生联系的……</p> <p class="ql-block">▽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和田历经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工具的改进使人们挣脱大自然的枷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田居民逐渐学会建造带木骨墙壁的房屋,不再过穴居生活,有些人陆续迁入和田地区的克里雅河和尼雅河下游河谷绿洲,也有的进入克里雅河上游的昆仑山谷。原产于我国华北地区的农作物黍、粟传至和田,人们开始发展农业,还养殖羊、牛、马等家畜,极大地扩充了食物来源,人口增加,居址和墓葬遗迹增多,人们的社会地位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考古出土文物表明,当地已有制陶、青铜和铁器冶铸、玉石开采、毛纺织、制毡、木器加工等手工业。陶器装饰、岩画艺术,以及衣妆服饰等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情趣。考古发现证明了和田地区早期人群的多源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克里雅河北方墓地呈现出与罗布泊地区小河墓地一致的文化面貌和内涵,揭示了当时不同地域的人群存在着迁徙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早期铁器时代晚期,和田地区与域外的联系更加密切,圆沙古城的出现,预示着和田绿洲城郭诸国时代的大幕即将拉开。</p> <p class="ql-block">▽玉石之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国玉文化拥有8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凝聚天地之精华的美玉与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文化价值、礼仪制度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古资料表明,出自昆仑山的和田玉在商周时期已开始输入中原。以和田为起点,向东经河西走廊等地进入中原,这条将大量和田玉输送到中原内地的道路被称为“玉石之路”。从此,和田玉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媒介,也是于阗向中原王朝进贡的重要方物,不仅是中原地区统治阶层家居陈设和装饰用玉的首选,还进入中原王朝礼制的核心。出土于汉高祖与吕后长陵附近的“皇后之玺”玉玺就是以和田白玉雕琢,螭(chī)虎纽,符合文献记载汉代皇后玺印的形制。以后历代帝后宝玺主要以和田玉琢制,皇后的佩玉也多来自于阗。和田玉成为中华文明独特内涵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和合各族舞蹁跹;</p> <p class="ql-block">▽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地人群变迁都是在不断地迁移融合中进行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原各族和文化同周边诸族和文化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和田各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旧石器时代,和田地区的远古先民是谁,至今还是个谜。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和田地区的人群具有明显东西混合的属性。公元前3世纪于阗建国前后,和田地区开始城郭诸国时期,此时的和田人群仍具有东西混合属性,主要人群可能属于操于阗塞语的塞人,他们成为于阗国统治阶层和普通居民的主体,信仰佛教,延续千年之久。西汉以来的驻军、屯田、商贸等活动,尤其是清代大量汉人移民西域、使得汉人也融入当地,成为当地的居民。匈奴、柔然、突厥等人群曾控制这里,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曾在和田地区生活。唐代吐蕃短暂控制于阗地区,部分吐蕃人移居于阗,逐渐融入于阗人。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其中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后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1006年,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阗国。此后,和田地区人群仍以于阗人为主,但他们的语言、社会风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信伊斯兰教。元明清时期,大量蒙古人进入和田地区,并与当地人群融为一体。1934年,新疆省发布政府令,决定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汉文规范称谓,意为维护你我团结,首次精确表达了“Uygur”名称的本意,维吾尔人成为和田地区的主体人群。和田地区人群的发展变迁表明,和田地区人群始终是多民族融合的人群,直至今日,这里仍然共同生活着以维吾尔族为主的22个民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p> <p class="ql-block">▽史前时期和田居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距今10000年左右,和田地区已开始有人类活动。那些留下石器的远古先民是谁?他们去了哪里?这些问题至今仍是历史之谜。距今4000年左右开始,克里雅河北方墓地、爬雅北遗址、于田流水墓地等考古遗存向人们展现了和田地区的早期人群。这时的人们有的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有的从事畜牧或游牧,过着流动生活。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无论是文化面貌,还是体质特征,都呈现出较大的区别,东西混合构属性比较明显。研究认为史前时期的和田人群可能包括了来自甘青地区的羌人部族与来自中亚地区的不同印欧人群,他们之间可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融合。他们以黍米为食物,使用的陶器、丧募习俗、装饰用品等均证明这一时期的和田居民与周边和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干尸;</p> <p class="ql-block">▽于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左右,于阗(tián)在今和田河绿洲地区建国。从西汉末年开始,于阗国不断兼并周边小国,4世纪以后,于阗国成为丝绸之路南道最主要的大国之一,控制着与今天和田地区大体一致的地域。自建国至1006年被喀喇汗王朝灭亡,于阗国存在了长达1000余年的时间。虽然于阗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于阗”这一名称却延续下来,即便后来被各地方政权控制,当地也一直沿用“于阗”地名,元朝称之为“忽炭”或“斡端”,也是对于阗的音译,直到清代,才把于阗改称为和阗。于阗人便是指于阗国以及于阗国灭亡后至清代各地方政权控制下的于阗地区生活的当地人群。于阗人的祖先被认为是操于阗塞语的塞人,后来融合了多个族群。他们笃信佛教,也包容其他宗教;身处荒漠包围的绿洲,却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地处西域,却心向中原,为国戍边。于阗人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建设了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处,各种文化融合发展的美好家园。</p> <p class="ql-block">▽干尸;</p> <p class="ql-block">▽女童干尸;</p> <p class="ql-block">▽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汉人就已通过驻军和屯田的方式进入包括和田地区在内的西域地区。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煤精印证明了东汉政府曾在精绝建立专门的屯田机构进行屯田。鄯善国治精绝时的怯卢文木简记载有母牛跑到“奥毕没多之汉人处”“尼壤之汉人处”,揭示了汉晋时期的精绝绿洲确实有汉人居民。唐朝在于阗有大量驻军,并进行屯田。于阗镇守军中有不少携带家眷、常驻于阗的健儿。此外,唐朝还在于阗建立龙兴寺、开元寺、护国寺等汉寺,由汉僧住持,并雇佣汉人工作。蒙元时期,成吉思汗西征军队中有大量汉人流入西域。清代,不仅在西域有驻军和兵屯,还从甘陕等地招募大量的移民入疆屯种,民屯逐渐取代兵屯成为清至民国时期屯垦新疆的主要力量,尤其是道光时期,汉人大量进入今南疆地区进行垦殖。新疆建省后,设置和阗直隶州,任用汉人担任和阗知州,其治下诸县的县令也多为汉人。这一时期,大量汉商居住在和阗城内。西汉至今,汉人在和田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了2000余年,是和田历史上各民族中延续时间最长,也是唯一未曾中断的人群。他们为当地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与当地居民一道共同谱写了和田历史发展的灿烂篇章。</p> <p class="ql-block">▽精绝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绝是《汉书 · 西域传》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汉时期曾被鄯善兼并。位于民丰县的尼雅遗址即是汉代精绝及鄯善统治时期的“凯度多州”(精绝州)。虽然文献没有关于精绝人群的记载,但尼雅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现了精绝人丰富多彩的绿洲生活画卷。精绝人沿尼雅河而居,在聚落中种有大量的柳树、杨树、胡杨、桑树、沙枣树、桃树、杏树、葡萄树等树木,建造有木骨泥墙的多室居所,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粟、黍、蔓菁等,经济作物有棉和麻,畜牧业也有相当的发展,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汉文和法卢文是精绝人使用的主要语言文字,王室上层流行汉文。尼雅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和“司禾府印”煤精印证明汉晋王朝对精绝进行了有效管辖和治理,数量众多的怯卢文木牍记载了精绝人的土地(包括田地和葡萄园)制度、实物税收制度、水源管理、农田管理以及农事等。这里的人们信奉佛教,创造了兼容并蓄的丰富文化。4世纪左右,尼雅河水量的减少可能导致尼雅聚落的废弃,精绝人也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粟特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因善于经商而著称,原本生活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即古典文献中所说的粟特地区,主要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由于经商和战争的原因,粟特人在汉唐之际沿着丝绸之路大批向东移居中国,我国塔里木盆地、北方地区、以及蒙古高原都有他们的移民聚落。他们经商、善战、信奉祆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音乐、美术以及物质文化传播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和田地区出土的文书中多次出现粟特人名称,文书内容多是他们交纳丝物或政府向他们征税的记录,其中有些是向商人征收的商业税,如“市息”,证明在于阗地区确实曾经存在粟特人聚落,他们甚至成为于阗国的编户。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在于阗的活动,侧面证明了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南道贸易活动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吐蕃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吐蕃人是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的一个古代民族(即古藏族)。633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拉萨),建立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地方政权--吐蕃王朝。7世纪中叶开始吐蕃与唐朝在西域反复争夺,曾占据于阗,最终于866年左右因内乱退出西域。吐蕃占据于阗期间,采用羁縻(mí)制度,既延续于阗王族的政权,又在当地使用吐蕃的职官系统。此外,吐蕃在于阗推行了自身的军事和行政管理体制,并派驻大量驻军,于阗文和藏文是被共同使用的官方文字。《于阗国授记》记载吐蕃还在于阗建有寺院。吐蕃势力退出于阗之后,大量未撤走的吐蕃驻军以及陆续进入该地放牧的吐蕃人与当地于阗人杂处融合,成为于阗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回纥/回鹘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纥(hé)人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曾有“乌护”“乌纥”“袁纥”“韦纥”“回纥”等多种译名。为反抗突厥的压迫和奴役,回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等部组成回纥部落联盟。8世纪中叶,突厥在唐朝的打击下衰落。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回纥汗国,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时,回纥曾两度派军助唐朝平叛。7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自请改为“回鹘(hú)”。汗国的统治阶层居住在土木结构的建筑中,大部分民众以毡帐为居室,以摩尼教为国教。回纥汗国宫廷建筑的规划理念、外观、结构、建造技术以及建筑构件都明显受到唐朝都城制度的影响。840年,由于内乱,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破,回鹘人除一部分迁入内地同汉人融合外,其余分三支: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萨尔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回鹘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裕固族和维吾尔族的先祖。</p> <p class="ql-block">▽维吾尔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是隋唐时期的回纥/回鹘人,活动在蒙古高原。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破,回鹘人的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并相继融合了吐鲁番盆地的汉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qí)人、龟兹人、于阗人、疏勒人等,构成近代维吾尔族的主体。元代,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中又称畏兀尔。元明时期,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尔人融为一体,为畏兀尔补充了新鲜血液。1934年,新疆省发布政府令,决定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汉文规范称谓,意为维护你我团结,首次精确表达了“Uygur”名称的本意,维吾尔人成为和田地区的主体人群,至今与其他2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和田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各民族历史融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华各民族经过长期发展,最终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之子的和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在和田,交流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和田人”。打弥太子赖丹被西汉昭帝委任为校尉将军,是最早由汉朝中央政府任命为官的西域人;于阗公主于仙姬嫁北魏文成皇帝为妃,开启于阗与中央王朝联姻的先河;唐朝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娶于阗王女,生唐朝名将哥舒翰;于阗国王尉迟胜抛却王位万里勤王,娶李唐宗室女为妻,终老长安;于阗国王李圣天娶沙洲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女儿为王后,于阗公主嫁曹延禄……这一幕又一幕的动人故事,展现了跨越时空的民族大融合,和田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成员。</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敬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