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作品赏析及创作体会(上)

华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这篇文章,在《美篇》上发表,“上”,“下”都被评为“精选”,各有一万多人阅读,有不少人留言、点赞。我很欣慰!按照视频是报纸的阅读量20倍的规律来看,观众和社会的影响力是很可观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篇文章是记录22年前,《庆祝费达生一百岁华诞》场景的回忆。时间隔了这么久,我一直没有忘记,可见印象之深。然后借一个契机,在这次国庆节假日期间,把它一口气写了出来!我很满意,也是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 题材重大,立意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个重大题材,费孝通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副国级,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一位世界著名的学者。写这样的人物是不简单,不容易的!没有举重若轻的笔力,一般是不敢触碰和涉及的,不是我们断断续续跟踪拍摄了他一年半时间,与他也算是朝夕相处,听他讲叙他的身世,看他的人物传记,跟着他在外地调查研究,读他写的文章,不是这样,没有这样的条件,像这样重大的题材我是不敢写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题材重大,人们就比较关注,阅读的人就多,社会的影响力也会增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讲做人,讲生死,讲人生,讲个人对社会贡献的思考,这样的立意一般就比较广泛而深刻,也会引人注目。特别是对当前的知识分子的状况,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发奋有为,努力在为国家作贡献,特别是在军工企业,那些个“高高工”、“特高工”,他们的精神面貌好,满满的精气神!成果也是巨大的,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但也有一些人,精神萎靡,牢骚满腹,负面情绪很大,处境很是堪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一文中,费孝通说。“……我并不想去评论郑(辟疆)先生和我姐姐这两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我怕私人的感情会影响我的判断。他们不是大人物,只是普通的教师。但是我一想到他们,心中总有一种自疚之情。我们应当一代比一代强,而事实似乎正是相反,想要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找到一个像上一代的郑先生这样的人,那样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的精神的人,我举目四顾,觉得不那么容易。因此我想,在这个时候回头看看我们上一辈的人怎样立身处世,怎样认真对待他们的一生,怎样把造福人民作为做人的志趣,对我们是有益的。至少可以让人们看到,我们中国有过不少一生为使别人生活得好起来而不计报酬地埋头工作的人。而且,这样的人是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钦爱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费孝通这番话是对他们一代的知识分子说的,而对当前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状况,也有警示和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我对此文章的立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写好开头。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才能吸引人,让人们看得下去,就像我们做电视片,开头五秒钟,十秒钟就要吸引人,要不然,观众就更换频道了。这篇文章的开头我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到清明时,我独自一人来到吴江,来到松陵公园,来到费孝通的墓前”。这里用的是叠句,层层递进,突出了氛围。特别是第一句:“又到清明时”,就五个字,很有份量,把整篇文章的气氛和格调都固定了下来。就像写书法作品一样,第一个字,第一行字,就能将通篇文字的笔势、格调固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园很安静,绿树环绕,飞鸟鸣叫,气氛肃然。他的墓碑是一块花岗岩,上面刻着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逝者如斯,而末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费孝通。”这里讲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品读这简洁而富有哲思的文字,似乎又看到了费老那胖胖的身影,那一双明亮的带着笑意的眼睛在望着你,听他那带着浓重的吴江味道的普通话,那种不紧不慢说话的腔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讲哲理,讲人物,用很平常的话语,也很朴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已经有人来过了,有鲜花在墓前静静摆放,还沾着些许晶莹的露水。”这里,还是讲环境和氛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骨灰一半安葬在北京的八宝山,一半落土在自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讲人物的不一般和费老浓重的乡土情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篇的文字朴素,明快,简洁,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真佛,就讲家常话”,不要太文气和有酸味,这是驾驭文字能力的又一个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写我们拍摄费老的妻子,王同惠的墓地,写他们一家对第二任妻子孟吟的“湖祭”,也是顺理成章。两个墓地,说的是费老的身世,也从侧面交待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当时生存条件和遭遇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着重讲22年前,在吴江“庆祝费达生一百岁华诞”的那个场景。这一桩往事。虽然有点远了,但还是比较顺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 文,贵一个“借”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文章是可以借的,如果你借得巧妙,借得自然,借得有道理,就可以增加你文章的深度和力度,既增加了立意的内容,深化了主题,也增添了文势。这篇文章,我就借了费老的文章,连标题也是借来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费老是大家,一位写文章的高手!借他的文章一用,不仅增加了内容,加深了主题,也给我的文章大添光彩。我也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使文章高出了一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写《快字诀》一文里,中间也有个“借”字,我在说要“快”,我们原是农业的国家,传统的文化是慢的,说这说那,但总觉得说服力还是不够,这时,我借用了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他对中国青年学生提出“一是要有狮子样的体力,二是猴子样的敏捷,三是骆驼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讲到猴子样的敏捷时是这么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敏捷”的意思,简单说起来就是“快”。在这二十世纪的时代做人,总要做个“快人”才行。譬如赛跑或游泳一样,快的居前,不快的便要落后,这是无可避免的结果……(然后他讲与美国人的比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这固然是美国的环境好,适于建设。而美国人的举动敏捷,也是他们成功迅速一个最大的原因。吾人试游于美国的都市,汽车、街车等等的风驰电掣不算,就是在大街两旁道上走路的人,也都是迈往直前,绝少左顾右盼,姗姗行迟,像中国人所常有的样子,再到他们的工厂或办事房中参观,他们也是快手快脚的各忙各的事体。至于学校里的学生,无论在讲堂上、操场上、图书馆里、实验室里,一切行动态度,总是敏捷异常,活泼得很。所以他们能够在一个短时期内,学得多,做得多,将来的成就也自然的多起来了。掉转头来看看我国的情形,一般人的行动颟顸迟缓,姑置勿论,就是学校里的学生,读书做事,也大半是一些不灵敏。……西洋人可以一天做完的事,中国人非两天或三天不能做完。在效率上相差这样多,所成就的事体,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中国人的修养》282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百年多年前的文章,现在中国这个社会,“慢”的状况虽大有改善,但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人均产能”落后,我们的慢,农耕文化、农耕的文明深入我们的血液和基因,还要假以时日,打持久战!我们对此的警觉度还是不够的。有蔡元培老校长为我的文章站台和加持,这篇文章的份量就增加了,更加有了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借,你要借自然,得有道理,不能生搬硬套。这里,我先写费老的一段讲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我姐姐费达生一百岁的生日,人生百年,这是很难得的!在15年之前,(1988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是写我姐姐和姐夫郑辟疆先生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一下,我在文章里说,我所做出了一点成绩,是离不开我姐姐费达生的帮助的,我姐姐和姐夫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我总是说,他们一直是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的。这是真心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我加了一段议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啊,这篇文章写得好,特别是标题起得好!“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响亮,绝决!真是斩钉截铁!敢说这样的话,敢起这样的标题,这样来写人物,一定是大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引用该文章的几段文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借”,就比较的自然,借的比较顺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手段,用好了,可以为文章增色,增光添彩。我们在写作当中,还可以借用一些金句,一些古代的诗词,有时,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了文章的文采和质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说到一个“借“字,你还要多读书,多阅读,肚子里要有“货”,要有一定的储备,你要有东西可借;当然,你还要很灵活地运用,争取做到天衣无缝,顺理成章,洽到好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