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篇,交待本书前面出现过的个中人物吧。</p><p class="ql-block">咱先说陆锺琦之三子陆敬熙,光绪丁酉科附生。</p><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后,革命军在山西起义,陆锺琦一家惨遭涂炭。</p><p class="ql-block">陆锺琦之三子陆敬熙虽逃过一劫,但一天之内遭此父兄相继英勇就义之巨变,令其心灰意冷,悲哀非常,遂更名陆哀。</p><p class="ql-block">从当初的公子哥,陆敬熙一下子变成孤寡一人,生活也没落了下去。除了靠陆氏家族的一点财产支持,陆敬熙只好靠自己的本事提起笔来讨生活。</p><p class="ql-block">陆敬熙曾任上海《新闻报》《神州日报》驻京记者,民初与章士钊合办《甲寅》日刊,任主编,后来接管陆氏之《群强报》。</p><p class="ql-block">陆敬熙笔名“瘦郞”,擅长政论、社评、戏评,词锋犀利,笔调酣畅,深得时人赞赏。</p><p class="ql-block">陆敬熙从小就生长在京城边,借爷与父的因缘,对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有根深蒂固的领略,对于皇城根与乡村外的话语了解非常。所以,陆敬熙“北京味儿”十足,满口方言土语,“儿”字腔,卷舌音。</p><p class="ql-block">陆敬熙借其对民间故事及语言的把握,于1913年发表了采“北京风流案”而著长篇小说《陈七奶奶》,揭露了共和初期外城私娼现象与官场腐败,属于清末民初流行一时的实事小说(即黑幕小说)。有论曰堪与“儒林外史”相比美。</p><p class="ql-block">《陈七奶奶》的文学语言清新流畅,“京味儿”语言风格鲜明:</p><p class="ql-block">红宝说道:“我看这雨,下得是不会住的了。今天总是活该。”说至此,用手指著贯村道:“是你的好造化。我与你们成全到底。二姑娘今天反正亦是不能走的了。论说头上末下的,可是没有这种办法。看得我们太没有骨气了。不过有一层,大家都不是外人。谁亦知道谁的。早晚总有这一天。你就谢谢老天爷,这是老天爷给做的媒人。你可不要没良心,到手三天半的新鲜,就把我们扔在脖子后头,那时候我可不答应。今天这是我硬与你做成的,你将来不要把送殡的埋在坟里就得了。”</p><p class="ql-block">红宝的语言泼辣而不失俏皮。</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大戏剧家冯叔鸾先生编剧《陈七奶奶》,在“大共和画报”上连载此绘图戏剧小说,绘图精美,文字优美,图文并茂。</p><p class="ql-block">陆敬熙的这种书写风格与同时期蔡友梅、尹箴明等京旗作家的文学语言风格大异其趣,属于北京民人语言。京旗社会流行的敬称“您”在京旗小说中常见,《陈七奶奶》无此用法,可能直到民初“您”字仍未进入北京民人语汇。</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1911年)之后,在京文人、学者的生活轨迹深入京旗社会,但是没有改变“外来者”侨寓本质。北京侨寓作家与本土作家生活在同一空间,却处在不同维度,看到的北京也不尽相同。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陈慎言、张恨水、徐凌霄等作家将北京典雅、平和而不失紧张、焦灼的“旧都”气象流露笔端,营造出一个诗意绵长的文化北京;同一时期,穆儒丐、老舍、王度庐等本土作家书写的北京却是另一幅景象。</p><p class="ql-block">“京味儿”是北京地区文化生态蕴育的审美风格,“京味儿”文学以轻巧、流利、诙谐的文学语言(北京话)在中国地域书写中独树一帜。清代北京地区施行旗民分治政策,形成京旗文化、北京民人文化、京师侨寓文化三大形态。除以老舍、叶广芩代表的“京旗”风格外,北京民人的居住区域、生活方式、语言特征与旗人不同,地域书写呈现出独特的“京味儿”风格。民国时期徐剑胆、陆瘦郎的小说聚焦北京外城中下层社会,新时期刘绍棠、浩然表现京郊风土人情的小说也属“京味儿”文学。</p><p class="ql-block">清末民的初京味儿小说,北京本土作家损公(蔡友梅)、冷佛、穆儒丐、庄耀亭、杨曼青、陆瘦郎、徐剑胆等均引领一方。其中陆瘦郎、徐剑胆却是非旗籍作家。</p><p class="ql-block">陆瘦郞、徐剑胆的小说描写外城中下层社会市井风情,城市文学特征鲜明,然而“京味儿”是“开放的、有相当概括力的概念”,“写京郊的农民生活、写具有帝都郊区特色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由此,“京味儿”在北京及河北地方广泛流行起来并延续。</p><p class="ql-block">《群强报》创始于1911年,由陆氏出资发行。报社设在北京正阳门外樱桃斜街中间路北,版式很特别,四开长条一大张,八个版,除刊登“紧要新闻”“本京新闻”等报道内容外,针对京城小市民的各社会琐事和民生新闻,应有尽有。报纸开列的栏目和广告,全是小市民看得懂而又喜闻乐见的事情。《群强报》在北京销量极大,日销也达五万份以上,影响力也不小。后成为民国时期有名的报刊。</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33岁的陆敬熙入主《群强报》。《群强报》更是将京味儿语言拉足,推动“京味儿”的普及。如:</p><p class="ql-block">“你这书是诚心往公案套子上找辙,这不叫诚心吵螺蛳吗?”</p><p class="ql-block">“夙日知道主人是惯爱拉晚儿放夜游,这一程子是早出晚归总没恋晚儿。”</p><p class="ql-block">“不似荒唐人做事不假思索,到时不应典。”</p><p class="ql-block">“昨天的书略说演字大义,占了篇幅,今天虽不敢再照前拉丝,究竟假事既想说真,可就得圆全。”</p><p class="ql-block">“你容我给你开门送,你姑娘说:‘既是心交,何须客套!’”</p><p class="ql-block">欲知陆敬熙《群强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